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渔采狩猎与秦汉北方民众生计——兼论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与农民的普遍化
【内容摘要】秦汉时期北方虽以农耕为主,但因气候温润,野生动植物丰饶,作为古老的谋生方式,渔采狩猎投入少,产出快,山林湖泽附近的民众均可一定程度上仰此或兼此为生。渔采狩猎与从商一道成为田作之外民众的其他谋生手段。战国以降,官方开始确立以农立国的策略,针对民众不乐农耕、轻易迁徙,立法律与政策措施驱之务农,并将其束缚在士地上......
-
〓 北朝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对府兵制形成的影响
【内容提要】北魏时期,因为军事需要,各地建立了乡兵组织。但到了北齐、北周时期,乡兵组织逐渐分化,北周在乡兵基础上建立了府兵制,北齐乡兵没有转化为政府军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北方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大的冬小麦种植到了北朝时在一些地区逐渐萎缩,粟豆又成为该地区的主粮之一。种植结构的变化,......
-
〓 偏安中的风流:南朝士风
从空间上看,南朝士人偏踞于以建康为中心的中国东南一角,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舟楫便利,曾孕育过发达的远古文明。随晋元帝南漂而来的北方士族把这里视作文化的沼泽,对南方文化既陌生又好奇,对南方士族既傲慢又偏激。从时间上看,自东晋到梁陈,约占两个半世纪,南北士族在这段时期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中国士风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尽管空间......
-
〓 简牍资料所见西汉前期的“卒更”
【内容摘要】松柏47号木牍《南郡卒更簿》,所记大部分数据无误,其中一更以一月为期的表述可与传世文献相印证。将《南郡卒更簿》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史律》等文献联系起来推测,西汉前期普通卒更可能曾实行三更之制,即每隔两个月,就更一月。分析松柏木牍中的相关资料,可见各县更卒的人数与使大男中需要承当卒更任务的人数大致相当或相......
-
〓 唐宋军政变革史研究述评
唐宋军政变革在中国军事史上居于一个什么地位?相信是大部分从事这个方向研究的学者最终期望解答的问题。的确,中国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重新建立了两个具有辉煌成就的帝国,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然而从唐到宋也存在巨大变革,政治、社会、经济都出现和古代不同的面貌。由于这些发生在不同的接口上的变革息息相关,军事也不可能不受影响。因......
-
〓 唐宋时期市镇研究综述
自“唐宋变革”提出以来,国内、外对唐宋时期城镇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之热点。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区域城镇化探讨,又取得了较多成就。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涉及唐宋时期市镇研究的专著有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另有施坚雅《中国乡村的集市和社会结构》,张邻《唐代的夜市》,黄正建《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崔功豪的《中国城镇发展......
-
〓 秦汉里制与基层社会结构
【内容提要】秦汉时期,里的形态和功能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在秦和西汉初期,里是以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统一规划、设立于城邑之中、控制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里民的生产、生活都要在国家设定的轨道中运行。随着土地私有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增加,里不断地向四野发散,乡村社会迅速发展,里的生产管理职能淡化,里民之间因身份等级分区居住......
-
〓 “闾左”新证——以秦汉基层社会结构为中心
内容提要:从秦汉里制和基层社会结构入手,古今学者对闾左含义的种种分歧可以涣然冰释。闾本是基层居民组织,后指里门,闾左即里门左侧。里的设置和居民分布有严格规定,街巷墙垣、道路林木、里门数量依制而定;里民则根据身份等级,各有相应居住区,五家为伍,比邻而居,相互监督。闾左是浮浪人群居住区,其来源复杂,既非贱民,亦非破产流亡人......
-
〓 唐代灾害救济实效再探讨
【内容摘要】通过对唐代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唐代国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制度,而唐代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官吏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灾害救济中去,大多数情况下,蠲免和赈贷等救灾措施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因而唐代灾害救济取得了较好的实效。而作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灾害救济的确又受到唐代社会政治局势以及官吏个人因素等外......
-
〓 唐代市制再议
【摘要】中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是经过城堡一都邑一城市的演化脉络逐步发展起来的。唐中宗景龙元年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一向被论者当做市场官设的关键论据,但史文未见唐代政府取缔“非法”市场的记载,各地作为基层市场的草市也多有发展,佐以其他论据,似可说明这一敕条的主要用意在于控制官吏的数量,而非市场本身。此外如分行列......
