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寻人类文字的“活化石”——东巴文(“走进东巴文”之一)
祖国西南边陲,距离赤道最近的大雪山——玉龙雪山四周,聚居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纳西族。千百年来,纳西人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并创造了神奇的纳西语和东巴文。纳西语是纳西人自己的语言,而东巴文则是纳西人发明的文字。东巴文具备图画和象形文字的双重特点,用生动曼妙的图形勾画出纳西族先民对世界万物的认识。作为世界范围内......
-
〓 论草原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文化交流大通道,千百年来,围绕着这条大通道,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东西方文化以此为纽带碰撞、融合、升华,对人类文明的产生,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商贸通道的雅称,以丝绸贸易为商品流通标识。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4条:其一为“沙漠丝绸之路”,从洛阳......
-
〓 隋唐宋元太湖平原的治水经验和治水理论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第三节太湖平原的治水经验和治水理论太湖平原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大型碟形洼地,地势低平,洪涝潮灾威胁严重,历史上水网圩田的发展与治水工作密切结合。唐代至宋元都进行了不少治水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水经验。而宋代以后,由于围垦逐渐加剧,围田与水利的矛盾激化,自然灾害增多,引起社会人士对太湖治水问题的关注,各种治水议论纷纷出......
-
〓 三访江村
从青年时代踏进这门学科,我就已经向往的荣誉,经过了半个世纪坎坷的道路,到了垂暮之年,突然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欣慰愧赧可能是形容此时内心感受最适当的语词。去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通知我要我在今年冬季到伦敦来接受赫胥黎纪念奖章是完全出乎我意料的。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以我学术上的成就来说,我决不敢妄想和从这个世纪开始时起......
-
〓 古代突厥民族历史意识兴起原因探析
【内容摘要】突厥民族的历史意识兴起于第二汗国建国时期。由于唐朝将突厥降附部众与其它不同民族安置于河曲地区,彼此之间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差异,促使突厥民族族群意识的形成与民族认同感的提升。阿史那骨咄禄起兵反唐时的重要谋臣阿史德元珍曾入侍于唐,深受汉文化影响,了解“历史”对于一个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骨咄......
-
〓 中国农具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农具通史》〈绪论〉
一由宇宙星云凝聚而成的、一个不算太大的自然天体——地球上,经历了太古代、古生代、终生代、近生代,从单细胞的水藻开始,经过亿万年的发展,终于演化出了灵长类动物,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演化出了能够思维、能够使用工具的“万物之灵”的人。从此地球进入了以人类为主体的社会;从此揭开了人类创造文明的新时代。早期的人类,虽然脱离了动物的范......
-
〓 传统文化与中国科技发展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日知录》顾炎武《汉书·地理志》班固《九章算术》祖冲之 王渝生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演讲人:王渝生时间:1月12日地点: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近几百年以来,西方......
-
〓 接受历史教训,必须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2011年6月25日)
今天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是深切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丰功伟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按照历史实际,也可以说没有毛主席也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参考有关文献,试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相联系,加深思考,很有必要。......
-
〓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目录
《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李庆新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4月内容提要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经济史、中外关系史专题研究新作,对秦汉至六朝时期岭南与东南亚海上交通、唐朝市舶制度、郑和下西洋与朝贡体系、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考古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作者比较详尽掌握相关中外文献资料,并与田野考察、考古发现相结合......
-
〓 “永恒的罗马”:观念的变化与调整
文明转型期:古希腊、罗马帝国演进规律及特点(专题讨论3)
主持人:杨共乐【主持人语】古代世界各文明转型时期的历史是史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希腊、罗马等若干转型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讨论,以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认识。王大庆分析了希腊城邦向帝国时代转型面临的困境与趋势,指出陷入危机的希腊城邦并不具备像共和末期的罗马那样建立帝国的条件和动力。杨共乐分析了......
