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宋前后南北地域差异的博弈整合论纲
由于疆域广袤和地理风俗多样,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内部若干地域子文明的共存、碰触和整合,成为一项重要的结构性演进机制。1934年,傅斯年先生曾撰《夷夏东西说》,首次阐发了夏商周三代“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东西二系“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的重要观点。此文堪称廓清上古东、西地域子文明共存整......
-
〓 中世纪欧洲大学与中国科举制度
年少时候读《儒林外史》,最让我震惊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因为戏剧性太强烈了。范进因为长期未能入学中举而郁闷。这一困境首先影响了他的婚姻,娶了屠夫胡老爹的女儿,还被岳父斥骂为“现世宝穷鬼”。中举之后,范进欢喜疯了,胡屠夫却战战兢兢,起初还不敢照人吩咐的将他一巴掌打醒。中举前的范进贫穷潦倒,但是进取之心不死,所以算不上有颜回......
-
〓 论中国古代借贷的产生及其演变
【内容摘要】借贷计利,并非社会的永恒存在,它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原始农村公社时期,“贷”是一种无偿的给予、支援.,西周以后,随着农村公社井田制的破坏,私有制的发展,“贷”具有了“借”的内涵,此种借贷,需要归还。春秋时借贷需还已属常事,但少有计息者。春秋中后期,生息借贷逐渐增多,进到战国时期,借贷生息计利已成社......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后记
抚卷沉思,良久无语。感慨颇多,何及万言!从北洛水滨畔走出来的青年今将步入不惑之年,人生甘苦亦有所体味。而今之所以能研治史地之学并得以初窥门径,与恩师史念海(筱苏)先生、朱士光先生的言传身教,辛勤培养密不可分。在陕西师大风景优美的校园中,十年寒窗,六年都是跟随筱苏先生的杖履度过的。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三记”(札记、读书......
-
〓 食的进化——社会史话之三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八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没有见到有一件能够像食那样引人开心的,而人类为了食的问题,也不知演出多少的悲剧,这就可以说明食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了。不过人类生活的发展,是“由阶梯的下层,开始其生活的进程。并且借实验的知识之徐徐的累积,从野蛮状态而上达于文明之城”。【1】因此,关于食的文化——食物的范围与其烹......
-
〓 官营手工业经济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政府对经济的直接经营在我国封建社会,官营手工业经济自始至终比较发达,这一方面是官营手工业内生产着皇室(王室)、官府和贵族及百官需要的一些特殊物品,同时也从事着诸如宫廷建设、寝陵修建、政府衙门修缮、兵器生产、钱币铸造等特殊手工业以及诸如桥梁等公共设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政府对盐铁等采取专卖制度,直......
-
〓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
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研究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发展及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我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华封三祝”——“多福、多寿、多男子”,最早可......
-
〓 丁颖教授在稻种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
【摘要】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的丁颖教授,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关键词】丁颖;中国稻种起源;探索历程中国稻......
-
〓 史学智慧与人类未来——读《世纪的馈赠:章开沅与池田大作的对话》
被誉为世界著名的大乘佛教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池田大作先生,曾以其国际人道主义的博大关怀,与世界多地政治家、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历史学家对话,寻求21世纪的人类生存智慧。《世纪的馈赠:章开沅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则代表这一“对话的浪潮”(汤因比语)的最新发展。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深刻关怀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他与池田先......
-
〓 城邦:无国家的社会——关于希腊城邦国家资格的争论
【内容提要】贝兰特认为,古希腊城邦缺乏“传统”国家定义所说的对内强制力量、明确分化的阶级和政府机构,因而不具备国家资格,而是人类学所说的“无国家的社会”。汉森、格里宁以及范德弗利特等学者针锋相对,认为希腊的城邦机构复杂有序,司法机制和公民参与较为突出,是民主制的早期国家或公民国家。这场关于希腊城邦国家资格的争论,实际上......
