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绪论第一节
绪论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自形成以来就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并曾经凭借其游牧经济的优势建立了蒙古汗国,为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自清代之后,蒙古族游牧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转变为半牧半农经济以至部分地区基本变成了农业经济区。因此,有必要就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过程进行研......
-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上面谈过,我国驯养动物,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先进的民族一样,起始于远古时期,根据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字)来分析,我们的祖先当时驯养了的动物,至少已有马、牛,羊、猪、狗和鸡,可能还有象【1】。后来称为“六畜”的种类,那时都已全备。秦汉以后,黄河、淮河两流域的人们自己新驯养的和由南北各地引入的,有驴、鸭、鹅、骆驼等【2】。......
-
〓 《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经过修改而成的。对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上。本书试图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本书与以往的经济变迁史研究的不同点是以蒙古族生产劳动者——蒙古族牧民作为生产主体,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勾勒出从蒙古族......
-
〓 利用自然——《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二)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一个方面。它的实质无非是依靠人力,合理地利用自然,以取得动植性物资的供应。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许多复杂问题,归根到底,不外乎是:要取得哪些物资?应当如何依靠人力?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人类生活所需的物资,衣、食、学习、医药、战争等各个方面,除去一部分所谓“矿物”或“无机物”以......
-
〓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陂塘灌溉工程的发展情况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编 大型渠灌及陂塘技术的发展(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第二章蓄水陂塘我国兴修陂塘的历史很早。传说夏禹治水时,曾从事“陂九泽”的工程。《诗经·陈风·泽陂》载:“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陈国西周已封,都宛丘,治今河南淮阳县。春秋中期,在淮南创建了大型蓄水陂塘芍陂。西汉时,陂塘工程在汉水、淮河流域得到较大发展,集中在汉中、南阳和......
-
〓 洱海区域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孕育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二章
从城市孕育到城市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腹地的城市尚且如此,边远地区更莫能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城”,这多是一种以军事功能为主要职能的建筑形态。夏商王朝的都城又以政治职能为主形成了“都邑”的形式。它们都可以聚集相对多的人口。开始向非农经济为主的方向发展,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孕育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特......
-
〓 “五星会聚”是何运兆
明嘉靖三年(1524)正月刚过,随着一道道军令从北京传向四方,庞大的帝国军事系统开始悄然加强了戒备。《明史》记载,这一年正月,发生了罕见的“五星聚于营室”的天象。五星又称“五纬”或“五曜”,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正式名称分别是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填星(镇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后,它们与五行相配,故而又称之为金星、木星......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后记
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此项目研究,经过田野调查,研究成果以题为《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利灌溉及其社会意义初探》(中、英文),先在昆明植物研究所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后在《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发表,又被荷兰高教国际合作组织《国际综合知识和发展网络》Knowledge & Development Monito......
-
〓 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人历来认为自己是炎黄裔胄,黄帝是我们的人文始祖。究竟是不是那样,从来都不加以深究。可是进入近代以来,这个观念发生了动摇。当西方列强纷纷侵扰中国时,一些西方学者也忽然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生了兴趣。他们无视中国文明的整体特点,摭拾一鳞半爪随意比附,说什么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种是西方起源的,一时间弄得有些中国人也糊里糊涂......
-
〓 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发展与人口流动
内容提要:甲午战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铁路运输在扩大人口流动规模的同时,也充分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空间范围分时段分区段体......
-
〓 略论陈云的货币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陈云的货币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1]赵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100836)内容提要:本文分析陈云的货币管理思想。陈云的货币管理思想萌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完善于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初期。陈云货币管理思想的内涵主要有:货币发行权必须集中统一;货币发行必须有准备金;货币发行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发行,但特殊时......
-
〓 略说台湾学术的全球视野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地区与国家,追求学术的国际化不仅是时代的潮流,而且是文化政治的需求。这里,根据我粗浅的了解,谈谈台湾的一些特点。首先台湾的博士生培养肯定要比大陆国际化一些。它没有硬性规定学生一定要发表多少论文,更没有规定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但是它规定研究生必须在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而学术会议,具有非常规......
-
〓 尼赫鲁用了很多笔墨说到玄奘——关于玄奘的通信
关于中国、印度彼此交流、学习的成果,尼赫鲁有一段精彩独到的议论。他说:在千年以上的中印两国的交往中,彼此相互地学习了不少知识,这不仅在思想上和哲学上,并且在艺术上和实用科学上。中国受到印度的影响也许比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为多。这是很可惋惜的事,因为印度若是得了中国人的健全常识,用之来制止自己过分的幻想是对自己很有益的。中......
-
〓 农民不是平均主义者:打造平等与公正——《毛泽东视野中的农民问题》第三章
毛泽东和学术界误将农民穷苦底层(赤贫)的革命“先锋”等同于农民的主体,在理论上则长期导致了视平均主义[1]为农民主义或农民是平均主义者的认识误区。至少在20世纪中期以来,平均主义被通称为“农民平均主义”或“农民意识”[2],甚至称之为“农民阶级的主义”[3];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村“一大二公”式集体化运动则被认......
-
〓 [隋唐五代]家庭生计——《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五章第三节
第五章家庭生计第三节家庭生计现代社会我们常有中产阶级的提法,这是包括收入和职业身份、教育水平混合在一起的一个社会分层概念。古代社会的层级与现代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政治社会身份与经济地位相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就是说最贵者有时不一定最富,最富者也未必最贵。唐朝初年《氏族志》和《姓氏录》的编修,就是官方试图用政治手段强行确定......
-
〓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列维纳斯
在现代德国哲学中,胡塞尔是主体性哲学的有力支持者。他继承了笛卡尔和康德的主体性思想,而且比他们走得更远。在《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观念》等著作中,他进一步提出了本质直观的方法以及本质直观和个体直观的关系。普遍必然性来自范畴直观。范畴直观以个体直观为基础,但是在质性上又不同于个体直观,它以观念作为自己的意向对象。在对......
-
〓 生态与人类文明——《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第二章
提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本章从世界范围介绍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顺生态规律者昌,逆生态规律者亡!”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条定律。古埃及、古巴比伦、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光辉或者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是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几千年的历史表明,中国的生态演变也......
-
〓 《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明清时期》,余新忠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作者简介:余新忠,l969年生,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0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区域社会史和医疗社会文化史。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
-
〓 千秋关塞遗山野铁马金戈知何去
时过境迁,关中四关作为古来征战要塞的历史地位已经消散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关中四关跨越了其历史使命最辉煌的时刻,已经归于宁静。关中四大关塞——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如今,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又经历着怎样的变......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