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诸葛亮坦然自报家产
说到官员申报财产,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说是旷古第一人。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统兵十万,开始了第五次北伐。临行前,他向蜀汉后主刘禅递上了一道奏表:“亮自表后主曰:‘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
〓 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
【内容摘要】秦汉时期北方虽以农耕为主,但因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丰饶,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农立国的策略,针对民众不乐农耕、轻易迁徙,立法律与政策措施驱之务农,并将其束缚在士地上......
-
〓 说商君“强国弱民”理念
商鞅改革成效与他个人的悲剧结局成为千百年历史评论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商鞅“强国弱民”理念在行政实践中的成败得失,可以深化对中国改革史的认识。求国强而弱民,崇尚专制与强权,的确成功推行了新法,但也暴露出严重的弊端。秦政成败皆由之。变法使秦国强盛,终于灭六国,兼天下;然而在军事成功的另一面,却是文化上的“天下大败”,道德沦......
-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尼寺人口数量的比较
【内容提要】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境内敕建寺院十七所,其中僧寺十二所,尼寺五所。虽然从寺院的数量上来看,僧寺占绝对优势,但女尼的总数却多于男僧。原因在于就单个寺院而论,尼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僧的数量。在敦煌这样一个弥漫着佛教氛围的西北地区著名城市,妇女出家为尼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无论其出身于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平民都乐于为之。造......
-
〓 中古的实物地租——《中古自然经济》第四章
第四章中古的实物地租上述中古盛行的实物租税的一部分,一方面固然是租税,他方面又可说是地租(rent)。比方由北魏至唐代,政府因实行均田制度——以国家土地分给人民耕种——而向人民征收的实物田租,从政治的观点上看,固然是租税的一种;但如果从经济的观点上看,国家实是地主,人民实是佃户,故人民给予国家的田租也实在就是佃户给地主......
-
〓 唐前期江南折租造布的财政意义
摘要:唐令关于“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的规定,仅见于《通典·食货·赋税下》。从中无法得出“其江南诸州租,并回造纳布”为开元二十五年新制的结论,但也不足以断定它是重申武德七年令。陈寅恪说折租为布为“南朝旧制”,依据只是两条明显失校的南齐资料。南朝并无折租为布的制度。唐代江南 的折租造布算不上国家财政制度史上一大变革。......
-
〓 秦汉爵制问题研究综述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爵制是秦汉时期比较重要的一项典章制度,与皇权、官僚制、礼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有关秦汉爵制的某些问题一直颇有争议。20世纪以来简牍的大量出土,为秦汉爵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相关研究掀起高潮。下面对秦汉爵制......
-
〓 唐代经济史的一桩公案——蓝文卿舍田宅建雪峰寺传说辨伪
【内容提要】唐末福州侯官蓝文卿舍大量田宅建立雪峰寺的记载,被广为引用,建构起各自在唐代经济史、佛教史、地方史、畲族史上的理论。但有关蓝文卿舍田业的种种说法只是一种传说,最初出现于明万历末年。证诸唐宋时期可靠的僧俗文献及畲族历史,并与《雪峰寺志》的其他相关记载互勘,完全可以证明其说之伪。因此,由这一类传说支撑建构起来的相......
-
〓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边东平作者投稿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第一个完整展示金融活动和资本流动过程的封建王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金融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西汉前期在休生养息政策的刺激下,金融膨胀现象日益突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金融膨胀的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金融。传统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是......
-
〓 中古的实物货币——《中古自然经济》第二章
第二章 中古的实物货币(一)概 说无论哪个社会,其最原始的交易都脱离不了物物交换的状态。不过所谓物物交换,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在最初的时候,各人只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其中并没有交易媒介的发生。可是这种物物交换的办法,到了交易稍为复杂的时候,事实上是行不通的。购买者拿出来和人家交换的物品,也许是对方所不要的。为着......
-
〓 唐宋军政变革史研究述评
唐宋军政变革在中国军事史上居于一个什么地位?相信是大部分从事这个方向研究的学者最终期望解答的问题。的确,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重新建立了两个具有辉煌成就的帝国,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然而从唐到宋也存在巨大变革,政治、社会、经济都出现和古代不同的面貌。由于这些发生在不同的接口上的变革息息相关,军事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因......
