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老思潮的基本纲领
黄老思潮大约起源于战国中期。当时北方齐国稷下学宫的影响很大,儒、法、墨、道等各家都在稷下学宫交流思想,因此,黄老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儒,法,墨等各家思想。黄老并不是一家之学,讲述黄老思想,可以从“黄”“老”二字分析开来说,以“黄”“老”来命名,一方面高远了来历,一方面深远了旨趣。黄帝是中国上古第一帝,代表着权威,也......
-
〓 朱玉麒: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
-
〓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而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
-
〓 国学漫谈:“子思作《中庸》”辨疑
两宋以前,“子思作《中庸》”这个说法几乎是一个“定论”,没有人会怀疑。到了宋代,学界兴起了一股疑经之风,“子思作《中庸》”这一经典说法也遭到质疑,历史上很多学者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辩论,其中由《中庸》几个词语引发的三点论争,非常精彩。 第一点是由孔子之字“仲尼”引出来的。《中庸》第二、三十章曾两次直......
-
〓 知识与文化的分离与融通
“文化知识”是人们非常熟悉也惯于连用的一个词。长期以来,人们经常互用“文化”和“知识”的概念甚至将其作为一个概念,只不过偶有侧重而已。但细究起来,“文化”和“知识”这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近现代以来,随着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知识事实上正以它鲜明的特质从文化的羽翼下脱颖而出,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冲击乃至......
-
〓 日本学者眼中的屈原及楚辞
楚辞文献传入日本的时间很早。日本学者藤野岩友曾著文说明楚辞已经对七世纪成书的《怀风藻》和《日本书记》等产生了影响。《大日本古文书》卷一《写书杂用帖》载:“《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七月四日,高屋连赤磨。”从卷数上看,此处所谓《离骚》,当即《楚辞》。“天平二年”为公元730年,即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此乃日本著录《楚......
-
〓 国学漫谈:孟子人性思想的核心理念
“孟子道性善”,以孟子人性思想为性善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性善只是孟子对人性的具体认识,只是他整个人性思想的一个结论。只说到性善,不对孟子提出这一结论的理依据做深入的研寻探讨,就不可能全面认识孟子人性思想的丰富内容及其深刻意义。一个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问题,是孟子对“生之谓性”的反对和批驳。《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
-
〓 谁是轴心时代文化突破的主体
雅斯贝斯在《智慧之路》中认为,公元前八百年至前二百年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在此一时段整个人类精神不约而同地获得了飞跃。中国文化的转折点在春秋时期,标志是孔子和老子的出现。雅斯贝斯的这一观点充满了真知灼见,早已为文化界普遍认可。现在的疑问是,为何春秋时代成为中国文化突破的关键时期?引发这次文化突破的主体是谁......
-
〓 李白诗论疑难破解——纪晓岚《赋得绮丽不足珍》的诗学解读价值
摘要:纪晓岚试帖诗《赋得绮丽不足珍》,集中对李白论诗诗中是否轻贱建安诗人,及其诗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其穷源而竟委、 “了解之同情”、辩证以求真的诗学解读方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由此可见,对试帖诗的潜在价值也有转换视角、重新考量的必要。关键词:纪晓岚;试帖诗;李白;诗论试帖诗,又称赋得......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八
南朝乐府·吴声歌欢闻变歌(之二)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锐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推橹。《欢闻变歌》是《欢闻歌》的变声。据南朝陈代释智匠《古今乐录》云:此调制于晋穆帝升平初年(357),每曲结束时则高呼“欢闻不?”,以此作为尾声,后来就用此作为取名曰《欢闻歌》。到了升平中期(359年左右)一些童子改此词而歌,开头是“阿子闻”,......
-
〓 相马有疾
马有疾者,精神倦怠,头低耳耷,毛焦肷吊,料草迟细,有疾之相。骅骝有疾说须知,形状离常脉部殊。唇昏舌昧无光彩,皮毛焦骚瘦羸输。头低耳耷精神慢,四肢倦怠步行迟。面浮鼻肿双睛闭,腹细腰弓喘息微。食少饮多俱是患,便阴恶冷亦为亏。...
-
〓 由“知天命”析探孔子前后期体用之差异
一、前言众所皆知,思想型态之良窳,实乃系乎民族命脉之衰兴。是故,从古至今庙堂者所力倡之孔氏学说,其论述于现时然否表里一致,是否仅存其形而漫涣其神,均有赖吾辈以“格物致知”之信念;行「审问、慎思、明辨」之行笃确切,方能于黝暗之世举光明之炜。孔氏之世距今已然二千余年。若问:吾人要如何方能竭泽穷通究其学思深义?则应之曰:求真......
-
〓 争鸣与商榷:曾巩《局事帖》认识误区盲区的几点正补
曾巩《局事帖》向汮启之一李若川启中国书法名作曾巩《局事帖》在嘉德春拍会上以2点07亿成交,引发了诸多关注,也显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文化魅力。而早在2009年第二次拍出上亿天价赚足人们眼球时,《局事帖》便开始吸引学者研究涉帖相关问题,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刘琰之《曾巩......
-
〓 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古琴言禁始自汉《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琴者,禁也”突出代表了儒家音乐思想,因为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基于它对音......
-
〓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然而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而且看破了财产和生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本文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 专家论坛:开掘儒家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资料图片儒家的人生哲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体部分。儒家学派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现代新儒学等几个发展阶段,许多理论见解和阐释几经嬗变,但其基本精神却贯穿始终,其中包含着儒家关于人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可以说,儒家学说的主体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是关于人生及其相关问题的......
-
〓 周公文诰的语体特征
周公像 资料图片周公姬旦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武王建周两年后去世,周公当权摄政七年,奠定西周开国之国势与一代之典章制度,推行礼乐教化,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钱穆先生即认为,中国五千年之文明中,影响最大的只有周公、孔子两人,而孔子亦在其学说中极力推崇周公之思想。不仅如此,周公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
-
〓 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
【特别关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的光辉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克服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足的途径和办法,给予广大哲学社会......
-
〓 黄朴民:走出历史图谱化的认知“误区”
观念先行,将错综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图谱化,在我们这个号称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积淀的国度里,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譬如,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人们总是十分热衷于善恶两元的截然对立,因此,正面人物总是以近乎“高、大、全”的形象矗立于后人的面前,而很少去分析其作为一个人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人物软肋和人生败笔,而反面人......
-
〓 元人小令鉴赏之十
【双调•驻马听】弹白朴雪调冰弦,十指纤纤温更柔。林莺山溜,夜深风雨落弦头。芦花岸上对兰舟,哀弦恰似愁人消瘦。泪盈眸,江州司马别离后。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进士......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