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苗疆走廊”研究拓展边疆理论
“古苗疆走廊”是什么,与其他“民族走廊”相比存在哪些异同,在研究方法论上又有什么新的启发?4月21日,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等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就“古苗疆走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古苗疆走......
-
〓 《江村经济》序
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又名《江村经济》——译注)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
-
〓 试论我国中古自然经济及其下的田制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四章
一请允许我把话说得稍稍遥远一点。假如我们用宏观的眼光,看我国历史上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后八世纪这一千四百年历史的话,它似乎恰好可以分为两段,每段七百年,以公元后一二世纪之交作为它们的分界点。前一段七百年,是货币和交换行为最初发展、逐渐泛滥以至收缩、停滞的年代;后一段七百年是自然经济发展、居社会主尊地位,并且最后又被货币......
-
〓 从亚细生产方式看中国古史上的井田制度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二章
一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极重要的土地制度,它应该是世界历史上土地所有形式中的重要的范例。那么,井田制是怎样的一种土地制度呢?大体古老的人类,从经营农业的一开始,就有个规划的问题。《诗·大雅·公刘》篇说,“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周礼·大司徒》篇也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然后“辨其山......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后记
本书是一部以蒙古的生产、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传统蒙古社会的著作。现在到内蒙草原去旅游,越来越看不到传统的东西,传统的生活场景往往是故意做给我们看的。传统的蒙古社会当然有必要进行研究,但我有心研究蒙古草原的生态与社会问题是无意的。1992年,我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就对生态史感兴趣。生态史的研究往往要寻找生态......
-
〓 陝西漢陰萬畝古梯田天人合一生態典範
3月31日,中國首個移民生態博物館在陝南漢陰縣鳳堰古梯田現場揭牌。由清乾隆時期湖廣移民來此開拓的鳳堰古梯田,因此備受關注,它不僅是目前中國北方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清代梯田,更是湖廣移民開發陝南的「活標本」和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梯田集「山、水、田、屋、寨、村、廟、農」為一體,融「渾厚、雅致、奇趣、清新、壯美」......
-
〓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提要】历史时期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进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1)自原始稻作农业起源,至2世纪末,南方山区的经济形态以采集渔猎为主、原始种植农业为辅;(2)自六朝至北宋末,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山间盆地逐步被开垦成农田,局部地方形成了梯田,建设了中小型农田水利,但刀耕火种性质的烧畲仍是......
-
〓 《中国稻作史》序言
《中国稻作史》(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丛书),游修龄著,中国农业出版社,1959年序言《中国稻作史》写写停停终于问世了。写这本书的缘起说来也是很偶然的,那是在1976年我参加了有关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与会的都是考古专家,因为遗址出土了大量稻谷,所以约我这个学农的参加。我也很惊讶于这么多的炭化稻谷出土,而且其年代早在7......
-
〓 “中世纪黑暗说”的形成及动摇
西方史学界不仅放弃了“中世纪黑暗说”,而且日益认识到12世纪对于今天社会的价值,“对于12世纪的研究愈深入,该世纪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就愈明显”,以至于有学者认为,“12世纪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在西方学术史上,从15世纪开始,一些人文主义者用极端蔑视的态度看待中世纪欧洲的发展。他们推崇古代希腊罗......
-
〓 论两周时期农牧业地区的分界线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农牧地区分界编》之一
两周时期历年800余载。周室东迁,接着又是春秋和战国。周人初兴,以经营农业获得建立政权的基础,出自周人的诸侯封国皆据有宜农的土地,显示出农耕地区的广大。周人的西方和北方又环居着若干族类。这些族类大半皆从事畜牧生涯,所属的地方自然也就成为畜牧业地区,和农耕地区迥然各异。农耕地区和畜牧业地区之间应该是有一条分界线的。这样分......
