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三岔口》剧照。CFP
11月1日至12月25日,来京参加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的全球45台精品戏剧,次第亮相,异彩纷呈。
担纲开幕大戏的,是国家大剧院出品的新编历史京剧《天下归心》。简约空灵的舞台上,“一桌二椅”渐渐隐于幕后,观众的雷鸣般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这出戏取材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描述春秋时期郑庄公摒弃前嫌、与母亲重归于好的故事,展示中国古人“血浓于水”的孝道亲情和非凡的智慧,具有浓厚的观照现实、致敬传统的意义。
“一桌二椅”恢复百年老戏风格
《天下归心》首轮演出始于去年9月底。在排演的8个月内,开了上百次创意会,在四五百套舞美道具设计图中,定下了近来少见的“一桌二椅”舞台方案,恢复了百年传统老戏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把空间留给演员,令人耳目一新。
总导演张艺谋说:“京剧非常纯粹,它的美存在于象征和写意中,我希望用传统的‘一桌二椅’舞台概念,创造简约和象征的表演空间,传递一种形式的美感。这种简约,突出了演员,避免了奢华,强调了现代,符合今天的节奏。”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话竟和我60多年前在天津采访梅兰芳,亲耳聆听大师所说的话如出一辙。他认为,京剧作为古典艺术,应该保留它的传统魅力。如果进行改革,也要保存它固有的规范和程式,不能冒失地大动手术。他说:“我以为京剧艺术的思想改革和技术改革最好不要混为一谈,后者在原则上应该让它保留下来,而前者也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再行修改,才不会发生错误。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它有上百年的传统,因此,我们修改起来也就更得慎重,改要改得天衣无缝,让大家看不出一点儿痕迹来,不然的话,就一定会生硬、勉强,这样,它所达到的效果也就变小了。”他特别强调:“俗话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
现代的人们也许不知道,60多年前梅大师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京剧改革“移步而不换形”的主张,当时并未被人们认知,反而一直被认为是与京剧改革格格不入的“毒草”。“文革”中,又被诬为“大毒草”。
看了《天下归心》的演出,我为梅大师扬眉吐气。这是一出回归传统的大戏,一出践行“移步而不换形”的大戏。
提“移步而不换形” 梅兰芳“捅了娄子”
1949年10月底,梅大师在参加了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在返沪途中,应邀到天津市作短暂演出。他在津受到热烈欢迎自不待言。11月2日下午,年方22岁刚刚进入天津《进步日报》做记者的我,有幸在海河之滨一所公寓里,访问了梅大师。
他身着深灰色西装,虽在旅途,却毫无倦容。那年他56岁,但看上去很年轻。“多少年没在天津登台了?”我问他。“有十四五年了吧!”他感慨地说。
我们谈的热门话题是,新中国成立后戏剧改革问题。交谈不久,他的秘书许姬传也参加进来。对京剧如何改革以适应新社会的需要,梅兰芳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移步而不换形”。当晚,我写出《“移步而不换形”——梅兰芳谈旧剧改革》访问记,刊于11月3日《进步日报》。
大约过了五六天,天津市文化局长阿英(钱杏邨)、副局长孟波把我叫到局里,告诉我这篇访问记发表后,一些名家认为这是在宣扬改良主义观点,与京剧革命精神不相容,他们已写出批评文章,要见诸报端。后来,据说是周总理(一说陆定一)考虑到梅是戏剧界一面旗帜,出面予以阻止,建议由天津市妥善处理。梅大师因为“捅了娄子”,暂时不能离津。
面临如此变故,最于心不安的是我。过了两天,我怀着歉疚和不安的心情,再次登门看望梅大师。我看他容貌有些憔悴。他焦急并带有埋怨地说:“那天我只不过随便和你说说,没想到那么快发表,又那么快惹来许多麻烦……”
