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近代债信缺失与民国政府债信维护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债信缺失条件下,建立一种信用评价和信用管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作为债券市场监管主体,致力于完善法规体系及组织制度建设,以稳定债信水平,保证公债发行的持续进行。虽然民国政府维护“债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持续发行公债的角度考虑,但其维护债信的措施对于中国近代债信维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 大象消失和现代人类的出现
直立人猎杀大象模拟场景图大象消失很可能导致了现代人类的兴起。大象是直立人的重要食物,占其肉食的60%。考古显示,大约40万年前大象消失,这改变了直立人的食物结构,对直立人有着巨大影响,最终导致现代人类的出现。和其他灵长类相比,人类从植物纤维中摄取能量、并将蛋白质转化为身体所需能量的本领一般。单靠植物、蛋白质不能满足身体......
-
〓 孔子与牛顿各自建立了什么秩序
【核心提示】在北京,人们喜欢沉迷于官场种种,而在剑桥,知识才代表无上的权威。孔子专注于社会与伦理秩序的重建,众多的人口置于一种有效的、甚至是强迫症的合作机制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形态。牛顿却是另一段历史的开端,那是个人与自然的新秩序。剑桥到处是典雅的陈词滥调。在剑河上撑船的少年们,像是斯文版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他们通晓当地的......
-
〓 《中国家庭史》第一卷《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王利华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主编简介:张国刚,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
-
〓 草原文化基因传承浅论
【摘要】草原文化遗传基因的载体是包含人居、草地和畜群三者共生的放牧系统单元,亦即人居、草地、家畜三者共生的,三位一体基本元素。放牧系统单元包含两重结构。第一层是草地一草食动物(家畜)构成的牧食系统;第二层结构是在草畜系统之外,加入人为因子,扩大为人居—草地—家畜的共生体。放牧系统的驱动力是能量按照一定的“序”的运动模式......
-
〓 东方,“拥挤”的时空——《四千年农夫》第十一章
时间是每一个生命的组成。它包含了生命过程中每一个物理、化学和心理的反应,因此,农民在种植作物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不同时间内的需求差异来调整自己的劳作。东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时间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分钟。外国人总说中国的农民“长期很准时”,从不烦恼也从不着急。为什么中国的农民懂得要抓住时机并且会利用好每分每秒呢......
-
〓 从比较史的角度应该如何看待东亚农业
一、既有的关于发展阶段论和地区类型论的看法笔者在1996年之后的6年中,和中国、韩国的农业史研究人员一起进行了关于东亚农业史的共同研究。在项目实施期间,各位课题组成员都强烈认识到东亚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中心这一地区性的同质性,虽然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但是我们在一同访问东亚各地的农村后,又认识到各地区间的异质性。至于应该如何去......
-
〓 土客冲突、商镇发展与民俗创造——江西上犹营前圩的个案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大量流民进入赣南上犹县的营前圩,营前的土客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虽然清初至清中叶营前的土著仍然维持强势的经济实力和文化优势,但至晚清,客籍人逐渐掌握了商镇的控制权和地方文化话语权。此时,营前的土客矛盾已经不明显,而各宗族之间的争斗却激烈起来。宗族在争斗中逐渐“创造”出了独特的地方民俗:门榜与九狮拜象。可以......
-
〓 南汉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在隋唐五代史研究中,南汉就像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样荒僻,乏人问津,成果寥寥,主要是因为历史记纂荒缺,史料散见于《新唐书》、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及宋人笔记之中,甚为零碎,研究难度很大。清代朴学兴起,一些学者对南汉史事进行考辨清理,廓清南汉基本线索,例如吴兰修的《南汉纪》、《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略》、刘应麟的《南......
