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鲜为人知的历史年代学家刘坦
刘坦《中国古代之星岁纪年》,刘坦著,科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人世代谢像流动的长河,其沙滩内有时会埋没真金,需要再次勘探和发现。在现代学术史上,五十多年前逝世的刘坦,其学术成就有如一块真金,但今天已经鲜为人知。刘坦(1910—1960),天津武清县王庆坨镇人,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的纪年问题,撰有《〈史记〉纪年考》,商务印书馆......
-
〓 梨园花落“梅”韵流芳——追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这是今年三月五日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在驻地宾馆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书影。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4日,新书《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的编著者张国良(右二)和读者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书城交流。该书由梅葆玖于3月19日作序。 本报记者郭红松摄4月2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遽然谢幕,......
-
〓 大家·“大道行健”黄会林
黄会林(左)向大家展示曹禺给北国剧社的题词: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1956年,黄会林(左)与绍武的结婚照。2015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的会客厅高朋满座,贤者云集,安乐哲、顾彬、罗多弼、杜伯妮、陈杨国生、齐鸣秋、曹卫东、秦伯益、丘进、曾庆瑞、黄式宪、贾磊磊、高峰、郎昆、于丹、俞虹、苏浩等诸多蜚......
-
〓 高山仰止,遗范难追——追忆白化文先生
1999年我在北大昌平园读大一时,春季学期上李国新老师的“中文工具书”。课余时间,我受园区学生会委派,邀请李老师代表信息管理系为全园学生开设一次学术讲座。李老师谦逊而坚决地推辞了,同时又郑重推荐白化文先生,说这可是咱们系的老前辈,学问大得很! 当时我们全班同学都十分敬服李老师“玉树春风里,英发授教时”的学者风度,而令李......
-
〓 尹小林:古籍数字化是我的事业和理想
“古籍数字化是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的古籍整理工作,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势在必行,它必将大幅度地提高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效率,将学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艰苦而繁琐的爬梳、翻检工作中解放出来,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发展。”万寿寺万寿阁三层,尹小林用PPT向第五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代表们介......
-
〓 第25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十大读书人物”
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承办:中华读书报 是怎样一种力量,让一位84岁的老人用28年的坚持,自费十几万元为村里建起第一座书屋?“一个学校,不能没有图书馆,娃娃爱看书,终身受用!”一句平实的话语,抒发着一位用生命播撒文化种子的乡村贤达朴素的心声。在他的带动下,5000人的村庄走出了400位大学生。 冯强文......
-
〓 佛缘曲情——忆朴老
我与朴老接触和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我与朴老的因缘却有多重。由于我是从事佛学研究的,朴老的名字当然早就耳熟,他老人家的文章、诗词、书法也是早就拜读过了的,但我第一次拜见朴老则是在文革结束以后。大概是70年代末,为配合朴老出国访问,文物出版社接受了出版《房山云居寺石经》一书的任务。为了保证此书的质量,文物出版社要我帮助修改......
-
〓 “京胡圣手”燕守平:一生甘做演员的“托儿”
快人快语,思维清晰,爽朗真切,乐观豁达,这是燕守平给人的第一印象。近日,笔者来到北京东四环外燕守平的寓所,跟这位75岁的“京胡圣手”进行了一个下午的长谈。随着交谈的深入,越发觉得,他像与之相伴60多年的京胡一样刚劲有力,在“懂行的都不太愿意多说话”的戏曲音乐界,其观点颇有穿透力。小时候,燕守平唯一与“艺术”沾点边的记忆......
-
〓 费孝通与“魁阁时代”学风
张昌山 云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民国学术文化史、档案文献、口述历史诸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中国文件学》等专著,主持点校刘文典著《杜甫年谱》,倡导“滇云八年”学术论域,主编“滇云八年书系”。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魁阁时代”,费孝通是其重要的开创者。费孝通和这一时代的学风对时下如何......
-
〓 傲骨立天地 奇文鉴古今——史学家陈垣与故宫博物院
南粤骄傲初入京师在大师云集的近代学术史上,陈垣是一个特例,他自学成才,既无师承也未读大学,更无留洋史,他一生的学问全部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来自于他求知若渴、数十年如一日的读书与研究。陈垣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励耘”,以激励自己坚持耕耘之精神。陈垣自幼嗜好读书,《书目问答》《四库全书总书》两部目录学著作引领他走上学问之路。......
