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家·谭元寿:高调门唱戏 低调门做人
2012年,85岁的谭元寿最后一次登台演出《定军山》。光明图片2010年10月,京剧老生流派经典演唱专场在京举行,“谭门三代”谭元寿(中)、谭孝曾(右)、谭正岩(左)同时亮相舞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谭元寿在京剧电影《沙家浜》中饰演郭建光。光明图片在戏曲界,谭家是绝无仅有的传奇。谭元寿的高祖谭志道,是谭家入京剧行的第一代......
-
〓 钱锺书与《大公报》
1902年创刊于天津的《大公报》是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后又产生了上海版、香港版、重庆版、桂林版和大公晚报等。它广涉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等层面,20世纪上半叶的大小历史事件几乎都能从中寻得印迹,许多文化名人亦频现其中,如钱锺书等。一《大公报》记录了不少钱锺书的信息,如1929年8月27日他的名字首次出......
-
〓 梅妻鹤子的隐士文化
著名作家王旭烽是一个历史专业出身、浸润在吴越国府、南宋朝廷华土之上的写作者,几十年来她笔耕不辍以随笔的形式书写着故乡杭州。王旭烽少时的理想是要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一样,写出一个“纸上的杭州”,新星出版社的丝路百城传《杭州传》终于使她的这一梦想得以初现。在这部新作中,她追溯史前,延续当下,以历史长河为头尾,顺序朝代为......
-
〓 如是弘愿,如是伟业——纪念中国现代著名佛学家法尊法师
今年是中国现代著名高僧、佛学家、翻译家法尊法师(1902-1980)圆寂20周年。我怀着对法尊法师的无限敬仰之情,来此五台山胜境出席由山西省佛教协会主办,五台山佛教协会和广宗寺协办的纪念盛会。20年前,在法尊法师圆寂之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曾在法尊法师的遗容前发表了饱含深情厚谊的悼词,缅怀法师学习佛法,入藏求法......
-
〓 大家·同心同行·范文澜:承章黄衣钵 扬马列学说
“能文能武的民族英雄”范文澜是浙江绍兴人,他家离秋瑾主持的大通学堂只有半里路。1907年夏天,14岁的范文澜亲眼见到清朝官兵到大通学堂强盗般抓走秋瑾,心中无比痛恨,埋下追求社会进步思想的种子。1913年至1917年,范文澜在北大学习,跟随黄侃、刘师培、陈汉章等钻研训诂、考证之学,老师们认为他“颇堪传授‘衣钵’”。192......
-
〓 我眼中的名人·谭孝曾:京剧擎灯者
谭孝曾 1949年出生,京剧谭派第六代传人,系京剧名家谭富英之孙、谭元寿之子,代表作有《定军山》《失空斩》《四郎探母》《群英会》《龙凤呈祥》《将相和》等。从事了50多年京剧艺术的京剧名家、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现在除了创作和演出,把更多时间都用在了给学生上课,给青年演员排戏以及普及推广京剧知识上。下个月他又要到天津参加......
-
〓 弘法利生 大慈大德——聆听星云大师
图:“星云大师画像”由本报编辑郭红松所绘,并由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期间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星云大师星云大师为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题写“佛”字本报记者 马晓毅摄 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中央电视台、国务院侨办、对外友协、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等主办的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
-
〓 “寒夜”里的友情——巴金与缪崇群
缪崇群是新文学史上一位甘于寂寞、穷而后工的散文家。他有着一副温和而善良的面容,脸色看上去总是有些苍白。他有一双包着水的眼睛,一张含着微笑的嘴唇和一颗孤寂而又真诚的心。他拖着病弱的身体,过着穷困的日子,早早地走完了自己38年的人生。缪崇群(1907—1945)出生于江苏泰州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随父母迁居北京,在北京读小学......
-
〓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纪念胡愈之
图①:胡愈之(1980年)。图②:1931年1月,胡愈之回国途经德国,在世界语的《国际主义者报》编辑部留影。图③:1933年,胡愈之应鲁迅邀请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胡愈之(左二)与鲁迅(左一)、宋庆龄(左四)等合影。【追忆】编者按:胡愈之(1896-1986),《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
-
〓 从“神州学会”到《墨园随笔》——民国名人李墨卿的文事轶闻
《墨园随笔》 在太原时,听三晋出版社的张继红社长说要搞一套《三晋文库》,回来后便想到了李墨卿的《墨园随笔》。 知道李墨卿和他的《墨园随笔》事出有因,因为自己是学习晚近中国历史的,而说到晚近中国历史就不得不说日本以及留日的中国学生。事实上,发端于晚近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就是由留日学子掀起的。如1915......
