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金平:周敦颐对儒学的新发展
周敦颐思想学说是融合儒释道的结晶,但主调仍是传统的儒学。周敦颐始终没有忘记儒家的根本立场,出入释老的目的是援儒,最终促进儒学的全面复兴。周敦颐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面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使之面貌焕然一新,一扫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的颓势,回归到原有的正统地位,赢得了与释道竞争的全面胜利,取得......
-
〓 “历史热”中的冷思考——对话历史学家雷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历史都开始“热”得烫手了……自2004年阎崇年在《百家讲坛》历数清朝12个皇帝的身世和死亡之谜后,纪连海、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人把历史话题讲得热热闹闹,各省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从《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到《大明王朝》、《贞观长歌》,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戏说,吸引了从历史学家的专业视角到普通百姓的好奇......
-
〓 这样的语文标准答案很荒谬
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文章,你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什么?是这句:“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为什么是这一句?因为这是标准答案。也许你有不同看法,但对不起,你别的回答都错了。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这很荒谬,但是,这确是发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事情。日前,一位网友看到儿子的小学考试卷后,对......
-
〓 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想要在二十一世纪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必须尽快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否则将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然而,如何来提高全民的素质?从那些方面来提高全民的素质?对于前一个问题,答案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开展全民教育。......
-
〓 一个版本爱好者的猜测——关于北师大新发现的旧抄本《红楼梦》
2000年12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曹立波,在该校图书馆善本室,查阅有关《红楼梦》东观阁本的资料时,发现了一部《红楼梦》旧抄本。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两函16册,80回。有脂砚斋的眉批和侧批,有朱批,也有墨批。经专家鉴定,认为与北京大学所藏庚辰本一致而有异文,同时也存有一些疑问,有待查考研究。看来,几乎未披露任......
-
〓 把传统文化的根栽回心里去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离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生存下去。假如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灭亡了,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在某些特定时期,却有人执迷不悟。比如十年文革期间,在伟大领袖的号召下,我们就挥动锄头,成功地把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给挖倒了,用魏书生老师日前给沪上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做报告中的话说,“文革期间,我们把传统......
-
〓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
-
〓 批评的魅力
批评的魅力,在我们今日的“汉语学术─文化界”内,并不在于攻错,而在于帮人“养望”。文人或学者借批评养望而大获补益者,前有余秋雨,后有葛兆光。余秋雨因为他的大散文出了大名。可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批评。这些批评,有的是给他挑“硬伤”的,再就是干脆说他的文章写得不怎么样的。对于这些批评,余先生先前一直很宽容,并不予以追究。他......
-
〓 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华文明
我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拥有灿烂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如何使文化历史巨著走下神坛,让一般人能领略其博大精深;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让全世界的华人、汉学家方便了解研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历史、军事和哲学;如何使文史研究工作者能够快速找到所需资料,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在今天,时代已经提出了这一新的课题。信息资源数字化是进入信......
-
〓 被“冤枉了”的兔子、驴子与孔子
这本是不搭边的事,胡思乱想就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兔年来了,人们在谈论兔子时,总免不了要想起伊索寓言里那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在那里成了反面教员,其影响一直到现在。其实兔子是被冤枉的,因为从竞赛规则讲,龟兔是不可能在跑步项目上参与竞赛的,那不符合公平原则。再说,兔子智商再低,也不至于连一起步就能把来的胜利都放弃了。无独有偶......
-
〓 歌词应提高文学品位
歌词是什么?通常的回答是:提供歌唱的文字。众所周知,音乐是高雅艺术,歌词应当是诗;音乐是大众艺术,歌词应当是平白如话。歌词的高雅性,雅在平白里;歌词的平白味,味在雅趣中——它们的两相补益、两相扶持,才唱得百鸟啁啾般好听。歌曲是听觉艺术,其特性在“接受于瞬间”,因此歌词应写得平白如话,一听就懂。但它又不能是一杯白开水,喝......
-
〓 庚寅六十年祭
“臣工抃舞以扬休,民庶欢呼而趋事”,2010年的中国世博会,中华五千年未有之盛举,普天同庆,发人深省。征鸿过尽,万千思绪遥寄,庚寅六十年的周期结束了,中国的“世博梦”圆了。斗转星移间,一个世纪过去了,但祖辈们为世博奋斗的英姿,追逐的身影依然清晰,不啻文人、商人,抑或政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1893年郑观应的名著《盛世......
-
〓 传统启蒙读物:今天如何面对
浙江嘉兴市德勤文化园内,钧儒小学的学生身着传统汉服,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储永志摄) 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正方观点】● 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判断能力,等他们长大成人后,方可读原著。● 只有找出“精华”所在,剔除“糟粕”所伏,才能真正让......
-
〓 反思中国史学传统:史学何以值得尊重?
在人类知识谱系中,发轫较早同时又具有奠基意义的学问,非史学莫属。在传统中国,历史学更源远流长,被誉为“古今之大文”(洪亮吉语),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梁启超谓:“我国二千年来史学,视他国为独昌。”又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然而,位置重要并不等于值得尊重。中国史......
-
〓 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国学?
国学听起来唬人,使人避之犹恐不及,正如对经典的描述:大多数人想看而没有看过的书。亲近国学,概因有二:其一、今人想过和没有想过的问题,古人早已给出了答案,若不去找,自取其辱;其二、白话文读着不过瘾、不解渴、琢磨头少,不像经、史、子、集,常读常新,意韵无穷,营养丰富,能量充沛。一个人的阅读根系,一定要根往下扎,不必被奇花异......
-
〓 破解“传统启蒙读物”题需放开眼界
2月18日,人民日报刊文《传统启蒙读物:今天如何面对》再次聚焦传统经典读物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站在今人立场,就“传统启蒙读物”本身来说,正反方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要破解这一难题,还须从“传统启蒙读物”之外着手。首先,我们要明确“传统启蒙读物”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启蒙的媒介,要让一个人从幼稚变得成熟的催化剂;另一......
-
〓 古籍整理出版:成绩很大,问题不少
——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楼宇烈先生一席谈
古籍整理是继承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代都肩负着延续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日前,笔者就这个问题访问了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北大哲学系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楼宇烈先生。问:楼先生,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这一机构是何时成立的?楼: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最早是在五十年......
-
〓 发扬人文精神,建设人间哲学——廿一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
哲学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表面上看,哲学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其实哲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与一般应用性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相比,它并不教给人们什么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更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果。但是,它从总体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
〓 邓晓芒:消费时代与文学反思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小平(文学报记者)一记者:近期,贾平凹讲述“文革”记忆的长篇《古炉》出版。“文革”叙事一直是国内近年文学写作的热点。前些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兄弟》《后悔录》《平原》《空山》《启蒙时代》,这两年出版的《蛙》、《河岸》等作品,虽然并不都是全面描写“文革”,但“文革”至少是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
-
〓 “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
一、作伪与防伪之博弈古代竹简文献作伪突出表现在《古文尚书》上,说起来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成帝时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献给朝廷,当时即被识破。而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却蒙蔽了后世无数大学者。南宋时朱熹虽然怀疑此书为伪书,但又担心因此“倒了六经”,所以其弟子蔡沉作《书集传》仍把它当作“圣经”。明中叶梅鷟作《尚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