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1世纪的佛教有进无退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精神文化现象,据考古发现和近代人类学者对一些地区原始部落宗教的研究,一致认为人类思想的起源是宗教,但是那只是一些低级或非常原始的宗教活动,拥有一些精灵崇拜和灵魂不死的初级观念而已。以后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家的建立和阶级的产生,宗教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部落宗教、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国......
-
〓 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对亚洲各国的佛教文化发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在当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
-
〓 创造力与文学的自信
世纪更迭之际,人们都在关注着文学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中的前途与命运。二十世纪末文学的日渐式微,引起了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担忧。文学精品和文学大师的出现到底依靠什么?文学走出现时代的低谷到底依靠什么?纵观文学史,真正的文学精品和艺术经典,一定是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最高创造能力的体现和表征。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曾指出,......
-
〓 学术造假与学术打假——谈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形象塑造
20世纪的最后一个20年是中国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接轨的两个10年。反思这20年的初始期,中国学人着实体验了从极端的学术封闭心理面对瞬间而来的开放所无法承受的文化惊恐感;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理论话语像西方高科技工业产品一样,迅猛地涌进中国,让中国学人在一种短期的非适应性中产生了文化休克症。他们在个人的心理意识上甚至无法也......
-
〓 何宁生:中国古代盛世的法制特征
大唐《开元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历了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明代“永宣之治”、清代“康乾盛世”等六次盛世。这些盛世通常发生于王朝前期,且具有如下共性:君主较为贤明、经济繁荣、政局稳定、国泰民安、军力雄厚、法律制度相对健全。不难看出,具备较为良性、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及其贯彻机......
-
〓 破解“传统启蒙读物”题需放开眼界
2月18日,人民日报刊文《传统启蒙读物:今天如何面对》再次聚焦传统经典读物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站在今人立场,就“传统启蒙读物”本身来说,正反方皆“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要破解这一难题,还须从“传统启蒙读物”之外着手。首先,我们要明确“传统启蒙读物”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一种启蒙的媒介,要让一个人从幼稚变得成熟的催化剂;另一......
-
〓 学术大师集体失忆与研究生教育的困惑
中国传统学术,经历清后期的低迷徘徊之后,从清末民初起,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学者。他们以渊深的国学根底,融通中西,不仅擘划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更开创了一种圆融通博且富于个性特征的治学门径与学术风范。以历史学为例,20世纪的历史学家可谓群星灿烂,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陈垣、胡适、顾颉刚、傅斯年、吕思勉、徐中舒、蒙文通、柳......
-
〓 鄢烈山:对孔子也要中庸点
所谓“中庸之道”,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个贬义词,即折衷调和的意思,是当权者提倡的“斗争哲学”的对立面。现在,我们知道,它是说要不偏不倚,行无过无不及之常道;它相当于佛教语汇里的“中道”,即不堕极端。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今天,我对此言极表赞同。中庸之道也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儒学对孔夫子的评价。秋风先生发表过一篇......
-
〓 儒教之说可以休矣
儒学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此世。儒学的高度入世性使得它要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因而它的道场不在教堂或寺庙里,而在此世间。如果我们对儒家传统在安排人间秩序、安顿人们心灵、重铸现代文明等方面的现代价值缺乏自信,那么也不要寄希望于建立一组织来解决问题。历史上儒家传统为无数代学人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和人生......
-
〓 学术商品化批判
商品,意指可以用金钱购买的物品,是为了盈利而制造出来并投诸市场,进行现金交易的产品。学术商业化就是把学术研究视作赤裸裸的盈利的工具,把研究成果作为冷酷无情,只具有交换价值的东西,在社会上兜售。如此,学术神圣的灵光变为利己主义的交换价值,作为公器的学术研究也沦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学术自然也就失去了它的尊严,而消减了它的......
