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秦郑国渠灌区的发展与演变
在战国时代秦人兴修的两大水利工程中,位于南方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因其经济效益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提高而闻名,至今已是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北方关中平原的郑国渠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声誉。我认为汉六辅渠、汉白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与近现代的泾惠渠都是郑国渠持续发展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郑国渠也是几乎持......
-
〓 收获、脱粒——《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八)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八、收获、脱粒最早提到水稻收获期与稻谷产量及品质关系的是《齐民要术》水稻第十一:“将熟,又去水,霜降获之。早刈,米青而不坚,晚则零落而损收。”到明代文献中出现利用后熟作用的记载,说是割下的稻株,其茎秆中的“膏泽”(相当营养物质)还能继续往稻谷中输送,可以提高米实的饱满度:“吴江农家,虽高田砟稻,......
-
〓 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贯穿与体现着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中国饮食与中华文化的结合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是在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经过无数前贤思想和智慧的熔铸与打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
-
〓 试论唐五代敦煌寺院畜牧业的特点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根据敦煌文献,探讨唐五代敦煌寺院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敦煌寺院普遍拥有牧群,牧羊业是寺院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寺院畜牧业经营属于民间富裕地主型规模化经营方式,委派牧人进行放养,牧人身份不同享受不同的待遇。同一时期寺院畜牧业发展并不平衡,不同时期寺院畜牧业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畜牧业经营主要是满足生产、生活中耕种、......
-
〓 日本农业与农村的现状及危机
【摘要】在过去的近五个世纪里,日本农业维护了日本国民的生活和产业,而日本农村和农民不但维持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国民提供了粮食,为其他产业提供了健康、勤劳的劳动力,还维护了山野、森林、河川和道路.为国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农村过剩人口被工商业迅速地吸收,逐......
-
〓 隋唐宋元低洼平原水网圩田的发展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三编水网圩田和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一章水网圩田我国在低洼平原开挖河道,筑堤围田的历史很是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平原已有开发浅沼、筑堤围田的迹象,汉代开始局部修筑太湖湖堤,六朝时期开挖了众多的通江塘浦。但大规模建设水网圩田是在中唐以后,至五代吴越时期,太湖平原形成了水网圩田的系统格局,这是我国人民开发低洼地区水土资源的......
-
〓 稻的产量——《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九)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九、稻的产量水稻的产量在历史上虽然有所记载,但都属散见,缺乏一个地区的连续纪录和地区间横向的纪录。这就影响了对它们作系统的整理分析。加上历代的田亩和容量制度变动很大,必须将它们折算成同一单位才好进行比较。而度量衡的折算,学者间的看法常不一致,凡此都给整理比较历代水稻产量的发展动态带来困难。尽管如......
-
〓 调查区域——《江村经济》第二章
1.调查区域的界定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内来进行。这是出于实际的考虑。调查者必须容易接近被调查者以便能够亲自进行密切的观察。另一方面,被研究的社会单位也不宜太小,它应能提供人们社会生活的较完整的切片。A·拉德克利夫·布朗教授、吴文藻博士和雷蒙德·费思博士①曾......
-
〓 北宋前期动物保护诏令中的政治文化意蕴——以《宋大诏令集》为考察中心
【关键词】北宋前三朝;动物保护;诏令;新君即位;田猎;封禅【摘要】在《宋大诏令集》中,收录了宋太祖、太宗、真宗先后颁布的10条具有动物保护性质的诏令。综合分析这批诏令的文字内容和颁布背景,可以发现北宋统治集团是如何在新君即位、田猎兴废以及泰山封禅等政治事件中,通过禁猎、放生等法令来灵活地宣扬帝系正统、回护君主决策乃至强......
-
〓 施肥——《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六)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六、施肥稻田的施肥历史牵涉到施肥的起源问题。广义的施肥可指人们无意识地为土壤添加了额外的有机、无机物质,提高了土壤肥力,例如刀耕火种所焚毁的草木灰。如这样理解,施肥的起源是同农业起源密切相关的。也可以理解为知道清除天然杂草经过腐烂,有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如《诗经》的“荼蓼朽止,黍稷茂止”,也可以......
