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顾颉刚如是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
1 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陈源的表述是“窃贼”、“抄袭”、“整大本的摽窃”,胡适的表述是“万分冤枉”、“洗刷明白”,顾颉刚的表述是“蓝本”、“剿袭”。 蓝本事件是一个老话题,几乎与《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同步出现,1924、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和厦大国学院风潮都有体现,1936年在鲁迅逝......
-
〓 双书辉映中的乐黛云、九十华诞,和她的学术人生路
编者按:2021年,是乐黛云先生的九十华诞之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乐黛云学术叙录》与《乐以成之——乐黛云先生九十华诞贺寿文集》,两地同心,颉之颃之,遥相应和,不啻为一段出版佳话。双书辉映中,本报特刊乐黛云先生弟子、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文章,回顾先生的学术人生之路。乐先生的比......
-
〓 读史札记:“我的朋友胡适之”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胡适无疑是一位登高一呼、应者云从的风云人物。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曾经是许多人的口头禅,无论相识与否,文人雅士、社会贤达多引以为荣。他的名望之高、人缘之好、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据说,珍珠港事变前,芝加哥大学教授史密斯当选众议员。时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得知其当选,乃请他......
-
〓 人物·追忆·一封许久的信
孙楷第 资料图片 前一阵,我把父亲冯至资料里见到的一封七十多年前孙楷第伯伯写给父亲的信,通过电邮发给了孙楷第的儿子和儿媳孙泰来、陈莹,由此谈起老一辈是怎么做学问的。他们赠我一份2012年6月29日的《中国文化报》,第七版是“中国记忆·积善堂手卷捐赠专题”。 里面有两篇文章,孙泰来的《明渤海积善堂手卷捐赠始末......
-
〓 追忆·徐复:学林巨匠 教苑楷模
“徐复先生是章太炎先生与黄侃(季刚)先生的嫡传弟子,是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代宗师,他生前为继承章黄之学作出了重大的、创造性的贡献,他是我们从事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教学和研究的精神支柱。”——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5年4月,徐复先生(中)与出席全国首次纪念许慎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合影。本文作者王华宝与徐复先......
-
〓 为俞平伯平反的前前后后
1954年的评红批俞运动,是当代中国史上的大事。与之相对应,1986年1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庆贺俞平伯从事学术活动65周年大会”,也受到很大关注。龚育之、戴知贤等知名学者,都认为这是一次为俞平伯平反的大会,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在会议上的简短讲话,事实上为俞平伯公开平反。不过,俞平伯的一些学生、亲属,对......
-
〓 学人小传:苏秉琦
苏秉琦(1909—1997),河北省高阳县人。考古学家。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1982年兼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要著作有《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等......
-
〓 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承天皇太后
内容提要:据地方志专家杨中华研究考证,辽代杰出的女政治家萧太后,系大庆市肇源县人,堪称肇源乃至大庆历史第一名人。了解萧太后的治国之道、文治武功,对于从更广远的视角认识大庆历史不无裨益。关键词:辽代;政治家;承天皇太后作者简介:肖铜,男,齐齐哈尔市泰来县人,1971年10月出生,1995年7月到大庆市人民医院从事宣传工作......
-
〓 张桂梅:有一颗教育者的初心在跳动
今年2月和6月,云南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七一勋章”,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为她颁奖。面对一项项崇高的荣誉,面对无数的鲜花和镜头,张桂梅总是淡淡地微笑着,依然是胸前戴着党徽的一身素装,依然每天扶着栏杆查看校园每一个角落,依然举着小喇叭为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加油助威,依然睡在学生......
-
〓 肄业生成北大讲师——张申府与北京大学
张申府(崧年)(1893—1986)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公众人物、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他于1913年9月—1920年11月,在北京大学读书与教书,共8年多,是他近一个世纪风雨人生的重要起点,深深地影响了他一辈子的发展轨迹。所以,他晚年回忆起来,感念不忘地说:“想起北大当年,使我兴奋,令人回味。”(《张申......