-
〓 高梦旦:承前启后的“老商务”中流砥柱
高梦旦 胡适晚年与秘书胡颂平说起旧时商务印书馆的高梦旦先生,他从前还写过《高梦旦先生小传》。文章是因一事所发,胡适写道:“高的爱女因盲肠炎手术失误而致死,这位老人却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胡适说:“高先生的作人,最慈祥,最热心,他那古板的外貌里,藏着一颗最仁爱暖热的心。”其实,庶几胡适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可以相互砥......
-
〓 书人书事:祖父刘文介与孟晋斋藏书
我与祖父刘文介(号眉盦)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尽管我从小在他身边长大,但祖父去世时(1968年),我还不满13周岁。45年后的今天,回忆起祖父的种种往事,大多都已印象模糊了。脑海里剩下的只有一个不思量自难忘的画面,那便是家里的书,铺天盖地的藏书。 从小便觉得家里书多,有满满的一房间。那个房间有18平方米,朝北......
-
〓 乐兮归来——戴学忱的歌诗人生
戴学忱出生在书香世家,却没有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从小成长在内敛稳重的长辈们教导之下,性格却偏偏飞扬跳脱,不愿走寻常之路。从民歌到古曲再到吟诵,别人说她的路越走越窄,戴学忱却说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下。近年来,戴学忱致力于推广吟诵文化,为中国传统诗词配乐吟唱。依靠自己深厚的歌唱功底,戴学忱让很多孩子爱上了诗歌。“锄禾......
-
〓 偶然入了王元化门下的吴琦幸
吴琦幸和王元化在一起 知青、编辑、记者、作家、学者,比起大部分人来,吴琦幸的身份更显多元和复杂。但对于他而言,之前的都是人生经历,最后的“学者”才是他的身份。1970年,17岁的吴琦幸下放到江西农村当知青,三年后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上海师大中文系。1976年毕业,被安排在上海农业展览馆担任编辑。1979年被调往......
-
〓 20世纪世说新语
1 1900年,章太炎和黄人被东吴大学聘任教授。一次,两人同到茶馆小坐品茗。结账时,两人才发现都没有带钱。两人商量,决定把章太炎留下做人质,黄人回去取钱。不料,黄人回家后,正巧收到朋友寄来的诗文集,一看入迷,潜心阅读,完全忘记了章太炎还在茶馆。而章太炎又不认识返校之路,结果一直等到了黄昏,才由肆童引导返回学校,......
-
〓 青瓷大师徐朝兴:塑一部青瓷史
徐朝兴 资料图片 “青瓷如‘美女’,让人爱不够!”把玩着自己亲手做的一个青瓷粉盒,71岁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一脸陶醉。 他有理由陶醉。一辈子与“美女”为伴,终生相守,不离不弃,“美女”也让他老当益壮,功成名就。 3月的浙江丽水,春雨绵绵。徐朝兴的家,整整一面墙壁的博古架上青瓷作品摩肩接踵。 ......
-
〓 读史说艺:痴才难说顾恺之
洛神赋图 顾恺之(局部,宋摹本) 东晋画家顾恺之(348年—409年),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东晋太傅谢安认为顾恺之的绘画是“有苍生以来未之有”,张彦远说:“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南朝谢赫称顾恺之“迹不迨意,声过其实”,就招致后世一片声讨,稍晚于谢赫的姚最斥之为愤懑之言(“于邑......
-
〓 李小凡:“课比天大”的教授
李小凡教授不幸病逝,让我有揪心之痛,是那种被掏空的感觉——北大中文系又一位优秀的教师离开了,他才61岁。 我认识小凡32年了。1983年他中文系语言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带着被子、脸盆、暖水瓶等,住进靠北大南门的21楼。我也是那里的住户,彼此就成了邻居。小伙子内向,不爱说话,脸上总有一抹柔和而淡然的笑,似乎......
-
〓 “赵姑娘”纪事——扬之水的《读书》十年
扬之水前段日子,在微信的一个小拍卖上看到扬之水的一个便笺,觉得很有意思。这个便笺是扬之水写给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范用先生的,这里抄录如下:“范用先生:您好!此三册书早读一过,但自以为非其一读即罢之著,故欲置之案头,多‘赖’一些时日,今接催书单,不胜惶恐,因急急奉上,并深致歉意!即颂大安!‘赵姑娘’再拜”。这封便笺从字面来看......
-
〓 “民智兮国牢”——张謇与中国近代校歌
在中国现代音乐开创者的行列中,张謇是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名字。大家熟知他是伟大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其实他与近代学堂乐歌(后称近代校歌)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音乐”列为必修科目的条款。至于正式要求各校编制校歌,则是193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向部属院校发出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