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李景林教授开讲市民文化大讲堂
新释儒学的“知止”观
“今天我们研读孔子有什么用?深圳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的大都市,市民的结构从总体上看年龄也比较年轻。那我们讲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孔子、讲《论语》,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北师大李景林教授日前在市民大讲堂上首先向在场关心儒学的听众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个关系必须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知止”,简单地说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分、回到自己合理的部分。
李景林教授从古代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概念“知止”说起,就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安”就是有很好的思维能力,有很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道。这也是讲知止。他打个比方说,一个爸爸告诉孩子周末带他去迪斯尼公园玩,孩子很高兴,但到了周末下冰雹、下大雨了,这个孩子就哭着闹了,说今天去不了了,他不认。不能去他还是要去,所以心里就不能定了,不能定就不能静了,所以心里乱糟糟的,很难受。我们大人通常对这些小事看得很开,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是往往也有很多东西我们看不开,比如别人能挣1000万,自己才挣100万,心里就不舒服,他认这个命、不知道止。不止心里面就不能定。所以看周围的世界都不对劲,能得到吗?能把握周围的世界吗?不能。我们现在的人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大的毛病:就是光知进、不知止,只知进不知退。要保持一种进和止相协调的东西,才能很自得,一个社会是这样的,一个个体也是这样的。现在的社会问题是知进不知退已经很危险了。古时候我们讲究要节欲寡欲,因为欲望可以是无穷尽的,要把物和欲保持一种平衡的关系。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