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唐宋帝国与运河》第八章
第八章北宋帝国的崩溃与运河北宋时代的运河,曾经长时间把军事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连系起来。已.如上述。可是,到了北宋末徽(1101—1125)、钦(1126—1127)二宗时代,由于种种的原因,运河却渐渐丧失它这种连系南北的作用,以致中央政府不能得到江淮物资的大量接济,而北方和西北的国防上的需要也无从满足。在这条沟通南北的......
-
〓 《“从下往上看”:英国农业革命》绪论
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向人们提供一条重要的经验:由于农业在前工业社会具有经济主导性,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就不免要从农业变革人手,必须有“农业的先期或至少伴随的发展”[1]。英国的现代化模式正是一个例证。农业革命率先开始,通过对土地关系、生产组织和耕作技术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了英国现代化的全方位展开。英......
-
〓 筒车源头何处觅(兼谈刮车)——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四)
唐代出现了陈廷章撰写的《水轮赋》,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对筒车的基本构造、推动力量、运作特点、所需条件以及用途功效等,都描述得相当具体生动。例如:水轮是利用河水推动的木轮:“水能利物,轮乃曲成”;“斫木而为,凭河而引”。木轮要部分浸入水中,以“破浪于川湄”,“斡流于浪面”,所以“多寄临川之郡”。水轮“常虚受以载沉,表能圆于......
-
〓 洱海区域的地理环境与城市空间结构
——《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第一章
自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优劣始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即使是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其形成、分布和发展也无法回避自然环境的制约。当然,与人类社会改朝换代那样的社会变化相比较,地理环境因素的变化相对缓慢,但它却是一个实实在在影响城市的要素。特别是我们将一定区域内的城市视为一种地理现象的时候,各......
-
〓 《陈旉农书》与中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演进
近年来,环境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可持续发展问题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这也给农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野。我在《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践》一文[1]中肯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包含了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并把它概括为六种观点:“三才”观、农时观、地力观、物性观、循环观、节用观。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这六种观点是平列的吗......
-
〓 20世纪以来十三行研究评析
十三行是清代中期外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停止其他海关与西方国家的外贸职能,通过粤海关建立“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广州制度,十三行成为清代中期与西方国家贸易的贸易体系,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退出历史舞台。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逐步展开对十三行的学术研究,现将百余年的曲折发展简要评析如下。一......
-
〓 僰人,僰人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僰(音“伯”),是我国古代称居住在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在云南省丘北县,有一群人称自己是僰人的后代。他们说:“我们的祖先为躲避战乱从‘江外’逃到这里,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我们的婴儿出生都要放到冷水里过一次‘江’。”独特的妇女服饰丘北境内的僰人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
-
〓 战争与文化——历史上南诏与唐帝国之间的战争
阅读和品评历史能够使人明智。在深邃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那么多足以让我们震惊的故事和英雄,是他们为我们绘制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他们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追思。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帝国时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曾经有一个逝去的国家——南诏,它的名字如今深深的印刻在大理的石碑之上,也印刻在云南人......
-
〓 论中国古代士大夫及士风和名节——以宋朝士大夫为中心
一、对以士大夫为中心史观的异议目前,在中华古史的研究中,盛行一种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史观。笔者从与不少研究生的谈话可知,他们受目前的史学思潮影响,至少对士大夫的关注远甚于对劳动大众的关注。依笔者可能不很准确的观察和臆断,时尚的史学思潮似有两个特点:一是关注点似集中于士大夫,而不是劳动大众;而对士大夫的观念似又集中于官宦,对......
-
〓 跨文化的夜郎研究或为突破点
——访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鸿儒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80期4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存在于两千年前的夜郎古国一直是个神秘王国,充满令人费解的待解之谜。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鸿儒是一位执著的“解谜人”。通过11年的研究,王鸿儒已经出版关于夜郎和夜郎文化的《夜郎之谜》、《纵横夜郎文化》、《夜郎史引》、《夜郎王国传奇》和《......