-
〓 唐代“均田制”再研究——实存制度还是研究体系?
【按】本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11期,有所删节。以下为原文全文。【内容提要】唐代“均田制”是具有广泛影响而又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关于唐宋时代的许多重要见解都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但从《天圣令》复原的唐《田令》可见,田令不是“均田令”,把田令等同于“均田令”是在史料残缺情况下的误认。逐条分析足以代表唐代......
-
〓 “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略论唐代文人的岭南意象
【内容摘要】在唐代,岭南是贬谪文人的主要流放地。由于其生态环境与北方完全不同,文人非常关心该地是否适合生存,因此他们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环境形成自己的认识。本文通过考察《全唐诗》及其他相关史料,希望深入了解文人的岭南意象。这种意象主要表现在该地环境恶劣,毒物种类繁多。如果身在此地,随时都有生命之忧。其形成是岭南生态环境、经......
-
〓 三国人口辨析
【内容摘要】三国时期户口数量模糊不清,几乎成了中国古代人口史上的一个盲点。根据现存的、少量不完整的史料和不准确的户口数字,要确切地搞清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等于三国时期人口数就完全无从考证,如果把三国时期的部曲、佃客、奴婢等世家豪族所控制的私家户口,由国家典农机构管辖下的屯田户,另立户籍的兵户、吏户......
-
〓 试论唐代贵富集团田庄经济的恶性特征
摘要:唐代“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等贵富集团的田庄经济,无论是其发展途径、膨胀方式,还是其作用影响,都表现出明显的恶性特征。贵富集团对土地资源和社会财富贪得无厌的非法兼并积聚和攫取占夺,既不断加剧了个体农户的破产流亡,造成了民生苦难,也不断瓦解了王朝政权的有效统治,剥蚀了国家统治根基,于民生国计都造成了持续的恶性影响,是......
-
〓 唐代藩镇供军案例解析——以《夏侯昇墓志》为中心
【内容提要】洛阳出土的唐代《夏侯昇墓志》记载了地方藩镇武宁军的具体供军措施,为了解中唐以后藩镇军费支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个案材料。武宁军以营田供军费、以工商助军费和参加作战争取出界粮等事例,弥补了研究唐代单个藩镇系统供军材料的不足,为进一步解析唐代藩镇军费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关键词】徐州武宁军;《夏侯昇墓志》;营田绩......
-
〓 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
近年来,随着明清户帖文书被陆续发现,中国古代的户帖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不过,明清阶段已是中国古代户帖制度流变的晚期了,若溯其渊源,李唐王朝才是户帖最早孕育产生的时代。而且,唐代户帖是发给百姓用于征税派役的文书,这与明清户帖仅是登记每户人口的籍册明显不同。那么,户帖为什么产生在唐代?最初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户帖在......
-
〓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
西汉萌芽的金融膨胀与应对之策边东平作者投稿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也是第一个完整展示金融活动和资本流动过程的封建王朝,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金融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西汉前期在休生养息政策的刺激下,金融膨胀现象日益突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金融膨胀的内涵和外延(一)什么是金融。传统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是......
-
〓 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尼寺人口数量的比较
【内容提要】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境内敕建寺院十七所,其中僧寺十二所,尼寺五所。虽然从寺院的数量上来看,僧寺占绝对优势,但女尼的总数却多于男僧。原因在于就单个寺院而论,尼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僧的数量。在敦煌这样一个弥漫着佛教氛围的西北地区著名城市,妇女出家为尼已经成为社会的时尚,无论其出身于上层贵族、还是下层平民都乐于为之。造......
-
〓 秦汉时期南岭道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核心提示】南岭道路的开通,为中原文化扩展至南海提供了可能,汉武帝时期继承了这一成就。在交通进步的基础上,珠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形成融汇,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秦的统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秦人对交通的重视是促成统一的重要条件,建设联系全国的交通网络又是其重要的行政主题之一。南岭道路的开通,......
-
〓 唐朝的因灾蠲免程序及其实效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且古代以农为本,荒政为历代政府所重视。古人早在《周礼·地官·大司徒》就已总结出的“赈灾十二政”,是中国记载最早制定的也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救荒政策。唐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王朝,跨度290年,自然灾害严重而频繁[1]。在灾害救济方面,唐朝已经建立起包括报灾、检灾、损免等内容在内的一套比较系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