-
〓 张伯驹:雅擅清裁,古欢独契
“予之烟云过眼,所获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稊园诗社、蛰园律社与瓶花簃词社张伯驹三十岁开始收藏书画、学戏、填词,到了四十虚岁时,收藏书画与京剧两项,已然达到巅峰,完全称得上是第一流之收藏家与“天下第一名票”。如同命运安排一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占领北平,......
-
〓 走近文艺家·李树建:苦思冥想才会出现奇思妙想
他是豫剧“十万大军”领军人物之一,在短视频平台上拥有百万粉丝。他说,“艺术创作靠花拳绣腿不行、靠投机取巧不行、靠自我炒作不行、靠大花轿抬人更不行,只有勤奋”。他认为,汗水比泪水更有价值,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2月5日,小年刚过,记者在北京见到了正准备参加央视春晚戏曲大联欢节目彩排的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为......
-
〓 保留“石骨铁硬”的魅力——宁波方言研究者邵启龙的故事
“师傅,麻烦送我到鄞州区社会科学院。”天空飘着细雨,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提着一袋子书,上了一辆出租车。“什么?您要去哪儿?”出租车司机是湖北人,来宁波工作已经10多年了,依旧听不懂宁波话。老人只好再用普通话说了一遍。“越来越多的人习惯讲普通话,宁波方言都快被人淡忘了。”坐车的老人,正是宁波方言的业余研究者邵启龙。......
-
〓 《侯马盟书》惊天下 《古币文编》照九州——追忆考古学家张颔
张颔工作照 资料图片 图①侯马盟书 资料图片 图②侯马盟书 资料图片百年学人颔首问道今世终成大典,一代巨擘搁笔西游谁来再续盟书。1月18日17时27分,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山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颔,因病医治无效在太原病逝,享年98岁。年近九旬的著名书法家林鹏撰写的挽联“侯马盟书惊......
-
〓 被历史烟尘遮蔽的魏建功
1962年任北大副校长前摄于北大西燕东园寓所在海安乡贤中,最为吾辈景仰的无疑是魏先生,魏建功。他的名字,不仅海安人不该忘记,每一个习汉字的中国人,都不该忘记。魏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学术史上,无疑占有无人可替代的地位。他是中国现当代顶级的语言文字学家、音韵学家。如果你对魏先生的名字感到陌生,但你对《新华字典》不会陌生吧?自这......
-
〓 我眼中的名人·周其凤:但求无愧我心
周其凤 湖南浏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及液晶高分子方面的研究。他提出的“甲壳型液晶高分子”的科学概念得到了相关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同与赞赏。曾任吉林大学和北京大学校长。 刚刚参加完两会回来的周其凤院士,西服的一角还别着一枚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徽章。我开玩笑地问他,这是为开两会才戴的吗?他爽朗地笑着说:“......
-
〓 费正清早年的求学之路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家。虽然前人对费正清已经作过不少研究,但主要集中在他辉煌的后半生。本文试图在知识、资本和权力空间中略述费正清早年的求学之路,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学者诞辰110周年。 一费正清于1907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西部南达科他......
-
〓 新旧之争、师生之争抑或派系之争—由傅斯年评马叙伦《庄子札记》谈起
如果傅斯年当年没有写这篇酷评,则马叙伦有可能在那晚决定陈独秀命运的聚会上,多少为其美言几句,如此陈独秀的命运或可改写。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当事者的经历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变化,即便十分微小,也有可能成为促使其做出重大决定的催化剂。1919年1月,傅斯年在其主编的《新潮》创刊号上刊发了他写的三篇书评,一篇评王......
-
〓 转向哲学、语言学的学术理路及其启示——纪念杨公骥先生随想
图一 【文学追忆】 开栏的话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古典文学及其相关领域涌现出许多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知名学者。他们虽已故去,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因此,我们特辟《文学追忆》栏目,拟总结其学术成就及学术进路,求访遗尘,以启来者。 1978年......
-
〓 茅威涛:让传统审美打动现代观众
9月5日晚,在杭州西湖举办的G20峰会文艺晚会上,越剧以地方戏曲小家碧玉的身段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大雅之美。在晚会第三篇章《美丽的爱情传说》中,越剧、小提琴,中西合璧,共同演绎《梁祝·十八相送》片段。越剧发源于江南水乡,曾盛行于水乡戏台,但对于梁山伯的扮演者茅威涛来说,在真正的水面上演出还是第一次。茅威涛说:“G20峰......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