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史·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王利华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主编简介:张国刚,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等校兼职教授。曾在欧洲留学和执教多年,为德国洪堡学者,并多次应邀赴德围、英国、日本及港台地区访问、讲学,或担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中古制度与社会史、中西文化关系史。主要著作有《唐代官制》、《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佛学与隋唐社会》、《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从中西初始到礼仪之争》等。曾获《历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优秀论文奖、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作者简介:王利华,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院副院长。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曾赴德国、韩国讲学,担任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史、农业史和社会生活史。著有《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主编和合著学术著作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论著曾获得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本卷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主旨
第二节 对前人研究的简略述评
一、家庭形态及其演变
二、家庭类型、结构与规模
三、婚姻制度和习俗
四、家庭生计和日常生活
五、“分家析产”和家产继承
六、家庭关系和家庭角色
七、家庭伦理和家庭教育
第一章 传说时代:家庭起源及其初始形态
第一节 婚姻制度演变与家庭起源
一、杂乱群婚
二、血缘群婚
三、氏族群婚
四、搭伙婚
五、对偶婚
第二节 父系家庭的逐步建立
一、由“从妻居”到“从夫居”
二、子女归属权的争夺
三、专偶婚制的出现
第三节 亲属关系变化和姓氏起源
一、亲属关系的变化
二、姓氏的起源
第四节 原始家庭经济和生活面貌
一、史前时代的家庭经济
二、史前家庭的生活面貌
第二章 古典时代:家族组织笼罩下的家庭
第一节 对夏代家庭面貌的推测
第二节 商周时期的家族组织和家庭
一、商代的亲族组织和家庭的位置
二、周代的“宗”、“家”和“室”
第三节 家族组织下的人生旅程
一、婚姻的礼俗
二、生育和抚养
三、丧葬与祭祀
第四节 家族支配下的家庭经济
一、商代集体共耕的家族经济
二、家族支配下的周代家庭经济
第五节 生活设施与日常生活
一、住宅和器物
二、饮食
三、穿着
第三章 春秋战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奠基
第一节 小型个体家庭的逐步独立
一、生产力的发展与家庭变革
二、土地制度变革的家庭史意义
三、赋役租税制改革与家庭变迁
四、“编户齐民”制度的建立
五、“商鞅变法”的特殊意义
第二节 家庭类型、结构和规模
一、家庭类型与结构
二、家庭人口规模
第三节 家庭角色和亲属关系
一、男人的家庭地位和角色
二、妇女的家庭角色和地位
三、家庭关系和家庭矛盾
第四节 个体家庭生计模式的形成
一、家庭生计的职业分化
二、小农家庭生计模式的形成
三、家庭经济收入和消费支出
四、赋役和租税对家庭的影响
第四章 传统家庭伦理体系的逐步建立
第一节 “夫妇之道”形成的历史过程
一、周代礼制所体现的夫妇伦理
二、春秋战国时期夫妇伦理的发展
第二节 周代“孝友之礼”的精神实质
一、孝礼的形成及其宗法政治功能
二、“友”的历史内涵和实质
第三节 “孝友之礼”向孝悌伦理的转变
一、“孝友之礼”政治功能的弱化
二、“孝友之礼”向习俗蜕变及其功能分化
三、“孝友之礼”向孝悌伦理的转变
四、先秦儒家与孝悌伦理的理论升华
第五章 秦汉时代的家庭面貌
第一节 家庭的结构和规模
一、小家庭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农民家庭结构的多样性
三、富裕阶层的共财家庭
四、特殊情形的复合家庭
第二节 “分家析产”与亲属关系
一、“均分”与“生分”
二、“让财”与“推财”
第三节 婚姻与性生活
一、结婚
二、离婚
三、再婚
四、性生活
第四节 普通民众的家庭生计
一、农家经济的规模和结构
二、农民家庭的经济支出
第五节 生活设施和家事安排
一、住宅和日用设施
二、饮食和穿着
三、卫生与医疗
四、家事的时令安排
第六节 生育、抚养和教育
一、生育
二、抚养
三、子女教育
第七节 养老送终和家庭祭祀
一、“以孝治天下”
二、对老人的孝养
三、治丧送葬
四、家庭祭祀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
第一节 家庭发展的复杂形势
第二节 家庭结构、规模与亲属关系
一、家庭的结构与规模
二、错综复杂的亲属关系
第三节 婚姻观念和婚姻状况
一、门第、等级观念的影响
二、动荡离乱之世的异态婚姻
三、婚事的操办和结婚年龄
四、离婚与再婚
第四节 家庭生计和生活状态
一、家庭生计策略及其变化
二、基本设备和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