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明史学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兴起与变异
——以田口卯吉、梁启超为重点
【摘要】文明史学起源于西欧,19世纪70年代初传至日本,20世纪初进入中国。经田口卯吉、梁启超等人的提倡和实践,文明史学在日、中两国兴起。一方面,中日早期的文明史学拥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主张以进化史观取代传统的历史观念,以民众心理、社会风俗等为研究重点,以历史的因果关系、演化规律及公理公例为追求目标,以文明之精神为历史进......
-
〓 陝西漢陰萬畝古梯田天人合一生態典範
3月31日,中國首個移民生態博物館在陝南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現場揭牌。由清乾隆時期湖廣移民來此開拓的鳳堰古梯田,因此備受關注,它不僅是目前中國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清代梯田,更是湖廣移民開發陝南的「活標本」和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梯田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致、奇趣、清新、壯美」......
-
〓 怀念周恩来总理
周恩来总理(资料图)编者按:3月5日,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生日。周总理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
-
〓 稻的特殊栽培——《中国稻作史》第四章(十)
第四章中国古代的稻作技术十、稻的特殊栽培以上所述为水田育秧栽培的一季稻,是最普遍的稻作。此外,还有旱稻、再生稻、间作稻、连作稻、混播稻、浮水稻等特殊栽培方式,现分述如次。(一)旱稻即陆稻,古籍上也称陵稻。旱稻的起源甚早,甚至有人主张旱稻的栽培先于水稻(详见第一章水稻和陆稻的分化部分)。但因水田栽培的稻作发展很快,其规模......
-
〓 古代亚洲的驯马、乘马与游战族群
【内容摘要】驯马史滥觞于新石器晚期的亚洲草原,当时的草原住民为了取得肉乳,遂由猎马逐步发展为畜养马匹。至青铜时代,随着草原人口的不断扩展而形成新的族群,他们出于战争和迁徙的需要,开始将马匹当作交通和战争的工具,马的使用从而有了新的方向。公元前2000-前1600年间,只有少数特殊的“游战族群”(nomads)才掌握驭使......
-
〓 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的流动及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关联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文明,每一个民族,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相反,其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无不伴随着同周边民族及文明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互动,并以此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的相关讨论中,有一个事实常被我们所忽视,这就是人的流动。事实上,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联......
-
〓 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六章
继东汉之后,便进入了三国时代(公元220—265年);三国期间相互争斗的五十年,是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持续分裂时期。三国时代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各种内在力量而导致分裂的一种典型情况,它不同于后来其他的分裂时期,后来的分裂,因为同时有游牧者的入侵而复杂化了。导致这次分裂的物质的与根本的因素,是几个对立竞争的经挤区的兴起。这些经......
-
〓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导论
一、立项目的水是生物之源,地球没有水,就没有一切生物,也就没有人类本身;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植物就不能生长;森林是天然水库,毁了森林即断了水源。西双版纳是水稻的发源地及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1]。傣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傣族人民深刻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
-
〓 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被中外学者誉......
-
〓 十六世纪中西面对封建危机的不同改革
【摘要】十六世纪,面对封建制度的危机,中西分别进行的张居正改革和宗教改革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重要契机。目前还很少有人对这两种改革作过系统的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由于中西社会环境的不同,张居正改革是对封建旧传统的维护,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廉政建设,因而缺乏生命力,而半途而废。宗教改革既尊重了群众的传统宗教信仰,又......
-
〓 翻车何以“得宠”:适应性与生命力
——水车起源与发展丛谈(十)
翻车为什么会被广泛使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因为它在广泛适应社会上不同条件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上的各种需要。试将翻车和筒车作些比较。筒车效率高、省人力,这是翻车所不及的。但翻车也具有筒车没有的优点。筒车要有湍急水流作动力,翻车却不受这种限制,无论流水静水、河水塘水、大水小水,只要临水都可使用。筒车只能灌溉......
-
〓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目录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王明珂著,台北:允晨文化,民86初版(允晨丛刊:65)作者简介王明珂,1952年出生于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及历史研究所(1983)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1992)。现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会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与东吴大学等校。主要研究范围:中......
-
〓 中国水利事业与经济区划的地理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第二章
中国的各种地理条件造成了这样的事实:如果没有作为农业的完整组成部分的水利系统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决然达不到它曾经有过的高水平,也不可能出现由具有高度生产性的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半封建中国的繁荣文化。K·A·威特福格尔(Wittfogel)详尽的论文,已经清楚地阐明过灌溉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它使人信服地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
-
〓 从沃土到瘠壤:淮北经济史几个基本问题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淮北作为国家有意设置的长达数百年的蓄洪区和行洪区,由原来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了穷山恶水之地,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往往被误解。淮北产生了许多开业帝王,这些帝王生活的时代正是淮北盛产稻米时期,他们却被林语堂误认为是“啖馍”长大。因超经济强制而无法生存的雇用劳动,长期被误认为“资本主义种子”,与官僚阶层密切合作的商人阶层......
-
〓 我国封建社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中国国家资本的历史分析》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 封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第一节 我国封建社会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我国封建社会的整体经济活动来看,无论从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到宏观经济的调节;从对经济关键领域的直接控制或经营,到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参与与限制;无论是作为管理者还是经营者,政府尤其中央政府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必然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
-
〓 环境变迁与大清河治理的“清浊分流”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第一章第一节
...
-
〓 千秋关塞遗山野铁马金戈知何去
时过境迁,关中四关作为古来征战要塞的历史地位已经消散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关中四关跨越了其历史使命最辉煌的时刻,已经归于宁静。关中四大关塞——东潼关、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重要关塞,见证了过往血雨腥风、金戈铁马的岁月。如今,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们又经历着怎样的变......
-
〓 《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导言
本书以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为主题,探讨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生态环境所对应的社会特征。这一段时期主要从明代中后期——16世纪开始,一直到1950年代。传统华北生态——社会的基本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到六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体现在《齐民要术》中的那种经典体系。尽管明代中叶以后华北的村落、河流和人口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一些变......
-
〓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译者的话、目录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冀朝鼎著 朱诗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译者的话《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是冀朝鼎同志的遗著,早在三十年代用英文写成。作者以高度的概括力,通过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发展过程的阐释,提出了我国历史上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的概念。作者广征博引中外群书,特......
-
〓 两种主张的较量与战后德国经济发展
【摘要】战后德国经济是在左和右,即主张国家干预和自由经济,这两股社会和政治势力交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前者主要由社民党体现,后者由基民盟/社民盟主张。最初这两股势力形成了有效互补,使得德国社会和经济进入高发展期,后来由于这两股势力彼此抗衡过度,失落了有效互补,社会体制失去活力,经济和社会进入发展低迷期。如今,德国经济一直......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