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丝路新疆段:跨越时空的文明通道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的重要通道之一。丝绸之路新疆段是其中最具魅力的路段之一,沿线曾经繁盛发达,留下了多种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印记与见证。考古学家将其奉为一块“宝地”而神往不已。随着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项目的开展,丝路新疆段正在迎接“新生”。举世瞩目的丝路文明“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柏林地理学会主席冯·李......
-
〓 白兴发:夜郎是彝族先民建立的国家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0 期3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学术界有种说法,认为夜郎是彝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在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夜郎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夜郎研究,除汉文历史文献,对彝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援引也十分重要。本报记者就夜郎族属、彝文文献的应用等问题采访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兴发。夜郎族属来......
-
〓 筒车源头何处觅(兼谈刮车)——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四)
唐代出现了陈廷章撰写的《水轮赋》,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对筒车的基本构造、推动力量、运作特点、所需条件以及用途功效等,都描述得相当具体生动。例如:水轮是利用河水推动的木轮:“水能利物,轮乃曲成”;“斫木而为,凭河而引”。木轮要部分浸入水中,以“破浪于川湄”,“斡流于浪面”,所以“多寄临川之郡”。水轮“常虚受以载沉,表能圆于......
-
〓 翻车起源献疑——水车起源和发展丛谈(三)
翻车的起源,一般追溯到东汉末年的毕岚和三国的马钧。史载马钧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1]从“其巧百倍于常”(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后同)看,马钧只是改进了翻车,翻车原已存在,而且似乎也不是太过希罕,起码在洛阳是这样吧。改进了什么?“百倍”似涉夸大,但起......
-
〓 红色文物:激情燃烧岁月的永久记忆
本报独家报道小组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8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 西藏的“红色遗迹”是中国共产党维护祖国统一、领导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历史见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激情燃烧岁月的永久记忆,也是“老西藏精神”的浓缩。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到来之际,记者在拉萨实地参观了记录西藏和平解放历程的红色文化遗产。......
-
〓 傣族的历史文化与戏剧艺术
傣族历史悠久,与古“百越”人有渊源关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他们自称“傣”,意为热爱自由和平的人。不同地区又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称谓。一、傣族的历史文化傣族的语言分三种方言,即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泐语、德宏地区的傣那语和孟连等地的......
-
〓 从骑士饮食看西欧经济
骑士是西欧中世纪的军事精英,总体处于社会上层,他们对肉类有很大消费量,这必然会在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有所反映。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为主的地区,什么人可以常吃肉,什么人能够吃更多的肉,受到社会的限定。在中世纪,能经常大量吃肉是一种身份象征。社会地位成为食肉的保障西欧中世纪的骑士们偏好肉食,这与日耳曼人早年游牧生活有关......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后记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区域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已经做出众多卓越的贡献,华南研究一直是中外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对相关研究也保持长时间的热情和兴趣,沿着前贤的足迹,在对史学前沿与文献资料的勉力把持基础上,从区域史、经济史、海洋史、制度史、中外关系史等多学科相结合角度,以世界眼光与整体视野,探讨濒海地区社会历史发展轨迹,......
-
〓 新中国开发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地区的屯田始于汉代,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更好地发展经济,保卫边疆,党中央决定于1954年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它成为巩固边疆重要的基石。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与发展(一)屯垦戍边与西域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随着疆域的不断拓展,在新开辟的边疆地区进行屯垦(......
-
〓 谁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著名文学批评家、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格林布莱特偶然发现了古罗马诗人、哲学家卢克莱修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的一个译本。《物性论》是系统阐释古希腊原子唯物论的著作,距今已有2000年。而关于卢克莱修文学成就的更重要的发现是:他的诗歌在一个德国修道院的藏书楼中远离世俗骚扰地度过了几个世纪后,被波焦·布拉乔利尼找到。如今,格林布......
-
〓 江南地区的“口岸”变迁:公元750—1840年
【内容摘要】唐宋以来,江南地区已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外经济吏往,这种经济吏往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得益于“口岸”的存在和发辰。在唐宋元明清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中,江南地区口岸经历了一个持续变迁的过程,影响这一变迁最基本的原因当推自然环境,主要是包括河、江、海综合作......
