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的追梦人生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和华坪女子高中她是一个身患23种疾病的普通教师,却改变了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她是一根燃烧的蜡烛,为近1800个家庭点燃了希望,为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摸索出一条新路。她叫张桂梅,云南丽江市华坪县女子高中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儿童之家)院长,今年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云岭楷模。10月17......
-
〓 名家书缘
千古文人藏书梦,名人大家也不例外。文坛大家与书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他们读书、买书、著书、藏书,书中天地是他们从不曾失落的家园。名家藏书的故事,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鲁迅先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他从十五岁开始就抄书、买书、藏书。鲁迅的藏书共一万四千多册。在鲁迅的中文藏书中,线装古籍占了很大的比例,另......
-
〓 谢泳:周恩来谈陈寅恪
1954年2月15日,徐频芳来看邓之诚,当天邓之诚在日记中说:“周恩来在科学院讲演,对陈寅恪说反动言语,颇有恕词,则异闻也。”(《邓之诚文史札记》下第780页,凤凰出版社,2012年)。第二天高名凯来邓家,告邓之诚周恩来讲演不在科学院,而在政务院,是两星期前的事。周恩来的这个讲演,已公开的相关周恩来文献中没有出现过。我......
-
〓 洪谦:暗随流水到天涯
【大家】 北京大学哲学系珍藏着这样一副对联:“玉宇无尘时见疏星渡河汉,春心如酒暗随流水到天涯。”这副对联寄托着著名学者、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对一位年轻学子的支持与期许。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里,尽管世界局势风波诡谲,个人境遇跌宕起伏,这位学子始终不负所托,成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就是洪谦。“维也纳学派”成员 ......
-
〓 心怀“国之大者” 架起沟通桥梁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者素描 书同文、语同音,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推普工作者们心怀“国之大者”,以满腔热忱深入校园、走进基层、贴近乡村,积极投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将推普工作融入立德树人、助力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在广袤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催人奋进的推普之歌,用语言文字架起......
-
〓 硬骨头蒋子龙
CFP由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编而成的同名连环画,右一为主人公乔光朴。资料图片 刘备称赵子龙为“四弟”,但凡对《三国演义》略有所闻者大体了解。 天津作家蒋子龙被称为“四弟”,却少有人知。这是黄宗江对蒋子龙的“昵称”。每次见面,他都要和“四弟”紧紧地拥抱一下。 我等当然只能称蒋子龙为“四哥”。 在......
-
〓 周氏兄弟与《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是一部印行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长篇白话小说。作者文康,费莫氏,字铁先,以“雁北闲人”自称,满洲镶红旗人。他的祖父是清代大学士靳保,其“门第之盛,无与伦比”。文康自己也做过官,曾任徽州知府,经丁忧而改任驻藏大臣,以病不果行。后来,由于子孙不肖,败尽家产,其晚境窘迫,除笔墨外竟无长物。于是,他著书自遣,写......
-
〓 一份谈话记录和半个世纪的演绎
绿色稿纸的谈话记录红色稿纸的谈话记录(首页局部) 本文提要●从这个时候开始,社会上对这次谈话也有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评论。肯定的说法和《毛泽东文集》说法差不多,最常见的是“凤毛麟角”,“首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学,毛泽东主席肯定了他开辟的哲学史、宗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否定的评论不一而足,都很少涉及学理上的争论,似乎......
-
〓 梁启超一生勤奋好学 几次带病听佛学大师讲学
一代宗师梁启超平生经历可称传奇。以康梁致力于变法维新运动“公车上书”就已震动全国。失败后亡命日本,清王朝覆亡之后归国。从辛亥革命迄上世纪二十年代,他从政任高官,最后策动蔡锷云南起义以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篡国称帝,袁世凯羞愤而死。梁启超饱经政治沧桑,后来弃政从事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列名四大导师培育人才。......
-
〓 追思:著名出版家、学者傅璇琮逝世 “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
傅璇琮 资料照片中华书局原总编辑、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傅璇琮1月23日在京去世,享年83岁。傅璇琮一生致力于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古代文史研究领域著述宏富,被学界认为是近30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1952年10月转入北京大学......