-
〓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前言
灌溉工程技术是水利工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所指的“灌溉工程”,即人们通常所称的“农田水利工程”,或“灌溉排水工程”,现在亦称为“农业水土工程”。修建的目的是通过工程设施和技术手段来调节和改变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以消除水旱灾害,达到符合农业生产的要求,并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我国北方降雨量少......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前言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贸易的交通大道,这条道路从产生之日起,就受着沿途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今我国新疆和中亚地区丝路沿线许多人类文化遗迹的消失就与此有关。关中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泾洛流域是历史时期丝路主线或支线的所经之地。溯泾河河谷而上,翻越六盘山、陇山而进入清水河、黄河谷地,再进入河西走廊而达......
-
〓 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
【作者简介】侯建新,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南京210093);龙秀清,天津师范大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天津300387)。【原文出处】《历史研究》(京),2011.5.167~177在西方,经济-社会史(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它起初是从经济史发展而来的,而英国......
-
〓 四川凉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根源
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来看,凉山地区的现代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原因是当前人们举措失当造成的,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历史时期人为活动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延续。 人是环境的承受者,也是环境的缔造者,自人类产生以后,环境随之发生着相应变化,因此人类自身变化也是促使环境变化的一个因素。以人口变化与森林变迁为例,西汉凉山地区人......
-
〓 [宋元时期]分家:传家的过程和方式——《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章家庭的类型和传延方式第四节分家:传家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接着看普通的小家庭。家庭与家族、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不同,后两者可以无限期地存在下去,家庭则有时限性,从一对夫妻结婚组成家庭到年迈或去世,一般只能存在三四十年的时间。【1】人们都忌讳自己身后门户灭绝,都有把家庭门户传继下去的本能愿望,分家就是家庭的传延过程,【2】......
-
〓 新历史考证学与史观指导
新历史考证学的演进是20世纪学术史的重要篇章。它继承、发展了传统考证学的方法,在“五四”前后形成学术的高峰,名家继出,群星闪耀。至1949年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达到发展的新阶段,在诸多领域内取得了享誉海内外的出色成就,至今仍然因其见识的卓越和结论的精当而令后学者仰慕不已。近年来,学界对20世纪历史考证学的成就颇为关......
-
〓 中缅怒族与傈僳族的分化与交融
从怒族与傈僳族长期分化与交融的历史中可见,所谓“民族”,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固态化、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时期社会与文化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跨境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在当代的凸显,不仅是因为社会资源在其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与跨境民族所处的国家以及相邻国家的民族政策密切相关。怒族与傈僳族分布在我国的怒江、澜沧江......
-
〓 北宋的立国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七章
第七章北宋的立国与运河运河自唐末溃决为污泽后,便淤塞而不宜于航运。一向靠运河把军事政治重心的北方和经济重心的南方连系起来而发荣滋长的大唐帝国,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崩溃的。大唐帝国崩溃以后,朱温、李存勖、石敬塘、刘智远等虽然先后相继建国,可是,运河既因淤塞而不能发挥它的连系南北的作用,他们所建立的政治机构自要跟着军事政治重心......
-
〓 传统中国的非讼与好讼——清代与近代英格兰社会比较
【核心提示】与英格兰近代的状况相比,民众健讼和官不言利,都不足以作为清代基层官员惮于受理词状、强烈非讼的关键理由。在冤抑—伸冤表达模式的背后,一个关键原因恐怕是其处理案件的程序和方式。在中国传统中,非讼与好讼并存。政府反复强调息讼,而民间则存在积极要求政府介入的诉求,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思想观念和实践倾向,实际状......
-
〓 真实的故乡想象的家园:一株尽人皆知的大槐树
一、移民史上的洪洞大槐树现象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一首广泛流传在华北民间、妇孺皆知的歌谣。与此相关的还有《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三洗怀庆府》等传说故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政府下令从洪洞迁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