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骑马民族文化渊源初探
——兼论与日本古坟时代文化的关系
【作者简介】王克林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吉林大学客座教授骑马民族文化,把它置于一个考古学文化类型来研究,以期揭露古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又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的学者,对此已有所尝试,并有著述披露于世。但是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还有待于去开发。之所以有如此局面,在笔者看来,是由于人们对游牧或畜牧民族和骑马......
-
〓 [宋元时期]客户: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农——《中国家庭史》第三卷第二章第三节
第二章“户”与家庭经济阶层第三节客户:租地租牛而耕的佃农宋代的客户从官府征派税役的角度而言,是无资产无赋税负担的民户;从租佃关系看则大都属于佃农雇农,以至于有“佃客”连称的习惯。佃农,自战国秦汉以来就是指“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自己没有土地,需要租地而耕的农民。[1]在宋代,他们在租地的同时又加上了租牛,以至于当时称......
-
〓 再论唐代长江上游地区的荔枝分布北界及其与气温波动的关系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提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全面梳理和研究,本文认为唐代长江上游地区的荔枝分布北界并非此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的成都和万州一线,而只到达忠州(今重庆忠县)和涪州乐温县(今重庆长寿区)。唐代该地区的荔枝分布呈现集中于川江两岸峡谷的特点,这种分布格局与川江峡谷地区特殊的区域小气候直接相......
-
〓 关于服饰的起源及其变迁——社会史话之二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七关于服饰,谁都知道起源可追溯到悠远的古代,但是原始人类是不是自有史以来,即为生理上的必要以及羞耻观念的作用,习惯于穿着衣服呢?这却需要讨论一下,根据社会史家的报告,知道有许多未开化的原始民族,如澳大利亚人、文奇比人(Mincopi)、波多古陀人(Botocuto)等,都不穿衣服,毫不知羞耻地裸......
-
〓 秦汉至唐宋时期遗嘱制度的演化
摘要:中国古代从遗令到遗嘱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早期的遗令含多方面内容,是亡者于生前对死后各种事务的安排及意愿的表达,涵盖甚广,外力和国家律令并不干预。隋唐以来,随着门阀制度的衰弱,同居共财大家族向单个独立小家庭经济体的过渡,家财的继承越来越现实而重要,遗令渐变为家长专门分配遗产的手段,这类专门赋予经济内容的遗令即遗嘱,......
-
〓 西方农业起源理论评述
【英文标题】Review of Western Theories about Origins of Agriculture【作者简介】张修龙,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 30074;吴文祥/周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内容提要】 自从柴尔德提出“新石器革命”的论断以来,农业起源成为世......
-
〓 隋唐宋元低洼平原水网圩田的发展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
第三编水网圩田和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一章水网圩田我国在低洼平原开挖河道,筑堤围田的历史很是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太湖平原已有开发浅沼、筑堤围田的迹象,汉代开始局部修筑太湖湖堤,六朝时期开挖了众多的通江塘浦。但大规模建设水网圩田是在中唐以后,至五代吴越时期,太湖平原形成了水网圩田的系统格局,这是我国人民开发低洼地区水土资源的......
-
〓 定位“古昆仑山”
摘要:利用高分辨率地图,依托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的研究成果等,结合《山海经》中的具体描述,成功确认“赤水、洋水、黑水、弱水、青水、氾天之水”等的当代位置和名称,从而完成了“古昆仑山”的准确定位,破解了“寻找古昆仑山”这一困扰中国学者两千三百多年之久的一个伪命题。关键词:古昆仑山;山海经;定位Abstra......
-
〓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导论、结语
导论自城市诞生以来,它就和农村一样,是承载人类不同社会群体的广阔而绵长的大舞台。无论是在古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还是东西方社会千差万别的变化下,城市总是以领先而活跃的经济、更系统而完备的管理、更绚丽而多彩的文化以及无比富庶的物质生活和更加高远的精神境界走在时代的前面,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农村社会那种相对......
-
〓 高成长、高风险态势下的银行治理——一个金融史的视角
【内容提要】通过比较近代中国(1911后)和未来(2020年)上海银行业业态特征发现,二者存在意识形态差异上的“竞争和发展”的国际经济主题、高成长和高风险的业态特征以及近似的业态格局等相似点。从非主流的、金融史的视角,采用历史—现实分析方法,研究近代中国上海商业银行业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出近代中国上海银行外部治理经验主要......
