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土地流转与社会心态
【内容提要】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土地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以贵族、乡绅等为代表的土地阶级垄断了土地、掌控了政权,使土地获得了超经济价值的社会属性,成为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的基础。为获取政治权力,永久性地融入中上层社会,旧的土地家族、工商业者及其他职业者竞相购置土地。以土地为介质获得贵族和乡绅头衔,融入土地阶级,进而掌握政权成为......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目录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李庆新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
-
〓 从沃土到瘠壤:淮北经济史几个基本问题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淮北作为国家有意设置的长达数百年的蓄洪区和行洪区,由原来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了穷山恶水之地,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往往被误解。淮北产生了许多开业帝王,这些帝王生活的时代正是淮北盛产稻米时期,他们却被林语堂误认为是“啖馍”长大。因超经济强制而无法生存的雇用劳动,长期被误认为“资本主义种子”,与官僚阶层密切合作的商人阶层......
-
〓 陝西漢陰萬畝古梯田天人合一生態典範
3月31日,中國首個移民生態博物館在陝南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現場揭牌。由清乾隆時期湖廣移民來此開拓的鳳堰古梯田,因此備受關注,它不僅是目前中國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清代梯田,更是湖廣移民開發陝南的「活標本」和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梯田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致、奇趣、清新、壯美」......
-
〓 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三章
公共水利工程发展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统治集团曆以加强对国家进行控制的政治目的。而要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着重在基本经济区这一特定地区发展水利工程,以此作为征服与统治附属地区所需的经济基地。上述事实,可以从本章所附的“中国治水活动的历史发展与地理分布的统计表”中得到令人信服的说明。这里所用的资料,都可以在省志中查......
-
〓 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摘要】十六世纪,面对封建制度的危机,中西分别进行的张居正改革和宗教改革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重要契机。目前还很少有人对这两种改革作过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由于中西社会环境的不同,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旧传统的维护,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廉政建设,因而缺乏生命力,而半途而废。宗教改革既尊重了群众的传统宗教信仰,又......
-
〓 权势创造城市——论农业时代的城市起源
城市的起源不是一个新问题,它是研究城市的学者着力探讨的三大主题之一。[1]这一问题已有不少答案。起初,学者们倾向于从经济方面去阐述城市的起源,因为城市繁荣的工商业活动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利时历史学家享利·皮雷纳是工商业起源说的代表,[2]他不仅用工商业发展解释中世纪欧洲城市的起源,而且把它当成......
-
〓 陈垣的“史源学”与“新史学”——为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而作
【内容提要】陈垣是“新史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近代史学转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为“新史学”培养人才,首创“史源学”和“史源学实习”课以及讲授、实习方法。“史源学实习”课,是陈垣“不吝金针度与人”品质的体现,教学效果甚好,培养了不少史学名家。【关 键 词】陈垣;新史学;史源学;史源学实习;《日知录》;《廿二史劄记》;《鲒......
-
〓 翻车何以“得宠”:适应性与生命力
——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
翻车为什么会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因为它在广泛适应社会上不同条件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的各种需要。试将翻车和筒车作些比较。筒车效率高、省人力,这是翻车所不及的。但翻车也具有筒车没有的优点。筒车要有湍急水流作动力,翻车却不受这种限制,无论流水静水、河水塘水、大水小水,只要临水都可使用。筒车只能灌溉......
-
〓 政府的水利建设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政府的水利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灌溉和排涝两个最基本的功能,是获得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故水利工程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受到政府的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古今社会的一个共识。“水利”一词较早见于战国末期问世的《吕氏春秋》中的《孝行览·慎人》篇,但其所讲的“水利”,与后来的水利工程概念有比较大的差异......
-
〓 工匠的世界:技术进步与古代文明
——“冶金术与古代东亚文明”丛谈之六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的话:长期以来,科学技术史揭示的文明观突出了西方的地位。金属的认识、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一定高度的产物。它不仅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历史的进步,改写社会的面貌,也代表人们征服自然的非凡能力。古代中国以青铜冶铸为代表的冶金术起步较晚,但它在三代以降数千年的历史中日臻完善,后来居上。透过冶金术,人们......
-
〓 从“杀”老到敬老——社会史话之一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六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地在流变演进中,因此,我们的社会制度与道德习俗,亦不是一成不变:它常是由既成的秩序,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而走着相反的不同的路线。社会道德的演变,常超出我们想象之外,老人在历史的地位底变迁,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谁都承认对于老人的尊敬,是应该的、必须的。同时,......
-
〓 我国封建社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 封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第一节 我国封建社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体经济活动来看,无论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到宏观经济的调节;从对经济关键领域的直接控制或经营,到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参与与限制;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经营者,政府尤其中央政府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必然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
-
〓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中国疫灾历史地图集》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2012年12月14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14日第3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郝日虹 浏览: 54 次 我要评论 字号:大中小 【核心提示】绘制疫灾历史地图不仅需要地理学、气候学、环境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内容......
-
〓 人口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二节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是引起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因素。人文因素中尤以人口和农牧业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衣、食、住、行等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数量、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人类在自然环境中也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们认识和利......
-
〓 无解——市场环境中的水源危机
——《制度性干旱》第五章
面对恶性水源危机带来的深重灾难,国家也试图采取措施缓解;除了已于2002年开工的“南水北调”工程外,还有“限额灌溉”、“节水灌溉”、“提高水价”等方案。但仍然是杯水车薪、治标不治本。一、“南水北调”杯水车薪、成本昂贵“南水北调”是说从长江等外流域近期调200多亿、远期调400多亿m3的水到中国北方。然而,调水只能解决用......
-
〓 丝绸文化——《四千年农夫》第十三章
东方另一个伟大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最了不起的行业就是丝绸生产。可以说,东方的丝绸是世界上最精致、最美丽的纺织品。丝绸业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它于公元前2600年起源于中国,原料是一种已经被驯化的野生昆虫蚕吐出的丝。迄今为止丝绸业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每次运往美国西海岸的丝绸价值都超过了100万美元。 人们还会......
-
〓 涌动的东亚——明清易代时期东亚政治行为体的身份认同
【内容摘要】19世纪后半期,看似由西方冲击导致的中国朝贡体制的瓦解其实有其內在动因。从身份认同【1】的角度而言,因为明清易代的冲击,东亚主要政治行为体无论是对自身还是相互的认识,均经历了一个迷失和重新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传统朝贡体制的稳固产生了消解作用,而且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与欧洲(西方)无关。17世纪东亚国际关系......
-
〓 废物利用——《四千年农夫》第九章
迄今为止,中国、朝鲜和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要理解这个措施的演变过程,首先要知道,在西方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旷物肥料就如同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煤一样广泛。但是,旷物肥料也仅仅是在近几年才在西方国家普及,供给短缺才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东方国......
-
〓 食的进化——社会史话之三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八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没有见到有一件能够像食那样引人开心的,而人类为了食的问题,也不知演出多少的悲剧,这就可以说明食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了。不过人类生活的发展,是“由阶梯的下层,开始其生活的进程。并且借实验的知识之徐徐的累积,从野蛮状态而上达于文明之城”。【1】因此,关于食的文化——食物的范围与其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