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文艺家·马萧林: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
他曾参与《国家宝藏》《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制作,开发“考古盲盒”。作为河南博物院院长,他对如何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有独到见解。他认为,群众对考古和文物始终保持“神秘仰望”的姿态肯定不行,必须让文物“下凡”,游走人间,让文物“说话”,多些人间烟火气。从《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的相继出圈,到博物馆文创产品“考古盲盒......
-
〓 王阳明的儒教风采
王阳明是中国第一个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家,他的独特教育思想基于鲜明的人文心学。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就把“心”界定为“身之灵明主宰之谓也”。心学中的“灵明”,实际是指“良知”,即人的道德理性,也就是说,救世的法宝不是物质,而是人的良知和理性,教育的根本在于转变人们的精神世界。至乐之境“至乐”即“孔颜之乐”,是王阳明一生追求的......
-
〓 横看秦始皇的正反两面
著名秦汉史学者、84岁的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黄中业先生曾先后出版《战国变法运动》《秦法之变》《战国盛世》《唐开元盛世》《秦始皇传》《汉高祖刘邦传》等多部代表作,其中部分作品被高校列为中国古代史战国秦汉时期的重点参考书目。其经典作品《秦始皇传》《秦法之变》在2021年由新星出版社重新出版。作者试图用理性与想象还原嬴政的一生......
-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劳模”樊希安
樊希安与我先为广义的同事,后是狭义的同僚。所谓广义的同事是指他曾经供职于三联书店,我则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两家单位同属一个出资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所谓狭义的同僚是说我俩先后奉调至集团,同在一个班子公干。但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我俩交集并不算多,先是各为其主,自己忙自己的;后来虽要共同参加不少的会,但由于各有自己分管......
-
〓 从淦女士到冯先生——作为教师的冯沅君
冯沅君是“五四”后涌现出的杰出女作家,以“淦女士”等笔名而广为人知。她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一辈子都在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作家和学者,她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成果,历来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人们对于作为教师的她,关注得不够,论述也较少。其实,教书育人是冯沅君一生的重心。她曾对学生说,“自从到大学教书后,就洗手不......
-
〓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摘自王东明著《王国维家事》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一次,母亲事情忙完了,或有什么事烦心,......
-
〓 杨树达,训诂学大师的“寂寞勤苦”
近年得以兴起的城市史研究,有学界先行者聚焦“长安”。《长安碎影》是著名学者王子今教授在“长安学”的学术旗帜下一份积极的参与,全书收录34篇文章,试图从几个以往人们关注不多的侧面描画咸阳,期望进一步有益于今人对秦汉历史文化打开总体认知,在其中“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导读”一章,阐明《汉代婚丧礼俗考》的许多论说,是以长安......
-
〓 苏北:舌尖上的汪曾祺
著名散文理论家、苏州大学教授范培松曾给我说过一个笑话,此笑话是作家陆文夫在世时说的。陆文夫多次说,“汪老头很抠”。陆文夫说,他们到北京开会,常要汪请客。汪总是说,没有买到活鱼,无法请。后来陆文夫他们摸准了汪曾祺的遁词,就说“不要活鱼”。可汪仍不肯请。看来汪老头不肯请,可能还“另有原因”。不过话说回来,还是俗语说......
-
〓 钱锺书为何不读研究生?
晚年钱锺书被学界誉为“文化昆仑”,但以他毕业清华、留学英法的学习经历,学历背景又为何止于“学士”呢?当然,不是所有学问大家都要“博士”头衔,很多人并不热乎于此,陈寅恪即为典型。只是观照民国浓厚的留学读洋博士风气,钱锺书从清华到牛津也一直有机会取得更高的学位,但他为什么选择放弃呢?为何不读清华研究生? 19......
-
〓 顾颉刚如是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
1 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陈源的表述是“窃贼”、“抄袭”、“整大本的摽窃”,胡适的表述是“万分冤枉”、“洗刷明白”,顾颉刚的表述是“蓝本”、“剿袭”。 蓝本事件是一个老话题,几乎与《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同步出现,1924、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和厦大国学院风潮都有体现,1936年在鲁迅逝......
-
〓 一种挑战时间的力量——安特生对中国文明的认识
一百年前的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1874-1960)在河南省三门峡地区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这一发现成为了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点。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持续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
-
〓 “古人”王泗原
语文是王泗原的终身职业——他大学考取的是国文系,当教员教的是国文,做编辑编的是语文教材和期刊,写的也是语文论著,一辈子干的都是文字的活。古语文特别是楚辞研究,是王泗原主要的学术方向,也始终是他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他一生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仅三部——《离骚语文疏解》《古语文例释》《楚辞校释》,都与语文、楚辞有关,且皆为......
-
〓 大家·王水照:鸠杖先生愈少年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已经习惯了黄州贬谪生活的苏轼得到一个好消息,被他牵连的好友王巩离开贬谪之地北归了。他喜不自禁,写了一首七律《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颔联有句“鸠杖先生愈少年”。据汉唐礼制,八十岁以上才赐鸠杖,而这一年王巩其实还不到四十岁。若如此算来,王巩自然称不上“鸠杖先生”,苏轼这句诗似另有所指,送给王......
-
〓 山东单美华家庭:为农村孩子创建书院
单美华和丈夫李济远都是山东省高密市的普通乡村中学教师,生活在农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们在家,课余时间无人看护也无处可去,经常在街头追逐打闹,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发生过溺水悲剧。李济远决定开办一间小图书室,让孩子们放学后来看书,既能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一举两得。李济远的想法得到了妻子单美华......
-
〓 师友梁启超迎新世运开新潮流
梁启超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是倒袁运动和护法战争的积极参与者。虽然生前身后一直争议不断,仍然不妨碍人们从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去怀念他。因为他用他的赤诚和灵动酿成了一种潮流,推动了大局,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在发生。像春风在......
-
〓 翘楚·姚建萍的人生“针”法
2012年,姚建萍(左前)领衔带领团队创作苏绣巨作《春早江南》,作品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厅门口。“姑苏台榭倚苍霭,太湖山水含清光。”白居易笔下的太湖静谧而深远。太湖之滨,时近春分,料峭微寒。苏州镇湖的新盛茶园,一位柔弱的江南女子,一袭朴素的蓝绒长衣,伫立于茶山山腰的石径之上,远远眺望那“三万六千顷”的浩渺......
-
〓 沉痛悼念著名古文学大家陶敏先生逝世!
2013年元月17号上午七点五十五分,著名学者陶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5岁。陶敏先生1938年12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1955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58年3月被划为右派分子,安排到学校修膳组劳动。1959年9月毕业,分配到东北劳动。1978年9月从四平收割机厂调到湘潭师专外文科,任外国......
-
〓 法国“汉学三杰”之戴密微——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法国陷入二战前后的泥淖之中,汉学研究全面停滞和倒退。首先是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社会学家葛兰言因法西斯德国入侵,贝当政府卖国忧愤而死;历史学家马伯乐死于纳粹集中营;文献学家伯希和则在看到胜利曙光1945年去世。他们的辞世给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战使中西沟通和人员往来......
-
〓 2021永远的怀念(三)
程镕时(1927-2021) 2021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本科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