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生计和生活状态——《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六章第四节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第四节家庭生计和生活状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一系列社会历史变动,家庭生计模式和生活内容较之两汉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一,随着南方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以水稻生产为经济基础的“南方型”家庭生计模式最终形成,渐与以旱作为主的“北方型”生计模式相匹敌;其二,由于游牧民族的大量涌入,北方地区的经济结构发......
-
〓 “古苗疆走廊”研究拓展边疆理论
“古苗疆走廊”是什么,与其他“民族走廊”相比存在哪些异同,在研究方法论上又有什么新的启发?4月21日,由贵州大学主办的“古苗疆走廊”与贵州文化建设论坛在贵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大学等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就“古苗疆走廊”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古苗疆走......
-
〓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化多元丰韵传世——走进锡伯族之三
除了散布全县的物质文化遗产,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县”)还是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县之一。《自治州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拟定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的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24项属于察县。记者拿到一本由佟加·庆夫和文健编著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书中收集了鲜卑瑞兽的传说、......
-
〓 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
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国策,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改变东北的人口构成,实现永远霸占的野心。日俄战争后,日本从沙皇俄国手中夺取了大连、旅顺的统治权,建立了“关东州”,并且控制了南满铁路。日本国内从官吏、商人到军界、财界,都在热烈讨论“经营满洲”问题。1906年,日本设立南......
-
〓 中国农业发明创造对世界的影响
——在2011年“农业考古与农业现代化”论坛上的演讲
中国的传统农业历史悠久,成就突出。精耕细作的优良技术传统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农业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粟、黍、水稻和大豆等都是首先在我国驯化栽培的作物;中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这些作物资源和生产技术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遍世界。中国传统农学对世界农业革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 我国古代税收名称略考
【内容摘要】我国古代关于税收的名称有很多,本文对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十多个税收名称一一作了简要考析,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过程。【关键词】古代;赋税;名称【作者简介】李波,夏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原文出处】《税收经济研究》(扬州),2011.5.69~72税收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
-
〓 从分流到合流从边缘到中心——全球史视角下西方的中国史研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本、物资、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愈来愈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学者们开随始把区域研究置于全球背景中进行考察,尤其是对互动关系的研究,成为了在全球视野下进行区域史研究的核心议题。由此,研究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匡正了19世纪以来内化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欧洲中心论”,新的全球视角倾向于将区域史放在全......
-
〓 海南:典型的移民社会
持续不断的移民,使得海南不断受到中原先进的文化以及生产力的冲击。中原移民的入住,结束了黎族独占海南的局面,形成了“黎内汉外”的环岛式人口分布。在海南的区域发展过程中,移民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海南的早期居民就是移民到该岛的黎族。尽管学界对其族源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但无论是持由北向南流向的“骆越说”,还是从东南亚迁入的“海......
-
〓 屯垦边疆的守望者伊犁锡伯族历史遗存考察——走进锡伯族之一
锡伯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在新疆,这令人颇感意外。然而,事实便是如此。锡伯族清代来到新疆并且在此扎根,其间充满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一个民族的艰辛奉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县城距伊宁市17公里。该县是目前我国锡伯族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全县人口近19.2万......
-
〓 传统生态治虫技术的再思考——以养鸭治蝗技术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民国时期的蝗害与政府应对机制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批准号:10YJC770122)的阶段性成果。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苏北农业发展与农业灾害史研究”(编号:苏教社政[201012号)阶段性成果。南京农业大学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明清时......
-
〓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中文版序言、目录、后记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日]田岛俊雄,朱荫贵,[日]加岛润编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中文版序言 《中国水泥业的发展:产业组织与结构变化》一书,为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基地组织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本书是集日本、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十多位学者,采取分工合作......
-
〓 隋唐宋元陂塘工程和修筑管理技术的进步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三节
第三节陂塘工程和修筑管理技术的进步一、陂塘工程技术的进步隋唐宋元时期,南方大、中、小型陂塘堰坝大量修筑,在工程技术上取得不少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在陂坝的类型上有发展除普遍修建土坝外,还筑有土石混合坝。如东钱湖的湖堤,有的堤段临水面用条石砌筑,背水面夯筑土体,成非溢流挡水坝[98]。这种坝型能很好地抵御风浪的......
-
〓 春秋战国个体家庭生计模式的形成——《中国家庭史》第一卷第三章第四节
第三章春秋战国:传统家庭模式的奠基第四节个体家庭生计模式的形成春秋战国社会大变迁,不仅导致了家庭形态、结构和亲属关系的变化,家庭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周代封建制下,社会结构是固定的,每个家庭的生计来源也是固定的,其情形正如春秋时人概括的那样,是“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
〓 关于传统经济的通信(中)
(八)大作从封建制度特别是赋役制度和租佃制度的演变上,解述农民逐步获得经营的独立性,论证完整清晰。在“自由迁徙”一节,尚有历代移民实边、徙富豪等强迫迁徙,其数甚大。此虽非由于“制度”,但是由于“政策”,同样妨碍人民的居住自由。在“自由占有土地”一节,对于定额租、押租、永佃权之作用,论述綦详,而于三者的史实,介绍简单。此......
-
〓 隋唐宋元南方陂湖塘堰的发展
——《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第三编水网圩田和挡潮工程技术的发展第三章陂湖塘堰山丘高亢地区,地表水易流失,干旱是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而一降大雨,又易发生山洪,毁坏农田和房屋。因此需要修建蓄水工程,拦蓄水流,达到滞洪和灌溉农田的目的。陂湖塘堰是南方山丘地区农田水利的主要工程形式,有利用环山抱洼的有利地形,修筑长堤,围成陂湖的;有在平地凿池,或......
-
〓 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空间展布
厦门大学历史系,福建厦门,361005【提要】历史时期南方山区经济开发的进程,可区分为三个阶段:(1)自原始稻作农业起源,至2世纪末,南方山区的经济形态以采集渔猎为主、原始种植农业为辅;(2)自六朝至北宋末,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山间盆地逐步被开垦成农田,局部地方形成了梯田,建设了中小型农田水利,但刀耕火种性质的烧畲仍是......
-
〓 《中国家庭史》第四卷《明清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明清时期》,余新忠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作者简介:余新忠,l969年生,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2005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明清以来江南区域社会史和医疗社会文化史。著有《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
-
〓 《中国家庭史》第五卷《民国时期》目录
《中国家庭史·民国时期》,郑全红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主编简介:张国刚,l956年生,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崽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人学、中国人民......
-
〓 希腊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
【作者简介】黄洋,1965年生,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在对希腊城邦社会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其经济特征的评价,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影响到学者们对其它方面诸如城邦政治乃至希腊文明特征的评价。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把希腊文明看成是一个手工业和商业高度发达的文明。虽然很少有人对古希腊的手工业和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
-
〓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下)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第三章(下)
二、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诸要素分析众所周知,在人地关系系统中,“人”是最为活跃的、主动性很强的、居于能动主导性地位的一方,但“地”(自然资源与环境)也并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乃至“决定”着人类活动的方式及其结果。在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中,人口一直是人地关系系统中最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