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帘凉月夜横琴——斫琴师丁志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多自爱,今人多不弹。1000多年前,唐人刘长卿即在诗作《弹琴》中道明:盛唐时琴乐就已为“古调”而“多不弹”,面临曲高和寡的落寞与悲凉。千载以后,因为重拾传统回溯根源,古琴文化开始复苏,但一时难改其“小众”文化的属性。弹琴者,固然知音寥落;斫琴者,则更极为罕见。在我市,却有一位痴于斫琴者丁志标......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
〓 出版家金灿然的教材人生
金灿然是一位对教材建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出版家。他先后在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等单位参加文科教材的编写与审读工作。他积极倡导教材租型制度,主抓教学地图出版工作,推动创办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并亲自授课,参加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座谈会,在新中国教材建设史上留下......
-
〓 为传统民艺奔走——杨先让的寻艺之旅
【艺海撷英】 “民间的艺术很重要,一想到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我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守护好它们。” 提及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研究与传承,杨先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名字。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培养的第一批美术家,他参与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让民间艺术登堂入室;他率领考察队历尽曲折,出入黄......
-
〓 2021永远的怀念(三)
程镕时(1927-2021) 2021年2月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1927年10月1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49年本科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52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1952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物理化学研......
-
〓 一代才豪袁枚
袁枚撰随园三十六种三十五卷袁枚作行书四言联袁枚作花卉 著名的清诗研究专家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中提出“袁枚现象”一词,认为袁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诗人,在整个清代所有大家、名家诗人中找不出第二个。袁枚为什么会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回答这一问题,我们不得不从袁枚本人的个性特征出发来加以解析。关于袁枚的个性,严迪昌先生......
-
〓 学术巨匠,出版大家——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题记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建国前后为断,两者相较,相差何止道里计,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传世学术经典大多出自前一阶段名家,他们无不会通中西、嘎然独造,而后一阶段有硕学名望者,大多也是在前一阶段接受教育的人。但在新时期接受教育并成长于复杂环境下,足以与上半世纪大家相媲美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人则寥寥无几,有之......
-
〓 走近文艺家·王扶林:一部剧为什么能够重播1500多次
90岁的他,曾执导拍摄87版《红楼梦》和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这两部作品后来成为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至今仍发挥着“科普”文学名著的作用。他把拍摄经典电视剧比喻成从零开始的创业,认为“如果创作者急功近利,仅把影视剧当成一门生意,拍出的作品必然没有生命力”。他建议年轻的影视剧工作者多读一点古典名著,充分吸收前人......
-
〓 布衣词人姜夔和他的《续书谱》
宋代文坛群星璀璨。前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司马光、曾巩,后有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杨万里、范成大。和诸多同时代巨星相比,姜夔(号白石道人)并不出众。然而,他以自身的才、学、识,开创宋词“清空”一派,影响文坛数百年;且其才艺跨文学、音乐、书法三界,并均有所建树,实属难得。成就背后是艰辛。姜夔从布衣词......
-
〓 罗久芳:先父罗家伦的藏书
先父罗家伦的藏书数量共约一万四千册。这批累积了九十多年的藏书,曾长期滞留欧、亚、澳、美四洲,搬运经过地中海、印度洋、长江、台湾海峡和太平洋,却都平安无损,没有遭遇天灾人祸。 中国的私家藏书有很悠久的历史,对文化的传承作出过极大的贡献。历代的京都和江南的富庶地带,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藏书世家和他们的藏书楼。可......
-
〓 大家·同心同行·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我的祖父马叙伦
学人小传马叙伦(1885-1970),浙江杭州人。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45年年底组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民进中央主席等职。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老子校诂》《......
-
〓 十指绕春风——浅谈南通刺绣及女红技艺传习
【学人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锦绣”一词寓意美好,更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织物的温暖连接着十指的灵巧,绣纳出章服、衣被、荷包、鞋帽等。一缕丝线,贯穿古今,十指绕春风,也温柔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锦绣”二字中的“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绣”则表示用彩色的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像或文字。《考工记》中......
-
〓 如果重新选择,我仍首选编辑
——访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7月29日,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会在京举行。团结出版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社长梁光玉荣获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新闻出版领域的这一最高奖项,梁光玉觉得是给自己颁发了一张编辑“合格证”,是对自己近四十年编辑工作的认可和勉励。仅此而已。实际上,远非“仅此而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
-
〓 大家·唐弢:站在历史当口,探索中国学术道路
学术史上最令人心动的时刻,莫过于一位有积累的学者遇上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唐弢转向现代文学研究,恰值这样一个历史当口。从郑振铎的遗愿谈起唐弢赴京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故事,大概要从郑振铎先生的遗愿讲起。1958年10月1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在出访途中......
-
〓 走近文艺家·张殿英:民乐就是要留住民族的群体记忆
81岁的他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引导者,创作了民族交响诗《岳飞》、二胡协奏曲《母亲》、琵琶协奏曲《民族》等脍炙人口的民族音乐佳作,并为《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新貌》《坦赞铁路》等多部影视作品配乐。受疫情影响,我采访张殿英的时间一改再改。后来,我提议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可张殿英却建议采用微信:......
-
〓 善于独立思考的日本汉学家中岛敏夫——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九
中岛敏夫(1931—)日本二战以后汉学家,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岛敏夫在战争中渡过青少年时代,战争晚期的原子弹爆炸,在他身上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冲击伤痕。上一世纪的50年代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曾师从著名的日本学者仓石武四郎、长泽规矩也、加藤常贤、藤堂明保、赤冢忠、前野直彬等。后为爱知大学教授,在相当一段时间......
-
〓 令人怀念的德炎先生
以“怀念我们的老朋友杨德炎先生”为逝世十周年追思会的主题,真亲切,也真能反映德炎先生的为人!何况,他的朋友真是“遍天下”,相信德炎先生在天之灵,也会喜欢。亲切和蔼、以诚待人,是他一生的为人之道。因为疫情,无法应商务印书馆之邀,赴京参加追思会,实在遗憾,也实在内疚。谨能撰文,以寄托对德炎先生的怀念。一我视德炎先生为大哥,......
-
〓 钟芳蓉:选择考古专业的高分女孩
8月2日,因为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而备受关注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在同时寄来的信件中,樊锦诗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今年82岁的樊锦诗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
-
〓 叶嘉莹与南开大学结缘的一段过往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士人的崇高追求,叶嘉莹先生当是值得这样评价的。叶嘉莹先生著作等身、荣誉无数、桃李芬芳,是当代真正的“穿裙子的士”,先生之学术影响、人格魅力和荣誉嘉奖无需在此赘言。2005年,我在南开求学时,对先生只是有所耳闻,然而当我离开南开园后,才深深地感受到了叶先生的独特光芒,当初错失了许多向先生请......
-
〓 陈漱渝:我所了解的台静农
台静农是谁?他本姓“澹台”,是个复姓,有数方印章即刻“澹台静农”;原名“传严”,二十年代初改名“静农”。 台湾人一般都知道这是一位大教授。他是1946年10月15日抵达台北的,受聘于台湾大学国文系,直到1973年退休。当时文学院长叫钱歌川,中文系主任叫魏建功,学生还一个都没有。1947年开始招生,后来台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