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小凡:“课比天大”的教授
李小凡教授不幸病逝,让我有揪心之痛,是那种被掏空的感觉——北大中文系又一位优秀的教师离开了,他才61岁。 我认识小凡32年了。1983年他中文系语言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带着被子、脸盆、暖水瓶等,住进靠北大南门的21楼。我也是那里的住户,彼此就成了邻居。小伙子内向,不爱说话,脸上总有一抹柔和而淡然的笑,似乎......
-
〓 难忘师恩·戴扬本:先生风度 温润如玉——回忆老师裴汝诚
裴汝诚 20世纪80年代初,我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成为裴汝诚教授的研究生,倏忽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与学生聊天时,经常会谈到自己治学经历的“三幸”:一为1977年恢复高考,得入历史系就学;二为毕业后,得入古籍所读研;三为毕业后留在古籍所,专事文献整理的工作。“三幸”之中,两幸与裴老师相关。对老师追求的学术境界,......
-
〓 在灵魂的航路上给予学生方向——记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遂
胡遂 胡遂,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岳麓书院博士生导师。在知识的海洋里,在灵魂的航路上,她总是给予学生温暖和方向,不断输入正能量。 在专业课教学中,胡遂始终注意发挥传统文化中思想道德资源的现代育人功能,使学生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她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砥砺学生具有自强不息的......
-
〓 开学了,先生走了——追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共党史学家张静如
张静如 赵朝峰摄/光明图片“还是有些突然。”得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静如8月29日晚逝世的消息,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树荫教授难以自抑。张静如被称为“李大钊研究第一人”,是中共党史学史研究的首倡者,以率先建构党史学科体系享誉学界。“有人说,学问有两种,一种是把谁都不懂的东西讲得谁都懂,另一种是把谁都懂的东西讲得......
-
〓 习仲勋与齐心:亲密无间的革命伴侣
一九九八年十月,习仲勋和夫人齐心在深圳迎宾馆。 一九四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习仲勋与齐心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在陕北绥德结为革命伴侣。刚结婚,习仲勋就对齐心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陷在小圈子里,今后我可能在很多方面照顾不了你。”齐心深爱着丈夫,但她更理解丈夫,知道他肩上的担子很重,都是自己克服困难......
-
〓 热爱是最好的火种——访天文考古学家冯时
2009年,冯时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古代青铜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1990年,刚过31岁的冯时在《文物》第3期发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一篇考古论文竟引来考古界之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庞朴先生读后对冯时说,你对北斗星的认定,“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意大利驻香港总领事写信给冯时,请他找人把此文译为英文,以便......
-
〓 鲁一同年谱简编
内容提要:鲁一同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诗人,是近代经世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文章以鲁一同的诗文集为主要材料,参阅方志、杂记及数十位与其交往的友人文集,勾勒出了鲁一同一生为人、为文的轨迹。关键词:鲁一同;《通甫诗存》;《通甫类稿》其先:不知所自始,或曰甘凉故将,或曰燕京人。国初尝从吴藩平云南,已窥其有异志,携孥......
-
〓 武汉大学教授杨华: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祭祖与孝道
清明将至,又是一年祭扫之时。近日,澎湃新闻专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请他谈谈清明祭扫传统所承载的中国礼仪文化。杨华教授,主要从事先秦秦汉史、中国文化史,尤其是中国古代礼制方面的研究,注重经学与史学、简帛与礼制结合互证的研究,2021年其新书《古礼再研》(专著)、《中国礼学研究概览》(主编)等先后出版。......
-
〓 20世纪世说新语
1 1900年,章太炎和黄人被东吴大学聘任教授。一次,两人同到茶馆小坐品茗。结账时,两人才发现都没有带钱。两人商量,决定把章太炎留下做人质,黄人回去取钱。不料,黄人回家后,正巧收到朋友寄来的诗文集,一看入迷,潜心阅读,完全忘记了章太炎还在茶馆。而章太炎又不认识返校之路,结果一直等到了黄昏,才由肆童引导返回学校,......
-
〓 为雪堂辩诬,为观堂辩诬——罗继祖与“王国维之死”
学人小传罗继祖(1913—2002),浙江上虞人。自幼在祖父罗振玉指导下治学。曾在东北博物馆、大连图书馆工作,吉林大学教授。著有《辽史校勘记》《永丰乡人行年录》《枫窗脞语》《庭闻忆略》《王国维之死》等,编有《罗振玉学术论著集》。一出生就“认识”王国维罗继祖是罗振玉长孙,他1913年在日本京都出生时,王国维也携家眷寓居京......