-
〓 国学何须时尚化——从“汉服运动”说起
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为资本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愈来愈凸现主导社会时尚的趋向。商家的炒作,已经长驱直入到从不以商品论处的国学领域。全民汉服21世纪以来,学术界一大盛事是国学的复兴,一个深藏在图书馆、寂寞良久的学问突然兴起,国学院、国学班、从幼儿到大学的国学教育遍地开花,并很快走向民众,形成社会思潮,这足以说明它已赢......
-
〓 就《清诗话考》回应吴宏一教授
作者简介:蒋寅,1959年生。1982年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88年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3月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7年受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中国文学专业首任客座教授,1999年任日本大谷大学真宗研......
-
〓 只是“鞋”上去了
请读者不要望“鞋”生义,本文讨论的只是教授名声问题。中国人是讲究名声的,教授更不例外。但这名声好坏也有个价值向度问题。文革电影中,一条“马尾巴”的“功能”经葛存壮老爷子那么一演绎,几乎作为典故流行开来,给教授黑臭名声又添一生动脚注。但那其实只是政治上的名声,教授毕竟还居“臭老九”之首,在“臭味”相投一群中,教授显然不是......
-
〓 邓晓芒:消费时代与文学反思
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傅小平(文学报记者)一记者:近期,贾平凹讲述“文革”记忆的长篇《古炉》出版。“文革”叙事一直是国内近年文学写作的热点。前些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兄弟》《后悔录》《平原》《空山》《启蒙时代》,这两年出版的《蛙》、《河岸》等作品,虽然并不都是全面描写“文革”,但“文革”至少是故事发生的重要背景。......
-
〓 时评: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现代生存
无论是“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还是“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少林寺的“公众形象”,早已截然不同。近日,又有消息传出,这座千年古刹、禅宗圣地,在柏林、伦敦等地办了40多家公司。消息一出,众议哗然。 争论的焦点,其实并不在“国际化”:如果是出国弘法,质疑估计也就荡然无存。新的新闻,背后仍是老的问题:少林寺是否已为市场......
-
〓 说年节话拜年
漫画:袁昕春节将至,“拜年”、“兔年快乐”的字句和声音,很快就会又一次铺天盖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耳畔。今年春节咋拜年?这虽然是节日里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却又是一个大多数人都不会认真琢磨的问题,因为人们似乎早已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它背后的意义。拜年方式的发展和人们对其认识评价的变化,折射出什么?回家、团聚、年夜饭、压岁钱......
-
〓 中国何日有“正装”
中国已经进入无“正装”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那就是每参加一些正式公共活动时,都会接到主办方的通知曰“请着正装”。但什么是正装?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言而喻是指“西装”。你若跟对方较真为什么“西装”是“正装”,则显得你不识时务且大大落伍了。“西装”怎么会在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中......
-
〓 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间哲学
哲学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从表面上看,哲学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其实哲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与一般应用性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社会学等)相比,它并不教给人们什么具体的可操作的知识,更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果。但是,它从总体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
〓 如何看待儒学价值
曾积极捍卫“亚洲价值观”(或曰“儒学价值观”)的李光耀先生近日改变观点,认为儒学价值观在信息时代已经过时。(见2001年2月3日《参考消息》,原载美国《新闻周刊》网络版1月28日专稿)我一向反对现代新儒学的东方中心论,不顾民族虚无主义的帽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不足,写过几篇对国学热不以为然的小文章。当我看到,曾经是现代......
-
〓 庚寅六十年祭
“臣工抃舞以扬休,民庶欢呼而趋事”,2010年的中国世博会,中华五千年未有之盛举,普天同庆,发人深省。征鸿过尽,万千思绪遥寄,庚寅六十年的周期结束了,中国的“世博梦”圆了。斗转星移间,一个世纪过去了,但祖辈们为世博奋斗的英姿,追逐的身影依然清晰,不啻文人、商人,抑或政府。回顾历史,展望未来。1893年郑观应的名著《盛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