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代民间“处士”与“议士”
“处士”作为汉代通行的社会称谓,指行政体制之外的民间有才德的士人。《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颜师古注说到“处士”的定义:“‘处士’谓不官于朝而居家者也。”《后汉书·刘宽传》李贤注:“处士,有道蓺而在家者。”《荀子·非十二子》以“处士”与“仕士”对 应,杨倞注:“处士,不仕者也。”根据这样的判断,可以将“处士”身份理解为在野......
-
〓 唐代富民阶层的崛起与乡村控制的变迁
【摘要】唐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结构从身份等级制向贫富分层转化,并产生了一批富民。富民阶层的崛起既是唐代制度变革的结果,同时又促进了新制度的产生。我国古代乡里组织的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化,即是富民阶层兴起后乡村控制变迁的一种调适。【关键词】富民阶层;乡村控制;商品经济;乡里组织唐代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财富出......
-
〓 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
【按】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有所删节。以下为原文全文。【内容提要】唐代“均田制”是具有广泛影响而又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关于唐宋时代的许多重要见解都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但从《天圣令》复原的唐《田令》可见,田令不是“均田令”,把田令等同于“均田令”是在史料残缺情况下的误认。逐条分析足以代表唐代......
-
〓 三老与汉代基层政治格局之演变
【内容摘要】西汉初期设县、乡三老为民师,行教化,在地方政治中建立行政与教化的二元格局,从而在统一的汉法中建立礼俗的脉脉温情,达到稳定地方秩序的功效。昭、宣以后,儒生官吏渐能承担起教化之责,三老逐渐吏化,地方行政一元化趋势渐显,二元格局逐渐解体。但作为汉初长者政治的孑遗,三老并不适应官僚制科层化的发展,因此吏化不可能完全......
-
〓 隋唐时期中外贸易纠纷及其解决
内容提要:隋唐时期相对频繁的中外贸易产生了诸多的贸易纠纷,这些贸易纠纷不仅存在于通使往来的朝贡贸易中,也存在于边境贸易和海外贸易中。在解决这些纠纷的过程中,出于维护贸易利益和贸易秩序的考虑,双方经常委派专门的纠纷调解者,也曾出现非正规的协商机构和裁决规则,甚至形成了简单的贸易申诉惯例,尽可能避免贸易纠纷的扩大和贸易冲突......
-
〓 梁陈之际的“禄米”制度
【内容摘要】东晋及南朝前期,州镇长吏实际上控制了地方财权,并通过征辟僚属、召募部曲等方式培植私人势力。梁陈时期,随着皇权的有限度扩张,朝廷实行“禄米”制度,规范了地方上名目繁多的科调杂敛;同时又规定“州郡县禄米绢布丝绵,当处输台传仓库”,把地方资费直接控制于中央之手,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州镇财赋自专的局面,进而达到加强......
-
〓 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内容提要】秦汉时期,里的形态和功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秦和西汉初期,里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统一规划、设立于城邑之中、控制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里民的生产、生活都要在国家设定的轨道中运行。随着土地私有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增加,里不断地向四野发散,乡村社会迅速发展,里的生产管理职能淡化,里民之间因身份等级分区居住......
-
〓 秦汉的乡里社祭
“陈平分肉”的典故,是司马迁写进《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的传闻故事,由这件小小的轶事,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陈平年少时的志向风采,更可以体察到秦汉时代乡里社会的风土人情。 幸运的陈平,得到妻家的帮助脱贫后,开始在乡里崭露头角。陈平是阳武户牖人。阳武是县名,户牖是乡名。当时的街巷,称作“里”,陈平所居住的里,叫作“库上里......
-
〓 “焚书坑儒”辨
两千多年以来,史家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谴责之声不断。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似乎已成铁案。现行的中国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都会讲到焚书坑儒。像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 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
-
〓 唐宋时期太湖南岸平原区农田水利格局的形成
【内容提要】唐宋时期在太湖湖流的作用下,太湖南岸形成一条地势较高的滨湖沉积带,吴越时在太湖湖滨开挖淒港,创建湖堤。入宋以后,在太湖南部碟型洼地的平原地形中,产生了横塘纵淒的水利结构。横塘与纵潘相配合主要是为成功地向太湖排出平原洪涝水,两宋时对横塘纵淒结构的完善主要体现为潘港的设闸与横塘的加筑。唐宋时期的水利建设奠定了后......
