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亚细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二章
一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极重要的土地制度,它应该是世界历史上土地所有形式中的重要的范例。那么,井田制是怎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呢?大体古老的人类,从经营农业的一开始,就有个规划的问题。《诗·大雅·公刘》篇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周礼·大司徒》篇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
-
〓 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的流动及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关联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文明,每一个民族,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相反,其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无不伴随着同周边民族及文明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互动,并以此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的相关讨论中,有一个事实常被我们所忽视,这就是人的流动。事实上,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联......
-
〓 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任何民族和国家的一定生产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每个民族和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息在蒙古高原为中心的蒙古族,在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游牧经济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与牲畜、牲畜与草场、人与野生动物协调发展的关系,保护了生态环境和......
-
〓 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三章
第三章大唐帝国的极盛与运河高宗以后政府因长安物资供给困难而常常迁往洛阳办公的情形,自开元二十四年玄宗由洛阳西返后即告终止;此后他便长期住在长安,不再东幸。开元二十四年后政府所以能够长期驻在长安,主要由于关中的经济状况发生激剧的变化,即关中的物资供给由过去窘困贫乏的状态一变而为丰富宽裕,足以供应中枢因经费开支激增而起的对......
-
〓 从地名演变看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
南海疆域是在中国人民对南海认识以及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中国历代文献中所记录的南海地名,对我们考察中国南海疆域的历史形成,提供了重要基础。一、从“涨海”、“珊瑚洲”看唐代之前中国人民对南海的认识和活动范围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汉代,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了在南海的航行和生产活动。随着航海活动的持续开展,以及......
-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从严复到胡适: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传承与调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始由严复等人开启、中经胡适等人拓展的自由主义思潮,以自身的独特话语表达着寻求国家富强与追求现代性的诉求,虽始终未能成为引领中国社会走向的主导性思想,但它却以鲜明的思想个性与顽强的生命张力在现代中国思想图谱中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地盘,并以不同方式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严复、胡适与殷海光......
-
〓 夜郎文化 资源共享
——访贵州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
在贵州夜郎学术研究中,有这么一位人物不可忽视,他集官员、作家、学者于一身,既是夜郎研究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的参与者。他就是贵州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日前,一向很少面对媒体的龙志毅在贵阳的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82岁的龙志毅,听力不太好,但对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答复。谈到自己对夜郎的研究,他谦逊地说,在......
-
〓 洱海区域地方郡县城市的确立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五章第一节
第五章大一统政权下洱海区域的地方城市【1】一、洱海区域地方郡县城市的确立本文所说“郡县城市”的概念,是借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划时代事物——郡县制度的概念。“郡县制”出现后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中央对地方改行新的管理方式——行政层级管理。这样,过去那种以血缘亲疏确定大宗、小宗的等级进行统治的落后方式被取缔了。......
-
〓 金、元两朝对中原土地关系所作出的变动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八章
金、元两朝对中原宋朝模式的后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关系(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做出了一些怎样的变动?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是不太容易的。单纯抠几条史料,搞出一些统计数字,做出一些表格(自然做这些工作都是必要的),已经不足用了。有必要从更大的,也就是说,从范例的对照,从理性、或者说从理论方面来看一看,也许更容易打开缺口,触......
-
〓 《华北的农村》第二章农工的分类
未谈农产及民食之前,先要谈谈农事的工作,不但工作在出产之前,且工作与农产有密切的关系,要想研究农产,则必须要研究工作,否则产品不会好的。兹把农事所有的工作,按前后的次序,写在后边。耕耕者,翻农田之土也。每年秋收之后,田中已无禾苗,斯时趁田地闲空,便须耕地一次,把今年所用长养禾苗之土,翻到下层,把下层之土翻到上面。因为农......
-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上面谈过,我国驯养动物,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先进的民族一样,起始于远古时期,根据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字)来分析,我们的祖先当时驯养了的动物,至少已有马、牛,羊、猪、狗和鸡,可能还有象【1】。后来称为“六畜”的种类,那时都已全备。秦汉以后,黄河、淮河两流域的人们自己新驯养的和由南北各地引入的,有驴、鸭、鹅、骆驼等【2】。......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目录
绪论……………………………………………………………………………………………………………(1)第一节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1)一、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经济…………………………………………………………………………(1)二、蒙古族游牧经济……………………………………......
-
〓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死而复生的文明
人首飞牛贝希斯敦浮雕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向世人展示了其无尽的辉煌,据考察,《圣经》中描述的天堂伊甸园就位于两河流域的城市乌尔。美国史学家克雷默尔在其专著《历史开始于苏美尔》一书中列举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在人类史上创造的39项第一。在这片土地上,两河流域人创造出历史上第一个农业村落、第一座城市、最早的文字、最早的教育、发明出......
-
〓 我国有哪些农业遗产——《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一)
我们祖国,在农业生产上有一个先进的、丰富的、完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这个体系是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它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还无法肯定。但是,一定比文字记载的历史古老得多,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它集中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经过成万年的累积,逐渐充实、改进、提高,臻于完备。以它作指导,加上勤劳质朴的农民们坚韧不移的努......
-
〓 中国古代合伙制的起源及初步发展——《中国古代合伙制初探》第一章
第一章中国古代合伙制的起源及初步发展———由战国秦汉至隋唐五代关于中国古代合伙制的起源,日本学者日野開三郎、草野靖在探讨唐宋“合本”的由来时,首先引用了春秋时期管仲与鲍叔牙“同贾南阳”的故事,认为这是合本经营的原初形态,但是对这种合本究竟是不是合伙这一点则未下断语[1],其后今堀诚二对中国古代合伙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
〓 洱海区域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孕育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二章
从城市孕育到城市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腹地的城市尚且如此,边远地区更莫能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城”,这多是一种以军事功能为主要职能的建筑形态。夏商王朝的都城又以政治职能为主形成了“都邑”的形式。它们都可以聚集相对多的人口。开始向非农经济为主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孕育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
-
〓 禁欲与放纵:魔鬼信仰与近代早期西欧的资本主义
一魔鬼信仰和近代早期西欧的巫术迫害按照一般的定义,巫术(Witchcraft)是指用玄秘的方法导致他人不幸。中世纪末期和近代早期的西欧扩展了巫术的涵义,指“与魔鬼或精灵的交往”,并发展出了“魔鬼信仰”(Demonology)。当时的魔鬼学专家们认为巫师是“与魔鬼交谈,向魔鬼讨教,或施演魔法的人”;“背弃上帝,沉迷于草药......
-
〓 古朗治《古代城市》一书在中国的流传
【提要】法国史学家古朗治(Fuste1deCoulanges)1864年出版的《古代城市》(LaCite—antique),在西方学术界名噪一时。关于此书在中国流传的情况,学术界以前没有加以梳理。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此书开始进行了评介,1938年出版了李玄伯翻译的中译本。可是,到了50年代以后,由......
-
〓 传统与现代的主辅合力:从冀中定县看近代中国家庭手工业之存续
内容提要:近代冀中定县家庭手工业的历史表明,手工业存续之原因,既有传统因素的惯性,也有现代因素的刺激,但以传统力量为主,现代因素是在配合传统力量中发挥作用的。最根本的原动力,自古皆然,即以手工业补农业之不足,维持农家生计。但要实现这个原动力,还需要农家自身和外部社会条件的支持:其一,历史传承、农闲时间和机会成本低一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