-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原序
本书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这对了解中国经济史是大有裨益的。通过对灌溉与防洪工程以及运渠建设的历史研究,去探求基本经济区的发展,就能看出基本经济区作为控制附属地区的一种工具和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武器所起到的作用,就能阐明基本经济区是如何转移的,就能揭示基本经济区同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裂问题的重要关系,因而也就在......
-
〓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
演讲人:刘云德地点:中央党校·理论大讲堂殷墟甲骨文汤因[英](1889—1975)刘云德刘云德 1954年出生,山西人。1982年获吉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年获联合国开罗人口中心哲学(人口学)硕士学位,1987-1988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吉林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现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学术委员会......
-
〓 文明、民族、国家——流动的边界
从长时段历史观察,文字、文明和国家的边界漂移不定,与人口迁移、族际通婚、文化传播、战争、灾难、地缘政治、宗教影响等都有密切关联,诸因对转,充满不确定性。从长时段历史观察,文字、文明和国家的边界漂移不定,与人口迁移、族际通婚、文化传播、战争、灾难、地缘政治、宗教影响等都有密切关联,诸因对转,充满不确定性。不过,有一点可以......
-
〓 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考察历史
——克罗斯比治史方法初探
内容提要:克罗斯比是美国知名的全球史学家和环境史学家,他的著作《哥伦布交流》、《生态帝国主义》和《病菌、种子和动物》等,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理解欧洲的兴起及其扩张,并试图构建起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历史研究的“脚本”。这一“脚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将人当作一个生物体来理解;关注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从全球生态系统来理解......
-
〓 [明清家庭]生计安排——《中国家庭史》第四卷第三章第二节
第三章家庭生计第三节生计安排这里的生计安排主要是指家庭的生产性安排,大体包括普通家庭对生产时间和资源的调配,家庭劳动力之间的分工协作。同样因为时间和篇幅等因素,我们的讨论主要以当时占家庭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家为中心。中国的绝大多数地区,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而农业是一个季节性很强的产业,故而,当时农家的生产安排首......
-
〓 《四千年农夫》概述
为了给读者最好的视角,有必要先简短地介绍一下中国、朝鲜以及日本的农业活动和习惯。需要牢记的是,现在用来描述、控制和支配西方农业以及工业运作的一些重要因素,对于一百年前的中日韩,甚至全世界的农民来说,都是不实际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美国至今仍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拥有广阔的未被开发土地的国家,无论男女老幼,人均土地占有量超过......
-
〓 [宋元时期]坊郭户:城镇居民和工商家庭——《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二章第四节
第二章“户”与家庭经济阶层第四节坊郭户:城镇居民和工商家庭城镇工商业家庭称作坊郭户,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其他市民。[1]宋代官府对坊郭户也划分户等,目的与划分乡村农家的户等一样,也是为了更方便地征派税役,与乡村农家的户等划分出现在汉代的情况不同,坊郭工商家庭的户等划分出现比较晚,《魏书》卷一一○《食货志》记载北魏孝明帝......
-
〓 不断升华的锡伯族弓箭文化——走进锡伯族之五
锡伯族射手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如同射一支箭一样短暂,要射中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就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克服名利和虚荣的干扰,做到身心合一,全心投入,方可命中目标,而不虚度此生。”这是锡伯族人射箭的意境和精神的准则。弓箭文化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该民族时间最长、力度最大、范围最广,其文化性质随着社会......
-
〓 甘州回鹘游牧经济初探
甘州回鹘被民族学界普遍认为是裕固族的先民,民族是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其中的共同经济生活是其他“共同”的物质基础,在唐末五代时期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有了地理环境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差别,也正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差别,漠北回鹘后裔才形成了今天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两个民族......
-
〓 日月山下丹噶尔:“唐蕃古道”上的高原古城
“这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当年茶马互市的场所,是反映青海省多元文化共存的一个明清古城。”一到青海,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民俗学研究专家赵宗福就建议记者去日月山北麓的丹噶尔古城考察,“丹噶尔是多民族共居的商业小城,这里的许多民俗都很有意思。”著名的“唐蕃古道”起自长安(今西安),至西宁后由青海湖东南过丹噶尔,翻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