-
〓 锡伯族饮食文化别具风格——走进锡伯族之四
新疆锡伯族的饮食与其民族传统、居住环境等息息相关,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既保留了本民族的习惯,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精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锡伯族历史与文化》等书都专辟章节介绍锡伯族的饮食锡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面食。发面饼在锡伯语中为“发拉哈额分”,又称“锡伯大饼”,锡伯族人几乎每天都......
-
〓 南北交汇的青铜文化
西周时期的古应国辖区大致在汝河以南与南阳盆地以北的河南省中南部,和如今平顶山市大体相若,包括平顶山市区、汝州、舞钢、郏县、宝丰、鲁山、叶县等,此外还有许昌市的襄县。在古代气候湿润、河流交错、沼泽湖泊遍野的地理环境下。古应国因地处秦岭东延向黄淮平原过渡的浅山区.是纵贯南北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成为连接我国南北方的一座天然桥......
-
〓 古朗治《古代城市》一书在中国的流传
【提要】法国史学家古朗治(Fuste1deCoulanges)1864年出版的《古代城市》(LaCite—antique),在西方学术界名噪一时。关于此书在中国流传的情况,学术界以前没有加以梳理。据目前查到的资料,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对此书开始进行了评介,1938年出版了李玄伯翻译的中译本。可是,到了50年代以后,由......
-
〓 隋唐五代家庭规模的总体分析——《中国家庭史》第二卷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家庭规模与结构第一节家庭规模的总体分析隋文帝时期的家庭人口政策有一个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限制三代同居的家庭必须析籍,比如隋初针对北朝末年北方地区户籍申报不实的情况,大力推行“大索貌阅”的人口普查活动,就曾经出台“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的措施。[1]在另一方面,在开皇末年,隋文帝又对于“家门雍穆,......
-
〓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下)
少数民族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贡献少数民族在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中不仅创造了宗教信仰、伦理制度、生死价值观等精神体系,也留下了承载这些精神价值观的物质载体,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坐落在西藏拉萨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是藏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布达拉宫集藏式传统碉房石木结构和中原汉式殿堂及尼泊尔高原之都的印式风格为一体......
-
〓 东方的稻米种植——《四千年农夫》第十二章
中国、朝鲜和日本人民的主食是大米。 到1906年为止,日本连续5年平均每年的大米人均消费量达到302磅。 1906年日本的耕地面积总共是175428平方英里,大约有12856平方英里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 其中12534平方英里的耕地上平均每英亩的产量都超过33蒲式耳,321平方英里的旱地上平均每英亩的产量是18蒲式耳。......
-
〓 制文化权与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
【摘要】17、18世纪欧洲“中国潮”的潮起潮落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将中国潮的潮起潮落与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表面上的文化现象背后隐藏着强大的经济利益动机。“中国潮”在欧洲商业革命中兴起,工业革命中衰落。其虽然与这一期间中国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在世界生产中的地位变化有关,但更多是西方人文化和......
-
〓 从临时领导到最高酋长: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
郭子林译[1]内容提要:酋长是拥有一种特殊社会-政治地位的个人。酋邦则是政治制度中的一种,它拥有双层级的管理结构。而早期国家是三层级的,它是跨区域的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拥有权力集中的政府,用以规范复杂分层社会的社会关系。从游团、村落、酋邦到早期国家,社会-政治组织的演化是进化性质的结构变化。在最早的人类社会中,为应对各......
-
〓 中西方的经济差距何时拉开?
——谈安格斯·麦迪森的“千年统计”
【提要】中西方的经济差距到底何时拉开?是工业革命时期呢,还是15、16世纪的转型时期?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世纪之交,英国统计史专家安格斯·麦迪森出版了关于世界经济的“千年统计”。其中,人口、GDP和人均GDP是有关中国、西欧经济发展水平的最直观的数字。比较结果令人震惊,中西方的差距早在公元1300年前后就已经拉开。部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