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老师张世英
先生走了,走得有些突然,那天是教师节,清晨一大早,我就给先生发了一个教师节的微信祝福。不久,众位师兄弟也陆续上线发去了节日的问候。而后,像往常一样,我们静静地等待着先生的客气的回复,不料10点多,噩耗传来,先生刚刚走了。不知道在弥留之际,学生们的那些祝福的话语,先生是否感应到了。这些年,送走了不少亲人和前辈,每次告别,......
-
〓 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孙中山为何盛赞陆皓东
陆皓东(1868—1895),广东香山人。1895年与孙中山策划广州起义,被捕遇难,被称为“为共和牺牲之第一人”。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英勇捐躯的烈士数不胜数,而在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历史上,在残暴的清廷酷吏屠刀下慷慨就义的“第一人”,则是孙中山早期革命同志和忠实助手的陆皓东。孙中山就曾称其为“吾党健将”,并高度评价......
-
〓 古老的气韵格调 年轻的数字画笔——让国画动起来的年轻人
艺术史终将记录下这样一个事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人头攒动的场馆里,多媒体技术让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活了起来”:驼队刚刚出城,舟船缓缓驶入汴河,数百个行人商贩都动了起来。这次展览堪称中国传统绘画创意式传播的鼻祖,就连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也感慨,现代的电脑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动画手段,......
-
〓 文艺人物志·常秋月:博采众长,让更多好戏复现舞台
“先问渴不渴,再问饿不饿。”2月11日,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厅里,常秋月正在进行次日即将上演的剧目——《勘玉钏》的响排。尽管这出戏她已在舞台上演出过多次,排练时,大到舞台调动,小到台词顺序,她也没有丝毫马虎。 《勘玉钏》这出戏要求演员前以青衣应工,后以花旦应工。常秋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非常适合这出戏前后切换......
-
〓 朱载堉:爱科技的明朝王子
八十一档的特大算盘 在我所知的历代天潢贵胄中,有那么几位不务正业的“奇葩”:两位诗书奇才,三国时期的曹植、南唐后主李煜;还有一位科学达人:明朝王子朱载堉。 王子载堉的科学和艺术成就鲜为人知。他发明的十二等律,被后人称作“比得上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留声机”。 朱载堉出生在明嘉靖年间,祖籍怀庆(今河南沁阳......
-
〓 世间曾有胡先骕
胡先骕(1894-1968)作为中国植物学的奠基人,是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但他同时还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古体诗人、大学校长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纯粹的人。胡先骕学贯中西、敢说擅写,一生留下大量文字。但因为时代的激荡,也因为他文理跨界,当代年轻人对他知之不多。2023年5月24日是胡先骕130岁......
-
〓 “南图扫地僧”沈燮元去世:享年99岁,一生献给古籍修复
扬子晚报网讯 (记者 张楠 孙庆云)3月29日上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从版本目录学专家沈燮元好友丁鸣江处获悉,沈老于今晨8点20分,在南京去世。沈燮元,1924年7月出生,版本目录学家,江苏南京图书馆研究馆员。毕业后进入上海合众图书馆工作,从此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沈燮元来到南京图书馆,在此工作直至退休......
-
〓 “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
许渊冲近照。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柏林当地时间8月2日下午,在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每三年评选一次的国际奖项,曾颁发给英国人、美国人、挪威人、拉美人、澳大利亚人,现在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
-
〓 追思·张腾霄:百年风雨一书生
惊蛰已过,风却依然凛冽。在这样的光景,追思逝者,不由得平添一份哀伤。一个月前,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张腾霄去世了,却留下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张腾霄1915年7月出生于河南洛阳,2017年2月7日在北京去世。从1938年进入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后,他的命运和中国人民大学连在了一起,始终没有......
-
〓 鲁迅的题诗签赠本
直接将自作诗题写在著作扉页上赠人的情况,在鲁迅的文墨交往中比较罕见,据笔者所知,仅有三例。 1933年3月2日,“山县氏索小说并题诗”,鲁迅“于夜写二册赠之”。 这是在书籍上题诗,而不是另纸所书。 题于《呐喊》扉页上者:“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款署“自题十年前旧作,以请山县先生教正......
-
〓 他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
——追记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福家 【追思】 “毫无迟疑的信念和绝无虚妄的豪情”,一个卓越的科学家结束了他对微观世界的探索。 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因病于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全世界对他的怀念络绎不绝。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
-
〓 苏学士与王安石
人们总是希望天才能和天才相遇,并想象着他们相遇的情景。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记载了苏轼(1037-1101)和王安石(1021-1086)之间的三个故事。一为苏轼擅改菊花诗。苏轼拜访王安石未果,见到文几上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认为菊花并不落瓣,于是信手依韵续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
-
〓 齐浣心:杜国庠和他的三位挚友
杜国庠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他还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1958年2月,他参加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大会并作为专家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对小组拟定的《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古籍人才培养工作等发表了建议和意见。杜国庠学识渊博,学术研究涵盖哲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等方面......
-
〓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
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1946年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订购的虎门号轮船。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17艘船舶驶回大陆。卢作孚先生遗墨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
-
〓 大抵心安即是家——祝贺顾彬教授七十华诞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书影顾彬与本文作者的合影顾彬 2011年2月,顾彬(WolfgangKubin)教授从波恩大学汉学系荣休,离开他担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教授位子,同年9月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与北外签了5年的协议。王维(699或701—761)在《酬张少府》诗中写道:“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劳顿的诗......
-
〓 以智启智,以爱唤爱——郭锡良先生指导我写博士论文
学人小传郭锡良(1930—2022),湖南衡山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他治学主张以中国语言学优良传统为根,取世界语言学精华而加以融通,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语言学自主创新之路。其研究领域包括汉语语音史、语法史、词汇史、文学语言史、古音学、文字学、训诂学、词典学、方言学以及汉藏诸语言的比较研究等。先后参与或主持编......
-
〓 “做出更好的学问,无愧于这个时代”——专访哥伦比亚大学商伟教授
商伟 与那些饱经沧桑、历尽劫难的老一辈学者相比,已届知天命之年的商伟教授,其人生道路和学术轨迹都十分清晰:1962年出生于福州,1978年,通过高考进入北大中文系读书,4年后跟随袁行霈教授攻读古典诗歌的研究生,接着是留校任教,并担任林庚教授的助手。从1978年入校到1988年离开,他把最灿烂的青春时代留在了美丽的......
-
〓 顾颉刚如是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
1 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陈源的表述是“窃贼”、“抄袭”、“整大本的摽窃”,胡适的表述是“万分冤枉”、“洗刷明白”,顾颉刚的表述是“蓝本”、“剿袭”。 蓝本事件是一个老话题,几乎与《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同步出现,1924、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和厦大国学院风潮都有体现,1936年在鲁迅逝......
-
〓 翘楚·何水法:抱华追梦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祖籍绍兴,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 非凡之学 平凡之人——我记忆中的季羡林先生
历经“文革”后的季羡林先生。(摄于1978年)近日出版的张曼菱新书《为季羡林辩——几多风光几多愁》,为读者展示了个并未远去的季羡林,一位博学、仁厚,有风骨,有担当,耸起铁肩、张开双臂呵护学子的师长形象跃然纸上。曼菱是季老的忘年“小友”。从风雪严寒中侥幸存活下来的先生,更懂得为年轻学子遮风挡雨。一1962年,我在河北一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