-
〓 “留下来打扫战场”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告别人世,“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当然可以读读相关传记。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世。我写作《杨绛传》,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点。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与历......
-
〓 探寻东西文化共性
1610年5月11日,积劳成疾的利玛窦在北京溘然而逝,终年58岁。一年后他被葬在北京,成为明朝皇帝允许入土中国的第一个外国人,这在当时是无上的恩典。400年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利玛窦的名字,他作为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独特人物,与众多帝王、名士和新中国英雄人物在一起。我们的生活也多受惠于他——他被奉为中......
-
〓 钱理群:“三宽之人”谢冕
谢冕先生在学术、教育领域的成就、贡献与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就不再多说。我要说的是“谢冕兄”这个“人”,而且要借用“贵州老乡”朱厚泽的“三宽”说,来描述、概括他。于是就有了“‘三宽之人’谢冕”这个话题。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朱厚泽的“三宽”说,注意到他在1980年代倡导“宽松,宽容,宽厚”时,就已经说明,“三宽”不仅是“治......
-
〓 温不增华 寒不改叶——忆季羡林先生过“米寿”
图为本文作者的父亲在1999年为季羡林“米寿”题写的贺帖。 图为本文作者的父亲过世后季羡林为其写下的字幅。 季羡林与学生们 北大图书馆提供资料图片 1993年本文作者探望季羡林,在季老书房获赠其书《留德十年》。“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这是诸葛亮在《论交》里的名句,为我父亲所钟爱,一直书写不怠。1999年秋天,在我赴京......
-
〓 让更多人感知彩词之“彩”——非遗传承人明德运47年搜集整理民间彩词
“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彩莲划到了半山腰……”年近六旬的武汉作家明德运,谈起彩词来格外起劲,兴起之时还哼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彩歌。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形式,彩词伴随着龙灯、狮子灯、采莲船等传统民俗表演项目一起出现,流行于各种节日文娱和庆典活动中。明德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西部的黄孝河边,这是......
-
〓 走近文艺家·肖剑声:推动三弦发展为独奏乐器
93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三弦艺术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参与和见证了高校三弦专业的建立和开枝散叶,培养了一代代优秀三弦人才,推出《梅花调》《椰林鼓声》和协奏曲《刘胡兰》《红梅》等优秀三弦作品。他在三弦教学、科研和创作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如今他的最大愿望是三弦艺术后继有人,一代更比一代强。“学三弦有啥出息啊?”“怎么才算有出息呢?......
-
〓 张雨:名人书斋
◎陋室 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书斋名。其书斋布置朴素简陋,但诗人却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大儒扬雄的“云亭”相提并论,表现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老学庵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书斋提名“老学庵”。他自注“予取师......
-
〓 爱莲的萧平
《朝雾荷池》 萧平爱莲。 他曾在《六十自述》中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在步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将画室‘朝华馆’的名字改为‘爱莲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成了我的偶像。淡于功利,不依不傍,唯真、善、美是求。”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萧平,无疑是继徐邦达、启功、谢稚柳之后,少有的集鉴赏、书画......
-
〓 梁实秋的恋爱和婚姻
分离和团聚1927年2月11日,梁实秋和程季淑的婚礼在北京南河沿的“欧美同学会”举行。事先由媒人来往奔走,采取最传统的方式,所有程序都没有落下,按部就班进行。仪式过程中,梁实秋因戒指太松把戒指丢掉了,程季淑安慰他说:“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 结婚仅仅十多天后,国民革命军北伐逐步逼近南京,空气越来越紧张。母亲关心他们......
-
〓 罗家伦和他的北大师长们
蒋梦麟,陈独秀,胡适,沈尹默,朱家骅,都是父亲北大的师长。蒋梦麟先生是五四运动发生那年蔡元培先生离校期间的代理北大校长;陈独秀任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长)时,与胡适之先生同是“新潮社”的赞助人以及学生问教、论学的导师;沈尹默先生的诗词与书法都是父亲所钦佩的;朱家骅则是他的德文教授。往后蒋梦麟和朱家骅在教育部长任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