-
〓 不断升华的锡伯族弓箭文化——走进锡伯族之五
锡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弓箭文化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该民族时间最长、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其文化性质随着社会......
-
〓 城市化与暴雨洪灾
早在1950年代,美国就有一些人开始提出,城市化增加了流域内暴雨的流量。这很容易理解:在田野或者森林里,地面吸收雨水并减慢水流;然而,一旦建筑商用不能渗水的硬化地表面替换了自然植被,一场大雨就会迅速变成滔滔的洪流。有报告表明,一些开发了的流域内,溪流、小河和沟渠泛滥的次数更多了。尽管洪涝增加的报告看起来貌似有理,但城市......
-
〓 怎样了解古代气候
宋问喘图(局部)这幅画讲的是汉宣帝时的丞相丙吉亲自过问耕牛气喘原因的故事,他担心是气候冷热异常导致了牲畜气喘,认为气候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这说明其时人们已经在关注气候与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古时没有气象局和温度计,那么今人是如何了解古代气候信息的呢?“自然证据”与“人文资料”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大多需要通过间......
-
〓 接受历史教训,必须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11年6月25日)
今天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丰功伟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按照历史实际,也可以说没有毛主席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参考有关文献,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相联系,加深思考,很有必要。......
-
〓 养羊与贩卖——《江村经济》第十三章
进行蚕丝业的改革仅仅是为增加居民的收入,抵制丝价下跌所做的各种努力之一。但根据我现有的资料不可能对目前采取的其他措施进行详尽的分析。新兴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养羊。大约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养羊。但到最近才变得重要起来。养羊业的发展并不是由于某个人的倡议。村里的人从邻居那里听说,镇里新开了一家店铺,收购羊胎和新生的羊羔。市场的......
-
〓 17世纪广东与荷兰关系述论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尼德兰(Netherlands)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北部一带。16世纪中叶,这个“低地”地区拥有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西欧和波罗的海地区的金融贸易中心,工商业发达。这个海国之民,擅长航海冒险之术,有“海上搬运马车夫”之称[1]。60年代,尼德兰展开摆脱西班牙人统治的独立战争。1609年(......
-
〓 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二)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二、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一)出土的实物遗存早期的谷物贮藏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我国出土的新石器遗址中有稻谷遗存的已经达80余处,但数量都很少,唯一能说明属于粮食贮藏的是河姆渡遗址,在第四文化层中约4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普遍发现厚达20~50厘米的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鉴于河姆渡......
-
〓 试论两宋土地经济中的几个主流现象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七章
四年前,我曾写过《试论两宋土地关系的特点》一文(见《吉林师大学报》),指出“官田的私田化和官租的私租化”是两宋土地关系中重要的特点之一。几年来,有几位同志正缘着这条线索,往下追寻。但在我自己,则感到孤零零地标揭出这样一个特点,似不足以表达两宋土地经济中很复杂的内涵。为此,特另写一文,作为敝前文的一种补充。一看到有的同志......
-
〓 太行山地区与粟作农业的起源
太行山地区是中国粟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第四纪全新世前后,太行山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粟作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期人类经常的采集活动为粟作农业的诞生准备了技术条件;多种原因造成的食物缺乏为粟作农业的产生提供了契机;野生的尾草的存在为粟作农业的起源提供了生物依据。以上条件的具备,使得太行山地区的先民们约在距今一万......
-
〓 稻的特殊栽培——《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十)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十、稻的特殊栽培以上所述为水田育秧栽培的一季稻,是最普遍的稻作。此外,还有旱稻、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混播稻、浮水稻等特殊栽培方式,现分述如次。(一)旱稻即陆稻,古籍上也称陵稻。旱稻的起源甚早,甚至有人主张旱稻的栽培先于水稻(详见第一章水稻和陆稻的分化部分)。但因水田栽培的稻作发展很快,其规模......
-
〓 试论我国中古自然经济及其下的田制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四章
一请允许我把话说得稍稍遥远一点。假如我们用宏观的眼光,看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八世纪这一千四百年历史的话,它似乎恰好可以分为两段,每段七百年,以公元后一二世纪之交作为它们的分界点。前一段七百年,是货币和交换行为最初发展、逐渐泛滥以至收缩、停滞的年代;后一段七百年是自然经济发展、居社会主尊地位,并且最后又被货币......
-
〓 两汉的土地制度——《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第三章
第十节本章概况假如我们要把中国古代中世纪史上土地所有制的衍变划分一下段落的话,那么我以为,应该从大体上划为三段。三代井田为一段,井田瓦解至唐中叶均田瓦解为又一段,均田瓦解至鸦片战争又为一段,实际上这第三段一直绵延到土地改革的前夜。这样划分的根据,主要是从土地的公有制跟私有制“谁战胜谁”,以及私有制逐渐深化的角度上来考虑......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八章土地关系与社会形成
进入蒙地的汉移民与土地的关系,和内地人与耕地关系不同,因为他们处在一个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在内地,除了少量官地外,大部分土地是私有权下的土地。蒙地却不同,因蒙古的土地原是供游牧民族放牧的,传统游牧业的移动特性决定了草原不能私有化。这样,尽管蒙地的领有权名义上归札萨克,但实际上的权力仍属公有,无私人占有土地的概念。汉农业是......
-
〓 《中国稻作史》序言
《中国稻作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游修龄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59年序言《中国稻作史》写写停停终于问世了。写这本书的缘起说来也是很偶然的,那是在1976年我参加了有关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的都是考古专家,因为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所以约我这个学农的参加。我也很惊讶于这么多的炭化稻谷出土,而且其年代早在7......
-
〓 “天人合一”的生成性解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和谐观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和谐”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和谐问题,一般都会论及“天人合一”,而对“天人合一”的解读,一般又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开始。“天”之涵义在中国哲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界”,而应在中国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来考察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人”之涵义也不能简单地......
-
〓 拜占廷史凸显历史连续性
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某个地区,代代相传的历史发展都表现出强烈的连续性。正是在连续发展的历史中文明传统得到继承,也是在持续不断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断裂”的变革才得以发生。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就表现出突出的连续性。人类历史发展如大江东去,虽蜿蜒曲折、聚散无常,却奔流不息、一泻千里。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某个地区,代代相传......
-
〓 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
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的水井。左图是渗水井,右图是食水井。渗水井井底遗留有过滤的沙和煤渣,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食水井外围专门铺设了圆形槽沟,防止泥沙流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如《左传》等书就有关于水土影响人体健康的论述。《左传·成公六年》云:“土薄水浅,其恶易觏,……于......
-
〓 草原文化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变迁
——以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分析为视角
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对象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草原文化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学理上研究草原文化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研究的专门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概括还处于抽象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余论
发展与环境,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心的大事。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旨在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必须要与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平衡,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以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它包含着生态环境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个层次。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即是其中生态环境持续性的变化,它受人类社会经济......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三章游牧生态的个案分析
游牧生态是在游牧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畜、草关系,是一种活动的关系。游牧活动在不同的季节、在不同营地都有变化。由于内蒙地区生态条件各异,很难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所以,必须按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本章分析了内蒙中部、呼伦贝尔的冬、夏营地,以及东蒙定居游牧形态下的游牧生态。一、内蒙中部本区主要包括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