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唐间北方农业技术的南传及在江南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摘要】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体系率先成熟于秦汉时期,是以北方旱作农业为基础所形成的,所以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汉唐间,伴随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次第开发,传统农业技术的诸多元素也源源进入江南地区,催生了稻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对江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这一历史过程我们亦不难发现,源自于北方地区的传统农业技......
-
〓 财政南方化与天宝后唐代江淮经济
【内容摘要】天宝后唐财政体现了明显的南方化,故有江淮关乎“国命”之称。作为唐财政和政治的反映,兴财利之说和进聚敛之臣,已具备暴政的基本特征,这促使江淮农工商失序、失业,加剧经济秩序的破坏,加速百姓身份的蜕变,酿成一系列的起义,并推动其他地区起义在江淮的发展。其结果,不断地改变江淮与中央的关系,使江淮藩镇化。在这一过程中......
-
〓 结论——《中古自然经济》第七章
第七章结论总括上文,我们可知在汉代已经渐具规模的货币经济,自汉末以后,间接由于连年战乱频仍的影响,直接由于商业的衰落及钱币数量的减少,势力一天比一天衰落,自然经济则起而占支配地位。从此以后,直到安史之乱左右,约共五百多年的期间,就大体上说,实是自然经济占优势的时代。这时因为钱币流通的稀少,在买卖方面,人们多实行物物交换......
-
〓 战国秦时期“邑”的社会政治经济实体性——官社国野体制新说
【内容摘要】邑,在先秦文献中是最为常见的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体概念.《礼记·王制》等篇所言“量地以制邑”以及《周礼》所言“造都鄙”之类,都是政府在统一划疆分野,规划邑里。在此种形势下成立的邑,总具有社会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统一实体性,可称为社会政治经济实体邑,或官社实体邑。此实体邑不是国营经济,具有政社合一的特点,所以称之......
-
〓 云梦秦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
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是新中国考古工作中丰硕成果之一。由于墓主生前担任县一级的司法职务,墓中葬入了大量抄录法律条文的竹简,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代秦国和秦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料,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不但国内已出版有专门研究这批秦简的专著和论文集,日本也已发表......
-
〓 隋唐时期山东农作物的种植和分布
李取勉,男,历史学博士,济宁市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隋唐时期,统治者多施以重农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民以食为天”。时山东地区农业粮食作物的种类如何,其种植条件、状况和分布范围如何,弄清这一问题,对于当今齐鲁之地的农业发展,不无借鉴。一、麦山东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产出优良的小麦。据研究,地理环境对......
-
〓 浅析秦汉上林苑农业的多功能性
【内容摘要】上林苑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皇家苑囿,苑中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多功能性。上林苑农业不仅具有为皇室和都城生活提供物质资料的经济功能,还兼具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非经济功能,在维持社会稳定、享受文化娱乐、保证生物多样性和调节区域气候等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历史......
-
〓 邢义田谈罗马史背景下的秦汉制度
邢义田先生从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比较了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的异同。封面邢义田像:李媛 绘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广土众民的大帝国,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下发展出了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式,这为后人考虑如何治理庞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参照体系。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先生在访问复旦大......
-
〓 汉代反季节栽培与“不时不食”观念
【内容摘要】汉代已经掌握反季节栽培技术,但对于这项技术进步,汉人习惯援引“不时不食”观念进行批判。该观念既与汉代月令制度的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又有灾异论这一强有力的神秘主义哲学理论做支撑。而一些现实性的利益考虑,如节省财力、社会公平、延年益寿等因素,虽然不能完全摆脱神秘主义意识的影响,但已颇具理性认识的倾向,因而更有助......
-
〓 唐代藩镇供军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志》为中心
【内容提要】洛阳出土的唐代《夏侯昇墓志》记载了地方藩镇武宁军的具体供军措施,为了解中唐以后藩镇军费支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个案材料。武宁军以营田供军费、以工商助军费和参加作战争取出界粮等事例,弥补了研究唐代单个藩镇系统供军材料的不足,为进一步解析唐代藩镇军费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关键词】徐州武宁军;《夏侯昇墓志》;营田绩......