-
〓 “昆曲清口”第一人吕成芳:传唱昆曲的美妙
吕成芳在弹奏古琴。本报通讯员 王思哲摄身着粉衣罗帽,款步姗姗地走上只有两平方米的舞台,一把琵琶、一张古琴、一副亮嗓……许多人慕名来到江苏苏州平江路上的伏羲古琴文化会馆,只为一睹吕成芳版《牡丹亭》的风采。春节期间,记者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苏州平江路,寻访这位传播昆曲艺术和苏州文化的民间艺人。吕成芳何许人也?她是一位业......
-
〓 中国印的艺术魅力——访白石传人齐耕夫
齐白石刻“不知有汉”印。意谓自己的印章风格与汉代印有所区别。在西方人眼里,中国印(篆刻)是“东方魔块”;在中国文化中,印章篆刻是与书法、绘画、诗歌类似的传统艺术。上个世纪,自称“三百石印富翁”的齐白石以一种卓然不群的创新精神开创了一代印风。就中国篆刻的传承与创新,我们采访了齐白石嫡亲传人齐耕夫。记者:您随白石老人学艺2......
-
〓 史业今生未许休——我的父亲阎宗临
我的父亲阎宗临出生于清末,祖祖辈辈都是偏僻小山村的农民。他那一代学者,一般都是出身于书香门第或世家大族,至少是富裕家庭。父亲从山西一个小山村的农民子弟成长为史学大师,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在他那个年代,大概绝无仅有。从山村到北京 父亲出生的小山村在五台山西麓,有百十户人家。他7岁进了村里的小学,读的是《论语》《孟子》......
-
〓 我有两个提倡——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访谈录
悦耳的门铃之后,开门的正是周有光。这位中外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虽已95岁高龄,依然步履从容,精神矍铄。深蓝色的厚毛衣外罩着一件浅灰色夹克衫,足上是一双轻便的布鞋。书房收拾得整洁有序。临窗的小书桌上摆着一台夏普中西文电子打字机,窗台上堆满了近来经常阅读的书。紧挨窗台的书橱里,沈从文的书占了2/3还多,墙上则是一幅他与老伴......
-
〓 韩吉日木吐:达尔罕草原上蒙古汉子的书香情
蒙古汉子韩吉日木吐自小是个“书虫”。他坚信读书的力量。2014年,他和爱人高红兰花费3万元盖起60平方米的板房书屋,并向本嘎查170多户农牧民发放《致农牧民阅读倡议书》,倡导农牧民们来书屋免费借阅图书,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现代科技助力农业生产。书屋得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与捐助,藏书达到了1.5万册。他感恩捐书的朋友们,将......
-
〓 戴庆厦,谁来接他民族语言研究的班
2015年戴庆厦在做跨境语言调查从17岁高中毕业进入民族语言学领域,60年来,他先后多次到国内各少数民族地区和邻近国家做语言田野调查,收集到20多种前人尚未记录的语言或方言材料,为中国语言学的发展提供大量宝贵的语料;1956年至1961年,他参加了由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全国少数民族语言大调查,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
-
〓 永远的“小俞”——追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俞吾金
俞吾金 本报通讯员 刘畅摄 “他在班里是年纪偏大的,但骑车谁也没他骑得快,骑得猛。他是带动大家的‘火车头’。”这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记忆里的俞吾金。同为复旦哲学系1977级,吴晓明用“学术精深,关注现实”评价这位大学室友和多年同事。 “从读大学开始,他就没有休息过。哪怕是出门开会,也是书不离身。在车......
-
〓 王震中:“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
摘 要: “大一统”思想是由“大一统”政治而产生的,“大一统”政治主要体现于“大一统”的国家形态结构,因此,我们考察“大一统”思想的由来与演进,必须从我国古代国家形态结构的演变历程着手。从秦汉到明清,“大一统”思想是建立在“郡县制”国家形态结构之上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历代王朝都把统一规模作为当时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即......
-
〓 感悟方立天先生
在1999年出版的《佛缘丛书·序》中,我写道:“世界无穷愿无尽,心香一瓣礼空王。我与佛学的缘分日益加深:九七年炎夏,我先后朝礼了清凉五台和终南五台。在终南山千峰万壑献眼底,举手可扪满天星的大茅蓬,与宝珠禅师缔为方外之友;九七桂子飘香之时,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依空法师飞抵长安,《顿悟人生》咏絮女,《人间巧喻》发潮音,......
-
〓 坎坷的经历,无悔的选择——回顾我的《楚辞》研究生涯
(一)我生于1945年2月,浙江浦江人。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老实说,从事《楚辞》研究,我是先天不足的。首先,我不是出身于具有厚实的家学源渊的“书香门第”,父母世代为农,斗大的字不识几个,我的童年教育差不多是在牛背上度过的;其次,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正好赶上“十年动乱”,白白失去了一生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