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世纪湘西“苗疆”屯政与乡村社区新阶层的兴起
以腊尔山为中心,包括现今的凤凰县、吉首市、花垣县三县全境以及古丈县、保靖县各一部分,历来是苗族聚居地,历史上被称为“苗疆”或“湘西苗疆”。截至1795年,许多苗族村落还被清廷视为“化外”之地。正是这一块“化外之地”的“苗疆”,于1795年爆发了使清政府备受震动的“乾嘉苗民起义”。1799年起义平息后,以傅鼐为首的流官群......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目录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高立士著,何昌邑等译,何昌邑审校作者简介:高立士,白族,1934年生,云南元江人,副研究员。1953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学院,在西双版纳工作30余年。1980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云南省傣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
-
〓 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二)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二、考古发掘所见的稻谷贮藏(一)出土的实物遗存早期的谷物贮藏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我国出土的新石器遗址中有稻谷遗存的已经达80余处,但数量都很少,唯一能说明属于粮食贮藏的是河姆渡遗址,在第四文化层中约4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普遍发现厚达20~50厘米的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鉴于河姆渡......
-
〓 秦桧、李鸿章、汪精卫的遗嘱
(张宏良按:秦桧、李鸿章和汪精卫是中国历史上三个著名汉奸,分别是古代、近代和现代汉奸的典型,从他们身上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中国汉奸文化形成的脉络和特点,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国汉奸文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价值观逐渐堕落的过程。这一点,从秦桧、李鸿章和汪精卫的遗嘱中看得十分清楚。古代秦桧虽然身为汉奸,但是却并不认为......
-
〓 汉唐长安城与生态环境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三
中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长久的城市当数到长安。长安作为都城竟长达千有余年。在其地建都的王朝和政权也多至10余个。其中有的历史较为短促,甚至不足以具数。最为悠久的当推西汉和唐代。西汉绵延200余载,唐代亦已近乎300年。唐代上承西魏、周、隋,中间并未稍有间断,合而计之,已多超过500年。这些王朝和政权以长安为都,各有其具体的......
-
〓 废物利用——《四千年农夫》第九章
迄今为止,中国、朝鲜和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要理解这个措施的演变过程,首先要知道,在西方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旷物肥料就如同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煤一样广泛。但是,旷物肥料也仅仅是在近几年才在西方国家普及,供给短缺才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东方国......
-
〓 中国太空力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
天宫一号升空了,中国巨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只有懂得外空事业对中国的深远意义,才会在天宫一号升空之际深深地为中国激动;历经过无数沧桑的中国人是真正站立起来了,而这一切,我们要感恩许多人!在为中国航天事业欣慰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在心里默念这些为中华民族的强盛、繁荣而开创中国太空事业的先驱和领袖们!中国在明朝曾一度拥有可以改......
-
〓 纯朴的生态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第二章
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你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垄林”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即使是风吹下来的枯......
-
〓 茶产业——《四千年农夫》第十四章
在中国和日本,茶叶种植是继桑蚕养殖之后又一伟大的行业。 在为人民谋福利方面,假使茶叶种植业没有超过桑蚕养殖业,也至少和桑蚕养殖业并驾齐驱。 毫无疑问,茶叶种植是在人们希望在饮用水中添加某种物质而使其变得可口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这三个国家里,饮用热水是很普遍的,并且大家都把它作为抵御致命细菌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人......
-
〓 稻的特殊栽培——《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十)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十、稻的特殊栽培以上所述为水田育秧栽培的一季稻,是最普遍的稻作。此外,还有旱稻、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混播稻、浮水稻等特殊栽培方式,现分述如次。(一)旱稻即陆稻,古籍上也称陵稻。旱稻的起源甚早,甚至有人主张旱稻的栽培先于水稻(详见第一章水稻和陆稻的分化部分)。但因水田栽培的稻作发展很快,其规模......
-
〓 国际大市场:云南的文化传统与历史机遇
以色列曾经有一个寓言故事,“一瞎子打着灯笼走路,别人问,你又看不见路为什么要打灯笼呢?他说我不是照我自己的路,而是为了别人发现我自己。”深谙过去三十年对外开放经验的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区域合作处长杨晔在2009年向《瞭望》新闻周刊介绍说道:“云南的对外开放,不只是打起灯笼给自己照路,而是为了更好的让别人发现自己。”2009......
-
〓 谁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偶然发现了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的一个译本。《物性论》是系统阐释古希腊原子唯物论的著作,距今已有2000年。而关于卢克莱修文学成就的更重要的发现是:他的诗歌在一个德国修道院的藏书楼中远离世俗骚扰地度过了几个世纪后,被波焦·布拉乔利尼找到。如今,格林布......
-
〓 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的流动及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关联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文明,每一个民族,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相反,其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无不伴随着同周边民族及文明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互动,并以此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的相关讨论中,有一个事实常被我们所忽视,这就是人的流动。事实上,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联......
-
〓 战争与文化——历史上南诏与唐帝国之间的战争
阅读和品评历史能够使人明智。在深邃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那么多足以让我们震惊的故事和英雄,是他们为我们绘制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他们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追思。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帝国时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曾经有一个逝去的国家——南诏,它的名字如今深深的印刻在大理的石碑之上,也印刻在云南人......
-
〓 生态概念的内涵及思想源流——《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第一章
提要: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这一基本观点是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生态要素、生态系统、生态循环及生态平衡等都是人类社会赖以进化的根基,在社会生产力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尽管在我国古代文献上没有出现“生态”这个词汇,但是浩瀚的考古史料证明,中华文明史是一部不断认知生态原理的历史。国外古代生态思想......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导论
一、立项目的水是生物之源,地球没有水,就没有一切生物,也就没有人类本身;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长;森林是天然水库,毁了森林即断了水源。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1]。傣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傣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
-
〓 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三章
公共水利工程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集团曆以加强对国家进行控制的政治目的。而要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着重在基本经济区这一特定地区发展水利工程,以此作为征服与统治附属地区所需的经济基地。上述事实,可以从本章所附的“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中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这里所用的资料,都可以在省志中查......
-
〓 “五星会聚”是何运兆
明嘉靖三年(1524)正月刚过,随着一道道军令从北京传向四方,庞大的帝国军事系统开始悄然加强了戒备。《明史》记载,这一年正月,发生了罕见的“五星聚于营室”的天象。五星又称“五纬”或“五曜”,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正式名称分别是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填星(镇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后,它们与五行相配,故而又称之为金星、木星......
-
〓 《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前言
世纪之交,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的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内外有识之士警呼: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将是21世纪最具爆炸性、灾难性的问题。”自20世纪后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行动。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水土流失、植被毁坏、土地......
-
〓 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被中外学者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