-
〓 “木牛流马”考
【作者简介】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由于三国故事的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中国民间破解“木牛流马之谜”的热情始终不减,不断有能工巧匠造出各擅胜场的“木牛流马”,轰动一时。遗憾的是,由于对制作“木牛流马”原理的认识始终未达一致,大家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以至这一历史的真相至今难以裸露。作为一名历史......
-
〓 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
【按】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有所删节。以下为原文全文。【内容提要】唐代“均田制”是具有广泛影响而又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关于唐宋时代的许多重要见解都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但从《天圣令》复原的唐《田令》可见,田令不是“均田令”,把田令等同于“均田令”是在史料残缺情况下的误认。逐条分析足以代表唐代......
-
〓 阮籍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
阮籍与司马氏政权的关系,学界一向有不同看法,最近读到顾农先生大文《阮籍是支持司马氏的》(《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29日),认为司马氏铲除曹爽集团、专擅朝权后,“阮籍一改其过去不肯出仕的消极态度,迅即出任司马懿的从事中郎……从此阮籍与司马氏集团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后来他又为司马昭加九锡写了劝进文。阮籍对司......
-
〓 汉唐时期的“军吏”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军吏”指士卒之上的各级军官。秦汉时期“军吏”的层级有所下移,逐渐指“军将”以下士卒之上的中下级军官了。隋唐五代,“军吏”仍为介于“军将”和“士卒”之间的一个群体,但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范畴、作用、地位上发生了某些变化。关键词:汉唐时期;军吏;内涵;流变作者简介:黎虎,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
〓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内容提要: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统指汉代小农的各种聚居方式。文献记载中的小农聚居形式称为“里”,多经过周密规划,内部管理体系完备;考古发现则揭示汉代有另外两种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一是河南内黄三杨庄遗址发现的散居式的自然聚落,一是辽阳三道壕遗址发现的相对集中的聚落。聚落中“田”(小家的田地)与“宅”(小家聚居处)的空间布局呈现......
-
〓 简析秦代促进农业发展的法律制度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只有解决好农业问题,才能保证秦帝国的社会稳定。同时,农业税赋收入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农业问题关系秦帝国的发展全局,所以秦人非常重视在农业生产,秦立法奖励农耕,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关键词:云梦秦简 农业发展 法律制度 法律保障商鞅认为富国强兵之道乃“农”“战”二字。“国之所......
-
〓 唐代市制再议
【摘要】中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是经过城堡一都邑一城市的演化脉络逐步发展起来的。唐中宗景龙元年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一向被论者当做市场官设的关键论据,但史文未见唐代政府取缔“非法”市场的记载,各地作为基层市场的草市也多有发展,佐以其他论据,似可说明这一敕条的主要用意在于控制官吏的数量,而非市场本身。此外如分行列......
-
〓 唐宋军政变革史研究述评
唐宋军政变革在中国军事史上居于一个什么地位?相信是大部分从事这个方向研究的学者最终期望解答的问题。的确,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重新建立了两个具有辉煌成就的帝国,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然而从唐到宋也存在巨大变革,政治、社会、经济都出现和古代不同的面貌。由于这些发生在不同的接口上的变革息息相关,军事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因......
-
〓 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
【内容摘要】秦汉时期北方虽以农耕为主,但因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丰饶,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农立国的策略,针对民众不乐农耕、轻易迁徙,立法律与政策措施驱之务农,并将其束缚在士地上......
-
〓 唐人离婚探析
关于唐人离婚,前人曾从多角度探讨【1】,但对唐律离婚条款在现实社会的执行情况及当时离婚实况的专门研究,仍存在着欠缺和不足。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结合正史、墓志及敦煌文献等资料,笔记小说源于现实生活,亦加采撷,对其加以考察。揆诸唐律,唐代离婚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男女双方或其中之一犯有“义绝”之罪及其它违律情形,须依国家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