-
〓 灌溉——《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五)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五、灌溉水稻的灌溉用水最初必是利用天然的河流,如《诗经·小雅·白华》的“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和《战国策》:”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等。故《诗经》资料中只有灌溉资料,却无排水的记述。但《周礼·地官》中却有发达的排水系统记载:”稻人,掌稼下地”,下地即泽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
-
〓 生活——《江村经济》第七章
对村子的地理情况和社会背景进行了综合调查之后,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研究人们的经济生活了。我想先描述消费体系并且试行估计这村居民的一般生活水平。分析这一生活水平,我们可以了解普通生活的必要条件。满足生活的这些必要条件是激励人们进行生产和工业改革的根本动力。从消费的角度看,村里的居民之间没有根本性的差别,但从生产上看,职业分化......
-
〓 施肥——《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六)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六、施肥稻田的施肥历史牵涉到施肥的起源问题。广义的施肥可指人们无意识地为土壤添加了额外的有机、无机物质,提高了土壤肥力,例如刀耕火种所焚毁的草木灰。如这样理解,施肥的起源是同农业起源密切相关的。也可以理解为知道清除天然杂草经过腐烂,有助于促进作物的生长,如《诗经》的“荼蓼朽止,黍稷茂止”,也可以......
-
〓 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
得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明代大同以北重要关隘。明隆庆年间,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落化敌为友,在得胜口设马市,这里不仅成为边关人员往来的交通要道,也成为蒙古族与汉族进行物资交流的主要场所。 长城本身的位置是固化的,位置固定的长城是否可以作为边界呢?“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一个固定的边疆,包括一......
-
〓 18世纪英国个人消费分析
消费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社会再生产链的重要一环。消费使需求得以实现,使生产得以完成,最终为生产创造动力。个人消费与社会消费成为带动社会发展的两只巨轮,消费以一种积极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环节中,消费对社会发展至少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在18世纪的英国,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社会公......
-
〓 热河蒙地永佃制下的土地经营和佃农生计
内容提要:热河蒙地永佃制下的地权和佃权分离彻底,佃权的买卖、流动相当自由,但佃权的占有和使用基本一致。随着佃权的不断集中,雇工或雇工性耪青经营,成为永佃农土地经营的重要模式。这是热河蒙地永佃制及其经营模式的显著特点。日伪统治时期,这种经营模式基本延续下来,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和残酷劫夺,特别是推出强迫种植鸦片、高......
-
〓 青海河湟地区游牧社会的形成——《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第四章
中国青海省的河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这儿是黄河上游河段及其支流湟水流过的地方:山高谷深,气候严寒。华北黄土高原的黄土,一直向西分布到这里。但是,这儿的黄土堆积薄,且呈不连续的块状分布。这些沿着河川的黄土台地,也就是早期河湟居民活动的舞台。植物生长季节短,降水量不稳定。在这环境中,人类活动的主要限制是高度。高度......
-
〓 古代稻谷(米)的贮藏——《中国稻作史》第五章(一)
第五章中国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和加工一、古代稻谷(米)的贮藏古代稻谷(米)的贮藏有临时性和长期性的不同。临时性的贮藏没有固定的地点,便于随时取用或运输,其贮存的器具有蓧、蒉、筐、筥、畚、{竹屯}等。长期性的贮藏有固定的场所和构筑,供大量谷物的蓄贮。王祯《农书》把临时性的贮放谷物的器具归入“蓧蒉门”,而把长期性的蓄积谷物......
-
〓 试论唐五代敦煌寺院畜牧业的特点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根据敦煌文献,探讨唐五代敦煌寺院畜牧业发展的特点。敦煌寺院普遍拥有牧群,牧羊业是寺院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寺院畜牧业经营属于民间富裕地主型规模化经营方式,委派牧人进行放养,牧人身份不同享受不同的待遇。同一时期寺院畜牧业发展并不平衡,不同时期寺院畜牧业水平有很大的差异。畜牧业经营主要是满足生产、生活中耕种、......
-
〓 稻的产量——《中国稻作史》第四章(九)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九、稻的产量水稻的产量在历史上虽然有所记载,但都属散见,缺乏一个地区的连续纪录和地区间横向的纪录。这就影响了对它们作系统的整理分析。加上历代的田亩和容量制度变动很大,必须将它们折算成同一单位才好进行比较。而度量衡的折算,学者间的看法常不一致,凡此都给整理比较历代水稻产量的发展动态带来困难。尽管如......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