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近守护农业文化遗产的青年人
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就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术的基因库。它是古人生存哲学的集中体现,承载乡愁、传承智慧,凝聚农业文明的精华。 如今,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任,落在了80后、90后的肩上。 202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提出20周年,三处中国遗产地——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福建安溪铁......
-
〓 王宁:魏建功先生与20世纪上半叶的汉字研究
魏建功先生一生对中国的语文现代化作出的贡献十分辉煌,最值得称道的两件事:第一是1945年担任当时的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主任,带领一批由大陆过去的语言学家同心同德,艰苦奋战,把日本人殖民统治50年强制推行的日文日语的影响从台湾语言中从弱化到铲除,实现了中华民族国语的规范;第二是1950-1953年,牵头组建新华辞书社,主......
-
〓 真实的慈禧太后:贡献、幸运与悲凉
在近代中国,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归罪于皇太后,将其描写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倡导排满革命,也将慈禧太后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论证“半殖民半封建”的政......
-
〓 祖丁远:邵燕祥印象
【人物链接】邵燕祥,诗人,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肄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
-
〓 大家·张舜徽:敷文华以纬国典
学人小传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1942年至1949年先后在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兰州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华中师范学院(后改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1979年至1989年担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1981年,被评为全国首位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张舜徽论著遍及四部,字......
-
〓 毕宝魁:哀悼傅璇琮先生
下午四时许,惊闻傅璇琮先生逝世,酸楚悲哀之余,先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拜识先生及受先生恩顾的往事历历在目。1986年夏,我到洛阳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三届年会。当时研究生尚未毕业,列席旁听,苦无机缘与先生交谈。1988年,第四届年会在太原召开,由山西大学主办,主事者是王维研究时彦傅如一先生。我提交的论文涉及王维生年问题,......
-
〓 郭沫若的虎符
1942年至1943年间,郭沫若在重庆一连写出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多部历史剧。其中《虎符》一剧,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成功地塑造了主持公道,维护正义的反侵略志士——信陵君的形象,用赵魏联合抗击强秦的历史,来讽喻现实,号召人们共同对敌的用心极为显明。 该剧中有一件重要道具—......
-
〓 李辰冬与《诗经》研究
有论者认为,在红学几乎成为索隐派和考据派一统天下的时候,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完成了一件“破天荒的创举”。《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时红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出版一年之内六次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据阿城交代,李辰冬经过多......
-
〓 哲学门里的“中国哲学”景象
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北京大学哲学门,创造的景象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其中“中国哲学”的景象也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审视它需要古今贯通的眼光。这里说的“中国哲学”有两个所指:一是指过去发生在中国的经历了诞生、突破和不断演变的源远流长的历时中的一种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等),它也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一是指以主题化(如......
-
〓 摹制:让壁画复活
摹制法复制的北京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及细部 李韵摄/光明图片“用当时的材料,通过防湿、防腐、防潮、防水的处理,而且基本上百分之百再现这张壁画的原貌,这真是在壁画发展史上立了一大功。”站在采用“摹制法”复制的壁画前,作为中国新壁画运动开拓者之一,86岁高龄的侯一民难掩激动。在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丹青遗韵妙手生花......
-
〓 学人追思·童庆炳:永在攀登的文艺理论家
童庆炳生前最后一张照片。资料图片 2015年6月14日下午,童庆炳先生虽已年届80,仍以多病之身奋力攀上了金山岭长城。这位一生热爱爬山、走路连年轻人也比不过的文艺理论家,身着白色短袖衬衣、灰色长裤,头戴灰色沿帽,斜背着小包,半立半倚在长城上,右手抬起直指远方,身后是翠绿的青山,头顶是明净如洗的蓝天,手指上方恰好飘......
-
〓 陈寅恪与弟子程曦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的网站上,将历年在该所工作过的职员的名录都予以登录,哪怕只是在所中工作过很短时间的人也不曾遗漏。翻阅自1928年以来的人员名单,我发现了不少熟悉的名字,顾颉刚、徐中舒、周一良、向达、胡厚宣……陈寅恪曾经的助手程曦也在其中。...
-
〓 历史钩沉: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杨之光、欧洋:《激扬文字》(国画·1973年) 图片选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读书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他常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又说,“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毛泽东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偏好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养成,也正是在那个时期,他与图书馆建立起密切的关系。“孩儿立志......
-
〓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摘自王东明著《王国维家事》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一次,母亲事情忙完了,或有什么事烦心,......
-
〓 人物·翘楚·赵振川:泡在生活中
赵振川,1944年生于西安,祖籍河北省束鹿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入选第四、七、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陕西省第四届文联副主席,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政协委员。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国务院授予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
-
〓 2014全国教育楷模·潘懋元:高教泰斗 学人典范
潘懋元在学术沙龙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供图 名片朴素干净,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 人亦如此。一袭经典的白衬衫、灰西裤,未到采访时间,94岁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早早等在房间里。见到记者前来,坚持站起身和每个人握手,双手递送名片。 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自1935年初登讲台的那一刻算起,整整7......
-
〓 学术巨匠,出版大家——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题记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建国前后为断,两者相较,相差何止道里计,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传世学术经典大多出自前一阶段名家,他们无不会通中西、嘎然独造,而后一阶段有硕学名望者,大多也是在前一阶段接受教育的人。但在新时期接受教育并成长于复杂环境下,足以与上半世纪大家相媲美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人则寥寥无几,有之......
-
〓 朱家溍先生的气度
朱家溍先生于2003年逝世,所留下的文字、音像等作品整理出版却依然很频繁,还举行过数十次大小专题缅怀。看到与怹的合影时,会觉得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听闻怹的音像作品更似身临其境。人们大多关注朱家的那几次将文物捐献给国家,却只剩下“凡物有聚有散,有散有聚,聚是一乐,散而能得其所,也是一乐”这由衷的话语。适逢北京出版社编选朱家......
-
〓 男儿称意得如此 骏马长鸣北风起——岑参的诗与人生
不同于南朝宫体诗歌的靡靡之音,唐诗从诞生的那一刻便充满了雄浑的阳刚之气,这在唐代大量涌现的边塞诗中体现尤甚。从军边塞,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是很多唐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写下“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的岑参,便是其中的一位,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边塞诗的绝唱,也为大唐盛世留下珍贵的速写......
-
〓 曹雪芹的胖瘦问题:红学微读系列(其二)
【接前】裕瑞的道听途说和敦诚的抒情达意必须注意到的是:裕瑞的是散体笔记,而敦诚的则是韵语诗句。两个人,两种文体,我们该相信谁的记载?这是一个大问题。整体来看,裕瑞的记载不八卦,不胡扯——但绝对是“道听途说”的。这一点裕瑞毫不避讳,是听别人说的,就是听别人说的。《枣窗闲笔》整部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诸多有关曹雪芹和《红楼......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