-
〓 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
广州南越王宫遗址发掘的水井。左图是渗水井,右图是食水井。渗水井井底遗留有过滤的沙和煤渣,进行污水的净化处理;食水井外围专门铺设了圆形槽沟,防止泥沙流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认识到地理位置、环境、水质等与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如《左传》等书就有关于水土影响人体健康的论述。《左传·成公六年》云:“土薄水浅,其恶易觏,……于......
-
〓 草原文化的思维特征及其现代变迁
——以对蒙古族思维方式的分析为视角
把草原文化作为整体对象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因此,草原文化在理论建设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学理上研究草原文化的成果还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研究的专门成果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对草原文化思维方式的概括还处于抽象阶段,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理论......
-
〓 食的进化——社会史话之三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八翻开人类的历史,我们没有见到有一件能够像食那样引人开心的,而人类为了食的问题,也不知演出多少的悲剧,这就可以说明食对人类生活的重大了。不过人类生活的发展,是“由阶梯的下层,开始其生活的进程。并且借实验的知识之徐徐的累积,从野蛮状态而上达于文明之城”。【1】因此,关于食的文化——食物的范围与其烹......
-
〓 土地利用——《中国农学遗产要略》(六)
到现在为止,人类利用的有机物质都以植物的综合活动为最终来源。而所有植物,直接间接地都必须用土壤所供给的无机养分——水和“矿物质”,作为生活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古老说法是“土能生万物”。(一)垦辟开辟土地,作成农田,是农业生产上的基本建设。不是所有陆地都能供给植物以生活条件。作为农业对象的植物,只有长在田地里,才会生产出合......
-
〓 “国家”驾驭“社会”的政治术
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大而化之的语言来概括中国历史的特征,例如“长期停滞”,例如“东方专制主义”。由于近几十年史料广泛开发,社会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地区社会史乃至宗族、家族史的研究,已经从对中央政权的过度关注,转而深入到考察城、镇、乡的社会场景,人物的考察也从皇帝为首的政治精英扩展到士、农、工、商等平民阶层。眼睛由上向下,“......
-
〓 蒙古族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几个基本问题任何民族和国家的一定生产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每个民族和国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息在蒙古高原为中心的蒙古族,在继承了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游牧经济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人与牲畜、牲畜与草场、人与野生动物协调发展的关系,保护了生态环境和......
-
〓 白兴发:夜郎是彝族先民建立的国家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0 期3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学术界有种说法,认为夜郎是彝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在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关于夜郎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夜郎研究,除汉文历史文献,对彝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援引也十分重要。本报记者就夜郎族属、彝文文献的应用等问题采访了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兴发。夜郎族属来......
-
〓 纯朴的生态观——《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第二章
西双版纳有30余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勐(勐即平川,俗你坝子),每勐均有“垄社勐”即勐神林;600多个傣族村寨,每寨均有“垄社曼”即寨神林(以下简称“垄林”)。顾名思义,“垄林”即是寨神(氏族祖先)、勐神(部落祖先)居住的地方。“垄林”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严禁砍伐、采集、狩猎、开垦,即使是风吹下来的枯......
-
〓 试论两宋土地经济中的几个主流现象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七章
四年前,我曾写过《试论两宋土地关系的特点》一文(见《吉林师大学报》),指出“官田的私田化和官租的私租化”是两宋土地关系中重要的特点之一。几年来,有几位同志正缘着这条线索,往下追寻。但在我自己,则感到孤零零地标揭出这样一个特点,似不足以表达两宋土地经济中很复杂的内涵。为此,特另写一文,作为敝前文的一种补充。一看到有的同志......
-
〓 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生态环境编》之一
黄土高原涉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5个省区,其中山西全省都在黄土高原上。黄土实际覆盖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由于长期生态平衡失调,当前影响已相当严重,如果不早日设法扭转,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惩前毖后,略一探索其失调的来历及其影响,对于当前的四化建设,不是没有益处的。一、黄土高原的本来面貌黄土高原形成很久了。洪荒初......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