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浮生杂记:空谷灵雨许地山
许地山与其港大同事郊游照(港大档案馆版权所有并提供使用)许地山就聘任陈寅恪事致港大校长的两封信(港大档案馆版权所有并提供使用)许地山就聘任陈寅恪事致港大校长的两封信(港大档案馆版权所有并提供使用)许地山就聘任陈寅恪事致港大校长的两封信(港大档案馆版权所有并提供使用) 在滚滚商潮及俗流中打滚的国人,不知道还有多少......
-
〓 有谱·有料·有信——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和唐诗研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薛天纬先生的李白研究与唐诗研究,正如这太白佳句,境界阔大,气象万千,而又存乎一心,自出机杼。 今年春秋八十的薛天纬先生从攻读研究生起即追随著名李白研究专家安旗先生,矢志李白研究,孜孜矻矻,黾勉以求,将李白研究融入其生命,以李白研究作为其人生价值的重要依归......
-
〓 文化出版界的巨人——纪念胡愈之
图①:胡愈之(1980年)。图②:1931年1月,胡愈之回国途经德国,在世界语的《国际主义者报》编辑部留影。图③:1933年,胡愈之应鲁迅邀请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胡愈之(左二)与鲁迅(左一)、宋庆龄(左四)等合影。【追忆】编者按:胡愈之(1896-1986),《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一生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
-
〓 一位耶鲁教授眼里的张充和
张充和在给苏炜和他的学生邵逸青、温侯廷上书法课。 前不久,被媒体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著名“合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充和先生在美国康州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102岁。张充和先生是苏州教育家张武龄的四女,其三位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分别嫁给了著名昆曲演员顾传玠、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1949年,张充和随丈夫......
-
〓 陈丽华:“浓缩”老北京记忆
陈丽华(左二)在老北京城门楼制作现场。资料图片摆放在中国紫檀博物馆广场上的“正阳门”模型。资料图片老北京城门楼,中国古代建筑惊艳与恢弘的代表之作。它涵盖了多少高超的技艺?展示了多少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再过不久,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出现这样一处文化园区,它将再现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风貌与神......
-
〓 述往·叶淑穗:守护鲁迅文物
我和叶淑穗先生相识于两年前。两年来,围绕着她的人生经历,我们聊了很多,聊得最多的,是她一辈子的事业——鲁迅和鲁迅文物。大时代中的一叶扁舟 叶淑穗1931年1月生于北京,父亲叶梯云学习铁路专业,母亲姚秀贞毕业于广州夏葛医学院,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医学女大学生之一。母亲在其表兄詹天佑的帮助下,成立了北京最早的私人妇产科医......
-
〓 抗战时期,郑振铎最冷僻的文学工作
【光明书话】 小说戏曲说唱等俗文学文献,在中国古代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藏家甚少着眼。20世纪初,王国维、吴梅、马廉、郑振铎等一批学者,为了配合学术研究而大力搜访此类古籍,逐渐带动起俗文学文献的整理收藏风气。其中,郑振铎(字西谛)购求戏曲善本尤力,其家藏曲籍被誉为“海内私家之冠”。同时,作为学术与收藏的风向标,郑......
-
〓 追思·陆谷孙:消磨绚烂归平淡
陆谷孙 刘畅摄\光明图片他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他这埋头一做,就是30多年。提起陆谷孙的名字,人们总能立刻联想到他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一部1500万字的词典,发行海内外,伴随几代学人走过成长历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这位治学严谨的翻译大家、词典编纂家上周末突发脑梗入......
-
〓 我的几位中文系恩师
曾在边远省份一所高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有幸得到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几十年,结识了北京高校中文系几位师长。虽然我从未敢自称是他们的学生,但先生们的教诲和风采却一刻未能忘,总想付诸笔墨。几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精髓早有他们的高徒付诸各类报刊,无须我置喙,这里就描几笔侧影吧。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几年前的一......
-
〓 抗疫战场上的长沙作家群
方舱里00后播音员的嗓音,是武汉这个春天温柔的声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士贾娜染病康复后第一时间提出了归队申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篇篇动人的故事,都来自他们笔下。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长沙的作家们奔赴武汉抗疫一线,以笔为媒,传递爱和温暖,为“逆行者”呐喊,为志愿者点赞,凝聚起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能量。青年......