-
〓 汉代国家的社会性劳动的编制
前言秦汉时期的国家,通过组织编制来自各方的劳动力维持社会运营,并通过社会再生产贯彻国家的统治支配。因此揭示被用于实现国家支配和社会再生产的劳动,及其社会性编制形式的特性,是研究秦汉时期国家与社会存在状况的最基本的问题。在考察劳动的组织编制时,需要区分两个不同层次.一是属于经营内部层次的个别劳动过程中的劳动编制,如农业经......
-
〓 秦统一原因的技术层面考察
内容摘要:秦在技术层次的优越,使得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贾谊《过秦论》所谓“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之形势的实现,自有技术史的因素。然而可以以“长策”“棰拊”为象征的秦人在技术方面的成功,也许又在某种意义上掩盖了文化储积、文化创造和文化引进......
-
〓 三老与汉代基层政治格局之演变
【内容摘要】西汉初期设县、乡三老为民师,行教化,在地方政治中建立行政与教化的二元格局,从而在统一的汉法中建立礼俗的脉脉温情,达到稳定地方秩序的功效。昭、宣以后,儒生官吏渐能承担起教化之责,三老逐渐吏化,地方行政一元化趋势渐显,二元格局逐渐解体。但作为汉初长者政治的孑遗,三老并不适应官僚制科层化的发展,因此吏化不可能完全......
-
〓 “闾左”新证——以秦汉基层社会结构为中心
内容提要:从秦汉里制和基层社会结构入手,古今学者对闾左含义的种种分歧可以涣然冰释。闾本是基层居民组织,后指里门,闾左即里门左侧。里的设置和居民分布有严格规定,街巷墙垣、道路林木、里门数量依制而定;里民则根据身份等级,各有相应居住区,五家为伍,比邻而居,相互监督。闾左是浮浪人群居住区,其来源复杂,既非贱民,亦非破产流亡人......
-
〓 两汉俸禄制度与中古自然经济
﹝一﹞全漢昇(1912-2001)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撰〈中古自然經濟〉一文,[1]該文從多方面考察中古時期社會經濟的變化,其中包括漢晉至隋唐的工資發放內容(包括俸祿),[2]並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於漢代貨幣經濟較活躍,但進入漢魏以後倒退為「自然經濟」佔優的時代。全氏認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戰爭。其次;是幣材不足。[3]其......
-
〓 简析秦代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证秦帝国的社会稳定。同时,农业税赋收入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问题关系秦帝国的发展全局,所以秦人非常重视在农业生产,秦立法奖励农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关键词:云梦秦简 农业发展 法律制度 法律保障商鞅认为富国强兵之道乃“农”“战”二字。“国之所......
-
〓 汉代民间“处士”与“议士”
“处士”作为汉代通行的社会称谓,指行政体制之外的民间有才德的士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颜师古注说到“处士”的定义:“‘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后汉书·刘宽传》李贤注:“处士,有道蓺而在家者。”《荀子·非十二子》以“处士”与“仕士”对 应,杨倞注:“处士,不仕者也。”根据这样的判断,可以将“处士”身份理解为在野......
-
〓 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东汉人名呈现出明显的分层,上层人名是单名,底层人名单名、双名并存。这种情况亦存在于南方的巴蜀、吴越地区。在这种背景下观察,长沙走马楼吴简整齐的单名引人瞩目。楚秦至西汉前期,楚地编户民同样单名、双名并存,且具有显著的俚俗色彩。走马楼吴简整齐单名的形成,应是东汉时期长沙等郡大规模编户化过程中新附人口户籍登录整齐......
-
〓 隋唐时期中外贸易纠纷及其解决
内容提要:隋唐时期相对频繁的中外贸易产生了诸多的贸易纠纷,这些贸易纠纷不仅存在于通使往来的朝贡贸易中,也存在于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中。在解决这些纠纷的过程中,出于维护贸易利益和贸易秩序的考虑,双方经常委派专门的纠纷调解者,也曾出现非正规的协商机构和裁决规则,甚至形成了简单的贸易申诉惯例,尽可能避免贸易纠纷的扩大和贸易冲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