-
〓 蒙古族大地伦理思想与敬畏生命的观点
《蒙古族生态智慧论——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蒙古族大地伦理思想与敬畏生命的观点蒙古族环境伦理思想与大地伦理学和敬畏生命的观点较为接近,用这两种观点去分析蒙古族环境伦理思想可以更好地把握这种思想的真实内涵。一、蒙古族大地伦理思想蒙古族大地伦理思想也是立足于“各种生命体都拥有内在价值”之立论基础上的。这一点在早期蒙古人的伦理思想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据《史集》记载......
-
〓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要贡献(上)
中华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也是从古到今逐渐凝聚成的一个精神大系统。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大系中,在中华文化琳琅满目的鲜活内容中,少数民族文化所占的比例远远超出他们的人口比例。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贡献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将汉族文化或外国文化与本族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更富浓厚意蕴的民族文化......
-
〓 《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绪论
第一节本卷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主旨本卷叙述远古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家庭的起源、发展演变。远古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如此漫长,占去了中国历史的绝大部分。在此期间,社会形态和文化阶段经历了多次巨大跨越,中国家庭亦起源于此一时期,并在此间发生了多次革命性的变迁,其中需要梳理的问题十分复杂、头绪繁多。而与以后时代相比,有关这一时期家庭历史......
-
〓 “近代的超克”与“脱亚入欧”:关于东亚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内容提要】近代日本,在旧有的世界霸权结构分崩离析而国际政治秩序发生重大重组的20世纪30年代,作为帝国主义的一极深深介入到称霸世界的进程中。与此相呼应,日本知识精英就现代性问题,发表了极具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特殊经验的见解。1942年召开的“近代的超克”座谈会,其议题不仅传达出二战前日本人对现代性的矛盾体验,还在战后一再......
-
〓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第一章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长期以来一直是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各个学科均逐步形成或正在形成有关人地关系研究的某些“范式”(或“范型”,paradigm)或“共识”。人们......
-
〓 “外向视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篇章
——李庆新著《濒海之地——南海贸易与中外关系史研究》序
2005年的夏天我为庆新弟的《明代海外贸易制度》写序,在说明该书的学术创新之后,又苛求于他,希望他能在叙述贸易的主体一方(明代中国)之外,还能对贸易的另一方多作关照,以臻于至善,并且认为他一定能够做到,我是这样说的:“我知道庆新在进行新的追求,他参加海上丝绸之路的课题研究,又为做‘华人与东南亚社会研究’去年春节前夕去越......
-
〓 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七)
七、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一)出口商品唐代无论官营或私营丝织业都比较发达,产品种类甚多。少府监所属织染署所领织紝十作,内有八作:绢、絁、纱、绫、罗、锦、绮、繝。其中绢为丝织品的通称;絁为较粗的丝织物,又称绨;纱为绢中轻而细者;绫为细而薄之高级丝织物;罗为质地柔软、经纬线分明的丝织品;锦为用彩色经纬线织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丝织......
-
〓 蛇—玦—珥:——再论天人合一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
红山文化蛇形耳坠,潘昱龙/摄以蛇贯耳的物证:荆州楚墓出土铜戈上的珥蛇之神。2011年笔者摄于荆州博物馆佩戴人面蛇身耳饰的神人形象,台北故宫藏龙山文化玉圭新石器时代蛇形玉耳玦,私人藏品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鱼尾龙纹玉玦 2011年5月29日,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凌源市三家子乡河南村的田家沟红山文化墓葬中发掘出一批五千年......
-
〓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目录
《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8目录序王守春前言史念海第一编黄河侵蚀编…………………………………………………………………………………………………(1)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1)一、原的古今差异……………………………......
-
〓 历史上藏人向中原地区的流动及与西藏社会发展的关联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文明,每一个民族,其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相反,其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无不伴随着同周边民族及文明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互动,并以此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的相关讨论中,有一个事实常被我们所忽视,这就是人的流动。事实上,人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联......
-
〓 《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前言
世纪之交,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的问题,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内外有识之士警呼: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将是21世纪最具爆炸性、灾难性的问题。”自20世纪后期,生态、环境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切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和行动。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无论是水土流失、植被毁坏、土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