-
〓 学人小传:杜子劲
杜子劲(1897—1955),别名杜同力,河南西华人。语言文字学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后在河南开封第一师范和女子师范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出版总署编审局、新华辞书社、人教社辞书室工作,是第一版《新华字典》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曾任《光明日报·新语文》周刊编委。编著有《四声易通》《1949年中国文字改革......
-
〓 一生能著几两屐——林散之与沙曼翁的交谊
林散之先生与沙曼翁先生是当代书坛的两座高峰,二老晚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我对此深有感触。曼翁师比林散之先生小了18岁,忘年相契,相互切磋,艺愈精而谊愈深。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林散之先生从苏州的一位前去请教的年轻人处第一次见到沙曼翁先生的书法作品便极为赞赏,之后便有了往来。据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二老每年都会互......
-
〓 郑克晟:治史五十年
1947年4月在卢沟桥小学前合影,由向达先生所摄。从左至右:郑克晟、郑晏、郑天挺、郑克扬求学 “人弃我取”成为一生座右铭1931年9月,我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长乐。祖父郑叔忱为清末科举时代的士人,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出身,任职于翰林院,后在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做过短时间的教务提调(教务长),1905年42岁......
-
〓 我眼中的名人·谭孝曾:京剧擎灯者
谭孝曾 1949年出生,京剧谭派第六代传人,系京剧名家谭富英之孙、谭元寿之子,代表作有《定军山》《失空斩》《四郎探母》《群英会》《龙凤呈祥》《将相和》等。从事了50多年京剧艺术的京剧名家、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现在除了创作和演出,把更多时间都用在了给学生上课,给青年演员排戏以及普及推广京剧知识上。下个月他又要到天津参加......
-
〓 走近文艺家·许渊冲:转换不同语言之美的百岁翻译家
100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已经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00多部,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也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唯一的亚洲获得者。走进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的家,如同重回几十年前。屋内的简易书桌、老式沙发和挂着蚊帐的单人床,透着满屋旧时光......
-
〓 北塔:诗人合是拾遗未?
一拾遗是一种官职,始设于唐武则天统治时期,武皇执政后的第一年,即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对谏诤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加置左右补阙(秩从七品上)、左右拾遗(秩从八品上)各二员,从而增加了谏官的人数,其后武则天又大大增添补阙、拾遗的定员,以至当时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之讥。原先,谏官由门下省统辖,谏官本身如果没......
-
〓 几人不负父遗书——清代藏书家袁芳瑛藏书及其散佚
《甘吉藏书图》 齐白石画 资料图片湘潭袁氏沧州藏书古潭州袁卧雪庐收藏 袁芳瑛是清代一位大藏书家。如今他的名字不但普通人已不大熟悉,就是一些论述藏书的专著,也记载不多。究其缘由,大概是他身后藏书迅速散亡,不能如那些累世藏书之家,得享盛名。名之不传,恰如物之不遇。 袁芳瑛是湖南湘潭人,字漱六,道光乙巳年(184......
-
〓 消失的和永不消失的·傅璇琮:为学界办实事
2016年的中国学界,随着傅璇琮、杨绛、陆谷孙三位文化老人的相继离世,一时竟有山颓梁坏,风泣月悲之感,似乎这个冬天也因此显得格外寒冷。但是,这个冬天又并不寒冷,因为三位老人的著述和思想将与世长存,他们的情怀、风骨和品格也永远为世人追忆,他们的精神之火必将代代相传,予人以永恒的温暖。资料图片2016年1月23日,著名学者......
-
〓 亦师亦友五十年:邓嗣禹与费正清的学术因缘
1950年邓嗣禹在哈佛大学在北京四合院举行婚礼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影 作为与费正清合作时间最长、发表论文最多的留美中国学者,邓嗣禹与费正清保持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合作与友谊。如果说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考察了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
-
〓 “君子坦荡荡”:黄济先生的为人为学
《北师大的先生们》,顾明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第一版黄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我是先生1994届硕士生和1997届的博士生,毕业后接过先生手中的教鞭,在北师大从事教育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2015年1月8日,黄济先生因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