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代中原诸郡农耕技术选择趋向
【摘 要】两汉农业之发达、技术之高明已为众家所论。牛耕之推广,铁器之使用,乃至代田区田之发明,皆证明传统精耕细作体系之初成,中原诸郡之农耕技术堪为其代表。然细考文献之记载与出土之铁器可知,精耕细作技术在中原诸郡的农业生产中并非唯一选择。其原因与表现皆非常复杂。本文认为,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经济与......
-
〓 墨者:秦转弱为强的枢纽
两千年来,人们将秦国转弱为强都归功于商鞅变法。连荀子也持这样的看法——《荀子·议兵》四世之说。四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君在位公元前361—251.共百十年。事实上。秦国图强运动必须上溯到孝公之父献公。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目的:笔者通过史料解读和论证认为。从献公起秦国开始转弱为强.主要应该归功于墨者的......
-
〓 北朝的宗族与社会救济
【内容摘要】北朝时期,战乱连绵,灾害频仍,饥馑渐臻,为了在战乱中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依靠群体的力量,聚族而居。宗族内部,屡有由富有之家发起的救济之举。这些救济,有的是在平时针对单寒亲友的恤助,有的则是在灾荒之年帮助宗亲度过难关。上述赈济活动,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仕进和维持世族之家的门......
-
〓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内容提要: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农聚居形式称为“里”,多经过周密规划,内部管理体系完备;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辽阳三道壕遗址发现的相对集中的聚落。聚落中“田”(小家的田地)与“宅”(小家聚居处)的空间布局呈现......
-
〓 唐宋时期市镇研究综述
自“唐宋变革”提出以来,国内、外对唐宋时期城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之热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区域城镇化探讨,又取得了较多成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唐宋时期市镇研究的专著有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另有施坚雅《中国乡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张邻《唐代的夜市》,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崔功豪的《中国城镇发展......
-
〓 两汉俸禄制度与中古自然经济
﹝一﹞全漢昇(1912-2001)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曾撰〈中古自然經濟〉一文,[1]該文從多方面考察中古時期社會經濟的變化,其中包括漢晉至隋唐的工資發放內容(包括俸祿),[2]並指出中國社會經濟於漢代貨幣經濟較活躍,但進入漢魏以後倒退為「自然經濟」佔優的時代。全氏認為主要原因有二,第一;是戰爭。其次;是幣材不足。[3]其......
-
〓 北朝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府兵制形成的影响
【内容提要】北魏时期,因为军事需要,各地建立了乡兵组织。但到了北齐、北周时期,乡兵组织逐渐分化,北周在乡兵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北齐乡兵没有转化为政府军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北方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大的冬小麦种植到了北朝时在一些地区逐渐萎缩,粟豆又成为该地区的主粮之一。种植结构的变化,......
-
〓 邢义田谈罗马史背景下的秦汉制度
邢义田先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比较了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的异同。封面邢义田像:李媛 绘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下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这为后人考虑如何治理庞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参照体系。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先生在访问复旦大......
-
〓 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
-
〓 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汉唐时期的地方文献虽然多已失传,但是,我们从古注及类书征引来看,其资料异常丰富多彩,而且学术价值颇高。清人钱大昕《廿二史考异》说:“予谓魏晋诸儒,地理之学极精。”这里所论虽仅限于地理之学,但是无妨扩大其范围,从广义的地方文献方面来理解。这里所说的“地方文献”,包括家族宗人的传记、乡里郡县的概况、割据势力的杂记等,其内容......
-
〓 汉代民间“处士”与“议士”
“处士”作为汉代通行的社会称谓,指行政体制之外的民间有才德的士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颜师古注说到“处士”的定义:“‘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后汉书·刘宽传》李贤注:“处士,有道蓺而在家者。”《荀子·非十二子》以“处士”与“仕士”对 应,杨倞注:“处士,不仕者也。”根据这样的判断,可以将“处士”身份理解为在野......
-
〓 简析秦代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证秦帝国的社会稳定。同时,农业税赋收入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问题关系秦帝国的发展全局,所以秦人非常重视在农业生产,秦立法奖励农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关键词:云梦秦简 农业发展 法律制度 法律保障商鞅认为富国强兵之道乃“农”“战”二字。“国之所......
-
〓 结论——《中古自然经济》第七章
第七章结论总括上文,我们可知在汉代已经渐具规模的货币经济,自汉末以后,间接由于连年战乱频仍的影响,直接由于商业的衰落及钱币数量的减少,势力一天比一天衰落,自然经济则起而占支配地位。从此以后,直到安史之乱左右,约共五百多年的期间,就大体上说,实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这时因为钱币流通的稀少,在买卖方面,人们多实行物物交换......
-
〓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略论唐代文人的岭南意象
【内容摘要】在唐代,岭南是贬谪文人的主要流放地。由于其生态环境与北方完全不同,文人非常关心该地是否适合生存,因此他们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环境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全唐诗》及其他相关史料,希望深入了解文人的岭南意象。这种意象主要表现在该地环境恶劣,毒物种类繁多。如果身在此地,随时都有生命之忧。其形成是岭南生态环境、经......
-
〓 唐代“私田”研究综述
《天圣令》的发现及研究的深入,极大地推进了唐宋法制史及经济、政治制度的研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历史所举办的《天圣令》研读班中,通过逐条逐句对令条的释读,发现了许多以往未及展开讨论或讨论有待深入的论题。继续这些研究,需要将以往相关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本文是该研读班的系列成果之一,以后随着各卷的陆续展开,将继......
-
〓 东汉的豪族与吏治
【内容摘要】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
-
〓 “木牛流马”考
【作者简介】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由于三国故事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中国民间破解“木牛流马之谜”的热情始终不减,不断有能工巧匠造出各擅胜场的“木牛流马”,轰动一时。遗憾的是,由于对制作“木牛流马”原理的认识始终未达一致,大家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以至这一历史的真相至今难以裸露。作为一名历史......
-
〓 中古的实物货币——《中古自然经济》第二章
第二章 中古的实物货币(一)概 说无论哪个社会,其最原始的交易都脱离不了物物交换的状态。不过所谓物物交换,也不是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在最初的时候,各人只是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其中并没有交易媒介的发生。可是这种物物交换的办法,到了交易稍为复杂的时候,事实上是行不通的。购买者拿出来和人家交换的物品,也许是对方所不要的。为着......
-
〓 秦汉水利概述
【内容摘要】由于统治者的重视,秦汉时期的水利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秦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灵渠。西汉除了治理黄河,还在关中和西北等地修建了漕渠、龙首渠、白渠等重要的水利工程。东汉最值得称道的是王景对黄河的治理,同时还修缮和疏导了许多旧渠。这些水利工程都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作者简介】晋文,1958年生,历史学博士,南京......
-
〓 物泽天华与生态变迁——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考察
气候条件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显然是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资料可以表明,秦汉时期的气候条件与现今不同,在两汉之际,又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秦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