-
〓 我与商务印书馆
我在当代西方哲学两大思潮这一课题下所写的两本书《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导论》与《诠释学转向──哲学诠释学导论》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众所周知,商务印书馆是我国最老、最有实力和最有影响的一家出版社,因而使我忆起了我自己多年来与商务印书馆的关系,特别是对商务一些我所熟悉和敬佩的老工作人员──他们中有些早已不幸过世──的......
-
〓 云中谁寄锦书来——樊锦诗的读书与行路
因敦煌艺术而结缘撰写《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次探寻人生大美的过程,因为这本书,我走近了樊锦诗,我走近了一个文化宝藏——敦煌莫高窟,走近了一群可爱的莫高窟人。樊锦诗对敦煌莫高窟的每一寸土、每一棵树、每一方壁画都如此熟悉;对于莫高窟的历史、洞窟壁画艺术到考古保护工作的方方面面,她都如数家珍。在此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向我敞开,给......
-
〓 建立慈氏学的人:访韩镜清教授
当前,我国的佛学研究十分繁荣,专著和论文不断出版。但在众多的学者中,有一位老专家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已经是87岁的高龄,并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然口述著作不缀,有许多年青人至今仍然跟随他学习佛教,这位老人就是韩镜清先生。在北京五月繁华似锦的日子里,我们在老人的住所对他进行了采访,老先生精神攫烁,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往......
-
〓 文蔚:大笔如椽风雅颂
《空山新雨后》(2014) 北京,国贸三期,繁华落地,一团喧嚣蒸腾。画家文蔚站在“静清文苑”,工作室窗外,日暮薄薄。一屋书画,满室茶香。 “墙外是半城风景,内里是千秋韵味。”文蔚说,她的眼里、手上、心中,没有“墙”的束缚,唯有高山流水,一派自然。 笔墨丹青中的古典山水,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哲......
-
〓 文物医院里的神医妙手——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
文物医院,是人们对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的昵称。这家医院采用“中西医结合”,为文物祛病延年、拯救生命。故宫博物院自成立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复师的精心治疗,大量国宝重获新生。没有这些神医妙手,我们怎能在展厅里看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春秋时期的蟠螭纹青铜鉴等国宝的真容?近日,记者走进故宫......
-
〓 路遥:用文学给予奋斗者精神力量
今年,《平凡的世界》马来文版首次出版发行。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出版30余年,加印超过200次,销量超过2000万册,并被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它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为外国读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城乡社会的窗户。在延安大学文汇山,有一座小小的墓园。《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就安葬于此。在他塑像身后的墙上,“像牛一样劳动,像......
-
〓 一曲微茫度此生——摘自《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
张充和、张宗和姐弟早年留影从1949年4月15日充和赴美后收到第一封信,到1976年12月8日宗和去世前发出最后一封信,近三十年时光辗转纸上。三百余封书信几乎全为首次披露。小字蛮笺,既是张家如水斯文和姐弟情谊的见证,也是特殊年月里,个人命运为时代裹挟的缩影。张家十个姐弟,个个有才,流落四方,命运各有差异,但始终有一个家......
-
〓 他将《红楼梦》带进西语世界
——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原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赵振江 【新闻人物】 1995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时节。 这段时间,可以看到一个身穿短袖圆领衫、年过半百的老师,骑着平板三轮车,来回穿梭在暑气尚未消退的美丽校园,帮着西语系新生拉行李。一些新生看见了还招呼他:“哎,老师傅,帮我们也拉一车!” 当......
-
〓 杨树达,训诂学大师的“寂寞勤苦”
近年得以兴起的城市史研究,有学界先行者聚焦“长安”。《长安碎影》是著名学者王子今教授在“长安学”的学术旗帜下一份积极的参与,全书收录34篇文章,试图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期望进一步有益于今人对秦汉历史文化打开总体认知,在其中“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导读”一章,阐明《汉代婚丧礼俗考》的许多论说,是以长安......
-
〓 无尽的神韵——吴调公的晚期学术写作
吴调公自述我父亲是昔时习称的一位“儒医”,除潜心医学撰著以外,对古代文史涉历较广,藏书较丰。这样的家庭环境对我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九岁左右起我就如醉如痴地读了些古典小说。此后更逐步扩大范围,旁及古代散文,特别是古典诗歌,培养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深切爱好。即使我家里要我“克绍箕裘”,以医学传家,而我的一位远房堂叔,上海的一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