-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上面谈过,我国驯养动物,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先进的民族一样,起始于远古时期,根据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字)来分析,我们的祖先当时驯养了的动物,至少已有马、牛,羊、猪、狗和鸡,可能还有象【1】。后来称为“六畜”的种类,那时都已全备。秦汉以后,黄河、淮河两流域的人们自己新驯养的和由南北各地引入的,有驴、鸭、鹅、骆驼等【2】。......
-
〓 恭贺新禧
...
-
〓 理解近代乡村社会变迁的一把钥匙
——读《变动时代的乡绅——乡绅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1901—1945)》
【内容摘要】《变动时代的乡绅》首次较系统地考察了清末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乡制变革和乡绅变迁,以乡绅为切入点,分析了近代乡村权力结构从保甲一自治一保甲一“村选”政治的历史过程,民国时期的乡村绅士也在权力变动的过程中蜕变、分化以至消亡,随着绅士的离村和基层政权日益痞化,乡村社会陷入日趋崩溃的境地,并成为酝酿社会革命的温床。......
-
〓 僰人,僰人
《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僰(音“伯”),是我国古代称居住在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在云南省丘北县,有一群人称自己是僰人的后代。他们说:“我们的祖先为躲避战乱从‘江外’逃到这里,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我们的婴儿出生都要放到冷水里过一次‘江’。”独特的妇女服饰丘北境内的僰人自称“锅泼”、“僰族”,其他民族称他们“海巴族”、“伯......
-
〓 历史时期疏勒河水系变迁及相关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疏勒河是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河流,关于历史时期其水系的演变问题,前辈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予以关注,但在方法与详尽程度方面仍有较大改进空间。本文在充分发掘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游记、考古材料,并结合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就历史时期各阶段疏勒河流域水系分布状况与演变过程进行了全面讨论,订正了一些广为流传的明显错误......
-
〓 依国际法看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中国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可资佐证,而且早为世界各国所承认。近来,越南主要以“历史主权”,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则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规定为由,谋求长期侵占我南沙岛礁。从国际法角度看,上述国家所谓的南沙群岛主权依据站不住脚,相反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及权利主张有充足的法理依据。在国际法上......
-
〓 土族为吐谷浑后裔
史料中吐谷浑人后来简称“吐浑”、“退浑”,也将“吐”简化为“土”,如唐代敦煌文献中称“土浑”,宋代《契丹国志》等也简称“土浑”,宋代文献还将“吐蕃”简化为“土蕃”。关于土族的族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吐谷浑说”、“沙陀突厥说”、“阴山鞑靼说”、“蒙古说”、“匈奴—阻卜说”、“阴山鞑靼—蒙古说”等,可谓众说纷纭。土族......
-
〓 “行业组织”抑或“服役名册”?
——宋代“团行”和明代“铺行"的性质与功能
一、引言欧洲中世纪的城市中,广泛存在着商人或手工业者的同业组织,不同语言里其称呼各不相同,英语称之为“9ui]d”或“gild”,中文通译为“行会”,有时也译为“同业公会”,或音译为“基尔特”。欧洲不同城市的行会组织差异颇大,但又有共同的特征,正如皮雷纳所说:“尽管各地的同业行会在内部自治权的限度上、在政治势力上都有所......
-
〓 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个画圆圈的细节怎么能够与两个文化的发展模式联系起来呢?这就是大作家与小作家的区别:小作家只热心编优美动听的故事,而大作家的故事里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阿Q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符号。我们知道,西方的时间观是直线的,是一种朝向一个目标的时间观。这个世界有开头,有发展,然后演进,并且有结......
-
〓 战争与文化——历史上南诏与唐帝国之间的战争
阅读和品评历史能够使人明智。在深邃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曾经有那么多足以让我们震惊的故事和英雄,是他们为我们绘制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也是他们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追思。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帝国时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曾经有一个逝去的国家——南诏,它的名字如今深深的印刻在大理的石碑之上,也印刻在云南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