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是西欧中世纪的军事精英,总体处于社会上层,他们对肉类有很大消费量,这必然会在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有所反映。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以农耕为主的地区,什么人可以常吃肉,什么人能够吃更多的肉,受到社会的限定。在中世纪,能经常大量吃肉是一种身份象征。
社会地位成为食肉的保障
西欧中世纪的骑士们偏好肉食,这与日耳曼人早年游牧生活有关,也与日耳曼人好战有关,古代战争行为更需要高热量食物。骑士较高的社会地位也为他们能大量食肉提供了保障。中世纪观念认为,贵族骑士承担全社会的安全保卫,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则要满足他们各种物资需要,骑士们成为理所当然的物资享用者。
有学者对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食肉情况考察认为,在中世纪除了教会规定的斋戒期外,中上层社会成员平均每天食肉400—500克。(贡特尔·希施费尔德:《欧洲饮食文化史——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营养史》)这个食肉量对今天的人来说也不算少,但这并没达到骑士们的消费量,中上层成员还应包括妇女和教会人士等,其平均数只是一个较大群体的平均,其中骑士们才是食肉的主力。
食肉与经济紧密关联
在西欧中世纪,消费量大的是牛、猪、绵羊和山羊肉,因而庄园中都饲养着数目不等的家畜(N.J.G. Pounds,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牲畜饲养与农业种植的关系是庄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保护庄稼和牲畜,要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放养牲畜。为了防止牲畜破坏,有些耕地要用栅栏围上。庄稼收割并拣过落在地下的粮食穗后,拆除栅栏容许各家的牲畜在所有人的田间放养。这种现象还反映出一种财产所有制特点,即土地只是在庄稼生长时才得到保护,一旦收获后,土地便成为所有人的共同财富,不论他是穷人还是富人。(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余中先等译)
山林或林地是许多庄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提供的经济资源是综合性的。只就肉类生产而言,山林是放养猪的理想场所,榛子、山毛榉果实、草根等是它们的上好饲料。山林还可以放牧牛羊。更为重要的是,山林是领主的狩猎场,能提供野猪、鹿等各种野生动物,在没有保鲜设备的时代,猎场提供的是更为新鲜的美味,这也是各级领主十分重视获取山林并禁止其他人狩猎的主要原因。而山林经济在中世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欧洲后来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都有待研究。
此外,大量食肉与贸易也有联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欧洲“香料”贸易。东方的调料一度成为地中海“香料”贸易的核心内容,胡椒、肉桂、豆蔻等被欧洲人视为烹制野生动物和牲畜肉的绝佳调味品。随着与东方交往的频繁,西方对调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价格却非常昂贵。在中世纪后期,100磅锡兰肉桂相当于10磅黄金的价值,以至于早期欧洲探险者把寻找调料与寻找黄金置于同等重要地位。(M.M. 波斯坦、H.J. 哈巴库克主编:《剑桥经济史》(第四卷),王春法主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食肉习惯影响深远
西欧中世纪广大农民的饮食结构是,面包为主佐以麦粥和汤水,他们通常吃不起肉。骑士们过量的饮食曾遭到教会人士的谴责和批评,但骑士们我行我素,并没有改变饮食喜好。不仅如此,由于他们能够引领社会风潮的地位和角色,使其生活习惯成为下层社会成员效仿的榜样,随着经济发展,肉产量提高,原来的平民百姓有了些钱也跟着吃肉。到14世纪,西欧广大民众的饮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以往以面包为主的饮食增添了各种肉类。这种现象到15世纪更普遍,肉类的产量进一步增加,以至于每个城镇里的屠夫们都发了大财,他们往往同时具有企业家和商人身份,屠宰牲畜、销售肉类、加工皮革等,使他们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其中许多人还成为新型牧场主。(契波拉编:《欧洲经济史(中古篇)》,夏伯嘉译)
中世纪的食肉习惯影响到近现代,肉类成为欧洲人的饮食追求。从17世纪德国北方一个宫廷的肉食消费统计推断,贵族平均每人每天大约消费两磅肉,还不算大量的野味、家禽和鱼。(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卷一),王佩莉译)18世纪,英格兰的烤牛肉在众人的赞誉中,成为声望极高的特色食品,许多人组织牛排俱乐部尽情享受这种美味。对肉食美味的追求推动了欧洲牧草、饲料、牲畜品种等方面的改良。(尼科拉·弗莱彻:《查理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
食肉既属于饮食文化范畴,也是社会经济相关组成部分。与餐桌联系在一起的畜牧业所引发的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贸易等系列现象,是研究经济问题不容忽视的内容。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18日第140期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