我歉意地说:“这事应由我承担责任。您可以写个声明,说那个观点本出于张某人,是记者强加给您的,与您无关。然后,我写个检讨,承担责任。”许姬传沉吟半晌说:“不好,那样反而愈描愈黑,让人感到梅先生胆小怕事,推脱责任,不虚心认错。”他接着说,“不如由我出面写篇东西,讲明那天记者来访,梅先生有事,只说了几句就走了,对于‘移步’的观点,本是许某人所说,应由我负责。”梅大师和我都觉得这样处理也不妥帖。三人琢磨半天,终无良策。大师这次计划在津只演7场,原定11月10日返沪,现在被此事缠身,一留就是半月。
座谈会解梅兰芳燃眉之急
又过了几天,阿英局长电话告诉我:“梅先生的问题好解决了。”他让我一同去梅大师寓所。阿英对梅大师说,为解决这个问题,准备由天津市剧协出面,召开一个旧剧改革座谈会,请天津市知名人士参加,也请梅、许二位先生参加,大家可以就梅先生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梅先生也可重新修正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将座谈记录在《进步日报》全文刊登,由《天津日报》转载,这事便可告一段落。梅大师闻讯,顿时有如释重负之感。这个办法不仅解了梅大师的燃眉之急,也使我这个缺少经验的记者得以解脱。
1949年11月27日下午,座谈会召开。在市剧协主席何迟致辞后,第二位就是梅大师发言。他站起来说:“我很高兴在南下前夕还有这样一次集会。我也很感谢大家在这回演出中给我以很多帮助。”在涉及发言主题时,他说:“关于剧本的内容与形式问题,我来天津之初,曾发表过‘移步而不换形’的意见……我现在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内容决定形式,‘移步必然换形’……”今天看来,大师的检查只是表了个态而已。他发言后,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华粹深、作家方纪等人相继讲话,对梅作了与人为善、和风细雨式的批评,会场气氛相当温和。最后,梅大师站起身来,频频点头向大家致谢。
次日(11月28日)晚8时多,我到车站送梅大师、许姬传和梅的弟子言慧珠登上了去沪的火车。3天后,即11月30日,座谈会记录全文发表在《进步日报》第一版和《天津日报》第四版上。
1961年夏,梅兰芳因心脏病住院,周恩来总理特地从北戴河赶回北京探视。1961年8月8日,梅兰芳不幸在阜外医院逝世。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8月11日隆重举行追悼大会。作为一位艺人,梅兰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
京剧固有的“形”不能换
《天下归心》的广告上,非常醒目地用红色标示“一桌二椅”图案,可谓画龙点睛,道出了“移步而不换形”的精髓。
在传统京剧宽阔的舞台上,只摆上“一桌二椅”就可以开锣唱戏了。一桌二椅,可以是客厅陈设,也可以是床铺罗帐,还可以是亭台楼阁,又可以是高山峻岭。剧情发展需要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里有充分的写意空间。不仅“一桌二椅”代表许多实物、实景,四至八个龙套能代表千军万马,走一个圆场便是经过了万水千山。因此,京剧的“形”是不必“换”的。
声、光、电等新兴科技手段加入舞台布景,这可以显示出京剧与时俱进的“移步”,但它只能大略对剧情加以烘托和渲染,不能把它们变为实体。如果真让一匹马走上舞台,将成何体统?《三岔口》的武打是在灯火通明的舞台上进行的,给人的印象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如果把舞台灯光熄灭,观众又如何看戏?这些都是不能更改的。也就是说,京剧固有的“形”不能“换”。
京剧舞台上表现的唱、念、做、打、舞蹈、谐谑等,都来源于生活,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各色表演艺术程式。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形式需要不断充实、提高,表现手段可以适当地夸张、扩大,但不允许失真。如果不按照京剧的特色和发展规律,硬要用“换形”的人为手段以求“移步”,例如把京剧改为“话剧加唱”,那么,“形”愈“换”,距离正确发展的艺术道路愈远。
今天,《天下归心》秉承“移步而不换形”的理念,突出“一桌二椅”,演出得到广泛的好评,又一次证明了梅大师呕心沥血提出的“移步而不换形”理论。以它为指针,大胆又谨慎地进行京剧改革的探索,让京剧既“移步”,又不“换形”,将使人们喜闻乐见的京剧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天下归心》已经做了示范,我们期望有更好更多的体现“移步而不换形”的京剧奉献于广大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