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贵德县境内的明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防备体系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历史上大部分王朝均修建过长城,我省贵德县河东镇上刘屯村西和周屯村分别残留着一段明长城遗迹,刘屯的长城在文献中屡有提及,是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一道防御线,与管理今天黄南、海南部分地区的必里卫共同组成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防御体系,周屯的长城则是在2008年进......
-
〓 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
摘要:中国古代从遗令到遗嘱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早期的遗令含多方面内容,是亡者于生前对死后各种事务的安排及意愿的表达,涵盖甚广,外力和国家律令并不干预。隋唐以来,随着门阀制度的衰弱,同居共财大家族向单个独立小家庭经济体的过渡,家财的继承越来越现实而重要,遗令渐变为家长专门分配遗产的手段,这类专门赋予经济内容的遗令即遗嘱,......
-
〓 筒车源头何处觅(兼谈刮车)——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四)
唐代出现了陈廷章撰写的《水轮赋》,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对筒车的基本构造、推动力量、运作特点、所需条件以及用途功效等,都描述得相当具体生动。例如:水轮是利用河水推动的木轮:“水能利物,轮乃曲成”;“斫木而为,凭河而引”。木轮要部分浸入水中,以“破浪于川湄”,“斡流于浪面”,所以“多寄临川之郡”。水轮“常虚受以载沉,表能圆于......
-
〓 古代粤诗中呈现的岭南盐业
【内容摘要】盐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品,自然会引起诗人们的心灵激荡,而呈现于其创作之中。古代广东诗歌也概莫能外。据从《全粤诗》中所作的不完全统计,自南朝梁开始,到明末清初为止,粤诗中之涉盐诗就有八十余家、二百七十余题。根据这些诗,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岭南盐业发展史的脉络,甚至有些诗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填补盐业史的空白。......
-
〓 风尚与气数:历史治乱兴衰探讨
古往今来各个朝代或政权兴衰更替,人们常常将其原因归结为神秘的天命或气数,一个政权将要灭亡时,人们称之为“气数将尽”。然而现实问题的原因必然而且也只能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注意到,尽管各个政权的名称不同,但所走过的由盛而衰的轨迹却惊人的一致,它们都伴随着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首先是统治集团的道德风尚的衰变,其......
-
〓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曾经是元朝官方文字,现在早已成为死文字。但八思巴文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专题,以飨读者。 寻觅八思巴文遗迹听说过八思巴文的人本就不多,见过八思巴文实物的人恐怕更少,为此次报道,记者展开了八思巴文遗迹发现之旅,收获颇丰。隐没山野......
-
〓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
史料中吐谷浑人后来简称“吐浑”、“退浑”,也将“吐”简化为“土”,如唐代敦煌文献中称“土浑”,宋代《契丹国志》等也简称“土浑”,宋代文献还将“吐蕃”简化为“土蕃”。关于土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吐谷浑说”、“沙陀突厥说”、“阴山鞑靼说”、“蒙古说”、“匈奴—阻卜说”、“阴山鞑靼—蒙古说”等,可谓众说纷纭。土族......
-
〓 略论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
内容提要:宋代政府经济管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出现平等自愿、共利双赢的关系,以及市场性政策工具特有的公开、公平竞争和订立契约,其集中体现在入中、买扑和召募制。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私营工商业自由竞争经营优于官府垄断经营,因此主张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应因势利导,达到官民共利;从......
-
〓 宋元时期家庭类型的四个观察角度——《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家庭的类型和传延方式第一节宋元时期家庭类型的四个观察角度古代的人们与今天的我们一样,一代一代地在自己的家庭中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家庭自发地形成和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了。先秦以来的伦理说教只是对家庭的正面引导,官方律令是对家庭的规范和维护,都是以承认这种自发形成的家庭的合理存在为前提的。家庭在其自身......
-
〓 关于[隋唐五代]分家析产若干类型分析——《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三节
第四章家庭财产的析分第三节关于分家析产若干类型分析究竟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是如何发生分家的?其具体情况可能千差万别,敦煌文书中有一些分书或者遗书的样本,也可以叫做书仪,是供人选用的一种范文。既然是一种范文,说明它涵盖了比较多的现实情况,比较具有代表性。敦煌和吐鲁番文书中还有一些实际的分家契约类文书,弥补了作为样本书仪......
