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先秦中国和古代希腊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之比较
【关键词】中国;希腊;文明起源;历史比较研究【内容摘要】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可以分为整体地理环境和中心地理环境。前者指文明整体能力所及的极限地理范围,后者指文明主体的主要活动区域。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进行比较,将有助于解释希腊和中国文明侧重于陆地或是海洋发展的原因。【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4中国与希......
-
〓 接受历史教训,必须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11年6月25日)
今天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丰功伟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按照历史实际,也可以说没有毛主席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参考有关文献,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相联系,加深思考,很有必要。......
-
〓 试论明代土地、赋役问题症结之所在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九章
一明朝,也如其他的朝代一样,是由于统治者和统治集团的更替而划定的一个历史段落。但即便在这人为的段落之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因素,仍然起着规律性的作用,使这一人为段落具有自己的特点。那么,明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明朝社会经济的衍变,应该是“洪武政令”对整个社会各个方面所加的强制,以及这种强制在洪熙、宣......
-
〓 “古苗疆走廊”研究拓展边疆理论
“古苗疆走廊”是什么,与其他“民族走廊”相比存在哪些异同,在研究方法论上又有什么新的启发?4月21日,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等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就“古苗疆走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古苗疆走......
-
〓 农业——《江村经济》第十章
农业在这个村子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在以上章节中显示出来。这村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户主要从事农业。一年中有八个月用来种地。农民的食物完全依赖自己田地的产品。因此,要研究生产问题,首先必须研究农业问题。本章所使用的农业一词,只是从它的狭义说的,指的是使用土地来种植人们想要种的作物。要研究如何使用土地,必须先分析土地本身。土壤......
-
〓 尼赫鲁用了很多笔墨说到玄奘——关于玄奘的通信
关于中国、印度彼此交流、学习的成果,尼赫鲁有一段精彩独到的议论。他说:在千年以上的中印两国的交往中,彼此相互地学习了不少知识,这不仅在思想上和哲学上,并且在艺术上和实用科学上。中国受到印度的影响也许比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为多。这是很可惋惜的事,因为印度若是得了中国人的健全常识,用之来制止自己过分的幻想是对自己很有益的。中......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第九章人、物流与蒙古社会
近代东部内蒙古地区的耪青制度是从华北随移民传人东蒙的,由于宽松的人地关系、地权变化等因素,这种制度得到很大的扩展。在这种制度下,精耕细作的汉农业文化在蒙地获得了推广。在耪青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社会流动,各种类型的移民都在流动,同时也有蒙古游牧民和流民的固定。社会流动的第一波浪潮是在东蒙的南部地区,发生在清代,耪青......
-
〓 贵德县境内的明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防备体系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历史上大部分王朝均修建过长城,我省贵德县河东镇上刘屯村西和周屯村分别残留着一段明长城遗迹,刘屯的长城在文献中屡有提及,是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一道防御线,与管理今天黄南、海南部分地区的必里卫共同组成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防御体系,周屯的长城则是在2008年进......
-
〓 “天人合一”的生成性解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和谐观的一个基本命题,而“和谐”则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和谐问题,一般都会论及“天人合一”,而对“天人合一”的解读,一般又是从“天”与“人”的关系开始。“天”之涵义在中国哲学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自然界”,而应在中国文化历史演变过程中来考察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层次性;“人”之涵义也不能简单地......
-
〓 农牧业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三节
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除自然原因外,人口的多寡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变化,而人类要作用于自然环境,必须通过农牧业生产活动,毁林除草,引水灌溉,增肥耕耘,栽培作物,或在草原和水草肥美之地进行牧业活动。正是由于人们进行农牧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小的微观地形、植被、水文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从历史时......
-
〓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导论
第一节土地制度史的对象土地是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物。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是提供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的仓库,是社会的住处和基础。”【1】这些话,主要是就土地的自然性格而说的。但,也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更多次地阐述过的,自从最早的人类把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看做是他们共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财产以来,土地这......
-
〓 现代环境主义视野下的“生态的印第安人”
【摘要】“生态的印第安人”是伴随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在欧美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假说。它其实是历史上白人视印第安人为“高贵的野蛮人”这一传统观念在生态主义时代的新版本。虽然从印第安人的环境伦理和白人到来前他们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来看,这种形象缺乏足够的历史根据,但却作为当前欧美社会批判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环境伦理......
-
〓 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被中外学者誉......
-
〓 《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新序
这部《讲稿》,共约十八万字,1978年9月在学校印刷厂付印时,曾写《后记》一篇;而今事过境迁,感到有重写的必要,故曰“新序”。事情有必要追溯到更遥远的一些年代。1961年,江隆基同志来兰大当校长。当时,我正处在监督改造之下,只配在资料室等处行走,不能登上讲台。可是江校长却一来就指名叫我教《中国通史》。当时66级学生刚刚......
-
〓 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贯穿与体现着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中国饮食与中华文化的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经过无数前贤思想和智慧的熔铸与打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
-
〓 从严复到胡适: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承与调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始由严复等人开启、中经胡适等人拓展的自由主义思潮,以自身的独特话语表达着寻求国家富强与追求现代性的诉求,虽始终未能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走向的主导性思想,但它却以鲜明的思想个性与顽强的生命张力在现代中国思想图谱中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并以不同方式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严复、胡适与殷海光......
-
〓 金、元两朝对中原土地关系所作出的变动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八章
金、元两朝对中原宋朝模式的后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做出了一些怎样的变动?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是不太容易的。单纯抠几条史料,搞出一些统计数字,做出一些表格(自然做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已经不足用了。有必要从更大的,也就是说,从范例的对照,从理性、或者说从理论方面来看一看,也许更容易打开缺口,触......
-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上面谈过,我国驯养动物,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先进的民族一样,起始于远古时期,根据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字)来分析,我们的祖先当时驯养了的动物,至少已有马、牛,羊、猪、狗和鸡,可能还有象【1】。后来称为“六畜”的种类,那时都已全备。秦汉以后,黄河、淮河两流域的人们自己新驯养的和由南北各地引入的,有驴、鸭、鹅、骆驼等【2】。......
-
〓 利用自然——《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二)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一个方面。它的实质无非是依靠人力,合理地利用自然,以取得动植性物资的供应。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许多复杂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是:要取得哪些物资?应当如何依靠人力?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资,衣、食、学习、医药、战争等各个方面,除去一部分所谓“矿物”或“无机物”以......
-
〓 工业耗水率分析和市区耗水量计算——《制度性干旱》附文二
一、工业耗水率2005年,火电用水635亿m3占当年工业用水总量1277亿m3的50%[01]。火电厂的主要工作就是制造高温高压水蒸汽推动汽轮机,但是,火电厂的动力蒸汽(工质水)是在闭合的系统内循环使用的,理论上不存在蒸发耗水。火电耗水主要是冷却水的蒸发(包括风力吹散)。使用循环水冷的冷却水蒸发耗水率大约为2%(蒸发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