-
〓 蚕丝业——《江村经济》第十二章
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农民从事家庭蚕丝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近十年来,由于上面已讲过的原因(第二章第3节)有所衰退,并引进了蚕丝业的新改革。蚕丝业的衰落深深地影响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政府和其他机构已经作了各种尝试来控制这个变化,以减轻或消灭其灾难性的后果。我们所研究的村庄,是蚕......
-
〓 “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6期5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桦皮文化、怒日格勒、赞达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三少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但随着社会形态、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三少民族”与各自的传统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如何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三少民族”研究者和社会学家们共同......
-
〓 《四千年农夫》部分章节摘录
【提要】在我们乘船或是乘火车游历上海、嘉兴和杭州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人们将稻田里的土壤挖出,之后将其堆放在运河沿岸或是直接倾倒进运河里。迄今为止,中国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料以及提高作物产量。保护自然的第一课在我们乘船或是乘火车游历上海、嘉兴和杭州的过程中,经常看到人们将稻田......
-
〓 说宰相
“宰”、“相”之称,分别见于殷、周、春秋之时,但连称则始于战国。如《韩非子·显学》:“宰相必起于州部。”秦汉以后,宰相制度确立,自此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历代统治事务中发挥了仅次于君主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宰相设置的必要性所谓宰相,在中国古代除辽朝外一直不是正式官名,而只是约定俗成的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一个或数个经过精选......
-
〓 两宋的土地关系和赋役——《中国土地制度史讲稿》第六章
第二十四节宋以前土地所有制的总结宋以前的土地制度,前文大体上已经涉及过了,现在再来总结一次,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企图在总结中有所拔高,也就是说,会有些新的什么在总结中出现。特别是结合导师马克思关于东方(亚细亚)形态的伟大学说,观察这一形态的特征在具体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土地所有制衍变的历史中,有些怎样的情节,是很有意义......
-
〓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曾经是元朝官方文字,现在早已成为死文字。但八思巴文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专题,以飨读者。 寻觅八思巴文遗迹听说过八思巴文的人本就不多,见过八思巴文实物的人恐怕更少,为此次报道,记者展开了八思巴文遗迹发现之旅,收获颇丰。隐没山野......
-
〓 尼赫鲁用了很多笔墨说到玄奘——关于玄奘的通信
关于中国、印度彼此交流、学习的成果,尼赫鲁有一段精彩独到的议论。他说:在千年以上的中印两国的交往中,彼此相互地学习了不少知识,这不仅在思想上和哲学上,并且在艺术上和实用科学上。中国受到印度的影响也许比印度受到中国的影响为多。这是很可惋惜的事,因为印度若是得了中国人的健全常识,用之来制止自己过分的幻想是对自己很有益的。中......
-
〓 贵德县境内的明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军事防备体系的典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大的作用,历史上大部分王朝均修建过长城,我省贵德县河东镇上刘屯村西和周屯村分别残留着一段明长城遗迹,刘屯的长城在文献中屡有提及,是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一道防御线,与管理今天黄南、海南部分地区的必里卫共同组成明代河州卫最西面的防御体系,周屯的长城则是在2008年进......
-
〓 《中国古代农业》序言、目录、引言、后记
《中国古代农业》(中国读本),李根蟠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年10月序言中华民族的生息蕃衍何以得相继不绝?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能长明不灭?这一蕴含深刻哲理的问题,近年备受海内外有识者的关注,从不同视角加以探索的论著相继问世。李根蟠先生的新著,从构成中华文明物质基础的农业生产发展历程着眼,试图挖掘其深层根源,......
-
〓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提要】历史时期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进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1)自原始稻作农业起源,至2世纪末,南方山区的经济形态以采集渔猎为主、原始种植农业为辅;(2)自六朝至北宋末,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山间盆地逐步被开垦成农田,局部地方形成了梯田,建设了中小型农田水利,但刀耕火种性质的烧畲仍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