-
〓 历史时期大清河南系的变迁研究
——兼谈与白洋淀湖群的演变关系
【内容提要】海河水系以“清”为名的大清河其实只是相对于位居其南、其北著名浊流滹沱河与永定河而言的“清”河。历史时期,随着上游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大清河南系各河含沙量不断增高,干流段决徙逐渐频繁。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对先秦以来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大清河南系的变迁进行了探讨,揭示和总结了两千余年来水系格局变动的基本过......
-
〓 关于[隋唐五代]分家析产若干类型分析——《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四章第三节
第四章家庭财产的析分第三节关于分家析产若干类型分析究竟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是如何发生分家的?其具体情况可能千差万别,敦煌文书中有一些分书或者遗书的样本,也可以叫做书仪,是供人选用的一种范文。既然是一种范文,说明它涵盖了比较多的现实情况,比较具有代表性。敦煌和吐鲁番文书中还有一些实际的分家契约类文书,弥补了作为样本书仪......
-
〓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
史料中吐谷浑人后来简称“吐浑”、“退浑”,也将“吐”简化为“土”,如唐代敦煌文献中称“土浑”,宋代《契丹国志》等也简称“土浑”,宋代文献还将“吐蕃”简化为“土蕃”。关于土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吐谷浑说”、“沙陀突厥说”、“阴山鞑靼说”、“蒙古说”、“匈奴—阻卜说”、“阴山鞑靼—蒙古说”等,可谓众说纷纭。土族......
-
〓 稻田的种类——《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一)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一、稻田的种类元·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田制门将田地分为九类:井田、区田、圃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清·吴邦庆《泽农要录》田制第二将井田删去,分为八类。这八类中区田是丰产抗旱式的田块,不能视为一种田地的种类,圃田专指种植蔬菜的田地,同水稻种植有关的是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
-
〓 循化县撒拉族民族文化考察记
编者按:“西北民族走廊”是我国民族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最初由费孝通先生提出,主要指青海、甘肃间的狭长地带。这里分布着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裕固族五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与汉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杂居,具有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人文现象。本报“西部纵深行”小组行进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对这五个民族的人文风情进......
-
〓 播种和育秧——《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三)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三、播种和育秧(一)直播水稻的直播有两种情况,一是旱稻(陆稻)的旱地直播,二是水稻的水田直播,从后者演变出育秧移栽技术。前者则始终行直播。根据李根蟠、卢勋等近年来提出的农业起源于山地说,旱稻的直播显然早于水田的直播。他们调查云南少数民族如怒族、傈僳族、佤族、布朗族的水田技术表明,南方少数民族早期......
-
〓 关于中国古代华夷关系演变规律的理性思考
—华夷关系的历史定位、演变轨迹与文化选择
【摘要】“中华(中国)多元一体”观念不仅是一个政治概念,也是一个学术概念,符合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中华多元一体格局”之内的华夷两大势力经过碰撞、冲突,以至此消彼长、互为主导,加深了各方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淡化了“华夷之辨”、“尊夏贱夷”等观念,促使各民族逐步凝聚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华夏汉族王朝和夷狄族王......
-
〓 江南地区的“口岸”变迁:公元750—1840年
【内容摘要】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经济吏往,这种经济吏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得益于“口岸”的存在和发辰。在唐宋元明清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江南地区口岸经历了一个持续变迁的过程,影响这一变迁最基本的原因当推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河、江、海综合作......
-
〓 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中国稻作史》第一章(五)
第一章中国稻作的起源、传播与分化五、中国稻作的分化和传播(一)稻的文字和稻的分化传播关系“稻”字最初见于金文,作,等形[1],前者从禾旁,同后世稻字已完全相同。甲骨文中未找到稻字。甲骨文中有一个字作,,等形,胡厚宣、唐兰释为“稻”[2],于省吾释为“菽”[3],陈梦家释为“秬”[4],郭沫若释为“酋”,杨树达释为“燋”......
-
〓 地方环境与民众经济行为的双重变奏——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山东章丘县为例
【内容摘要】明清至民国时期山东章丘县的环境与民众经济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动,这种变动不是单一定向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地方环境一度塑造了民众各具特色、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清中后期以降,人口激增引发了地方民众的生存危机,进而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变化了的地方环境,又反过来影响了民众的经济行为。【关键词】章丘;环境;经济行为;互动......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