-
〓 试论唐代贵富集团田庄经济的恶性特征
摘要:唐代“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等贵富集团的田庄经济,无论是其发展途径、膨胀方式,还是其作用影响,都表现出明显的恶性特征。贵富集团对土地资源和社会财富贪得无厌的非法兼并积聚和攫取占夺,既不断加剧了个体农户的破产流亡,造成了民生苦难,也不断瓦解了王朝政权的有效统治,剥蚀了国家统治根基,于民生国计都造成了持续的恶性影响,是......
-
〓 唐代市制再议
【摘要】中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是经过城堡一都邑一城市的演化脉络逐步发展起来的。唐中宗景龙元年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一向被论者当做市场官设的关键论据,但史文未见唐代政府取缔“非法”市场的记载,各地作为基层市场的草市也多有发展,佐以其他论据,似可说明这一敕条的主要用意在于控制官吏的数量,而非市场本身。此外如分行列......
-
〓 偏安中的风流:南朝士风
从空间上看,南朝士人偏踞于以建康为中心的中国东南一角,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舟楫便利,曾孕育过发达的远古文明。随晋元帝南漂而来的北方士族把这里视作文化的沼泽,对南方文化既陌生又好奇,对南方士族既傲慢又偏激。从时间上看,自东晋到梁陈,约占两个半世纪,南北士族在这段时期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中国士风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尽管空间......
-
〓 试析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政策
【内容摘要】唐五代时期政府的养老状况可分为养庶民之老、恤鳏寡惸独之老和养官吏之老三个层面:赡养庶民之老的基本政策是授予一定的田地,但免征其赋税,以达到惠养老人的目的,同时,政府将赡养老人的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委派给其子孙,高年老人还有侍老制度以助其养老,统治者也时常赏赐高年老人;鳏寡惸独者有优惠的恤养政策,对不能自存者,政......
-
〓 汉代中原诸郡农耕技术选择趋向
【摘 要】两汉农业之发达、技术之高明已为众家所论。牛耕之推广,铁器之使用,乃至代田区田之发明,皆证明传统精耕细作体系之初成,中原诸郡之农耕技术堪为其代表。然细考文献之记载与出土之铁器可知,精耕细作技术在中原诸郡的农业生产中并非唯一选择。其原因与表现皆非常复杂。本文认为,汉代中原诸郡的农业资源与环境条件各不相同,经济与......
-
〓 唐代民间的自助与互助救荒
唐代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它对普通家庭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伴随灾害而来的饥荒导致灾民卖儿鬻女、流离转徙,甚至因饥而死,严重威胁灾民家庭的生存与稳定。【1】面对天灾,除了官方统一组织的救灾外,普通百姓必须奋力自助救荒,因为官方赈贷须经县、州、府逐级申报尚书省,还要经过朝廷派员检灾、蠲免等程序,繁琐的手续以及部分官吏的腐败行为,......
-
〓 物泽天华与生态变迁——秦汉时期的生态环境考察
气候条件对于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社会,显然是经济进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许多资料可以表明,秦汉时期的气候条件与现今不同,在两汉之际,又发生了由暖而寒的历史转变。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至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的秦汉时期,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总结秦汉历史进步的条件,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作用。秦汉......
-
〓 简牍资料所见西汉前期的“卒更”
【内容摘要】松柏47号木牍《南郡卒更簿》,所记大部分数据无误,其中一更以一月为期的表述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将《南郡卒更簿》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等文献联系起来推测,西汉前期普通卒更可能曾实行三更之制,即每隔两个月,就更一月。分析松柏木牍中的相关资料,可见各县更卒的人数与使大男中需要承当卒更任务的人数大致相当或相......
-
〓 丝路绿洲国家的货币:本地铸造,抑或外部流入?
【内容提要】丝路绿洲国家的货币体系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汇融。本文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结合文献资料和出土材料,对公元五至八世纪出现在吐鲁番的各种金钱、银钱、铜钱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地区的货币体系中,本地铸造的货币和外来货币各自发挥的功能。【关键词】绿洲国家;货币;功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绿洲国家,是中华文......
-
〓 汉唐翻车:宫廷和民间的双线发展——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四)
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水车的记载不多[1],要据此复原汉唐水车发展的轮廓,哪怕是粗略的轮廓,需要对材料的深度发掘和细致分析。从汉到唐,水车(主要是翻车)发展不是单线、而是双线进行的。一条线是城市和宫廷,另一条线是乡村和民间。前者使用翻车主要是为了城市和宫廷的供水。古人认为:“城中高,城外低为雄城。”(《孙膑兵法》)所以一般......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