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丝绸之路与文明互鉴
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途。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世界文明体系如同百花齐放一般,独立却又包容,共生共存,一同构成了灿烂绚丽的人类文明;而各种文明之间并非完全对立......
-
〓 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国使、商贾汇聚,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之地,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
-
〓 说唱文艺研究与非遗保护传承
2020年12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这一批新列入198个项目,其中曲艺类入选的有蔡家洼五音大鼓、屯留道情、陵川钢板书、苏北大鼓等18项。此前国务院已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上这一次,共五批1570项......
-
〓 唐代人怎么过上巳节
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
-
〓 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经世致用是湘学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与价值取向。战国时追求美政理想、正道直行、以......
-
〓 “展览效应”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当下,书法的实用性功能日益弱化,人们大多不再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书法作为艺术的纯粹性越来越强,它常常出现在展示空间里,这也意味着书法展览时代的开启。当代书法展览机制下的创作,一方面促进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和创作队伍的迅速壮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千篇一律的“展览体”现象。展览机制的兴起和发展 从当代展览的含义来说,“展览......
-
〓 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而经久不衰。直至近代,中华文明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超越中国的西方文明,使得中国人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悲叹。于是,为了寻求富强御辱之路,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器艺、制度直至思想文化及其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文明的契约论传统,本质上就是“重构”了人类社......
-
〓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新气象
作为封建社会中期的重要学术形态,宋代兵学既是一个高峰,也是一个转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代是中国传统兵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兵学高潮。“右文政治”,与辽、夏、金、元等紧张对峙的军事形势,理学的兴起,等等,都与宋代兵学发展密切相关。在诸多影响因素之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右文政治”。 宋代立国......
-
〓 一部元杂剧在欧洲的传播“拼图”
自2021年5月至今,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20多座城市巡演,共演出70多场。有人说这部音乐剧是中英混血,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翁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1、阴差阳错的译稿 18世纪30年代,在北京的法国人马若瑟翻译了一出元......
-
〓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货运动是历史学、经济学、广告学、新闻传媒与文学等众多学科聚焦的对象,既有从宏观视角对国货运动展开整体研究,以不同区域为考察点探析其流变,又有透过广告、女性化妆品、国货商标等细微处剖析国货运动推进过程的特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本文则以消费行为为视角,从催生国货运动的历史因素、改变市民消......
-
〓 雅义丽辞——刘勰评论文章的标准
“龙学”在一百年来的发展中渐成显学,可以说有关刘勰《文心雕龙》的方方面面都有学者论及,特别是刘勰论文章创作的内容,不仅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重点,同时也在民间最为普及。事实上,作为体大虑周的文论巨典,《文心》犹如大型宝藏,尚有等待挖掘的璞玉遗珍,如刘勰在全书中对先秦至南朝近三百位作家的涉及三十多类文体的近四百种文章......
-
〓 中国道德语言的价值维度
每个民族都有道德语言,但不同民族的道德语言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较大差异。中国道德语言主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语言,是全民用于记载道德生活经历、交流道德思想、表达道德情感、叙述道德意志、描述道德行为方式的工具,但目前我国伦理学界对此领域还很少展开深入系统研究,这是我国伦理学研究亟须弥补的重要课题。中国道德语言自成体......
-
〓 陈寅恪的古典今典说
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是陈寅恪文史考据的重要方法。在读诗解诗的学术实践中,陈寅恪拈出古典、今典这样一对范畴,便于更好地把握诗歌作品中的古事今情,更准确地释义混合古今的文学境界。陈寅恪的古典今典学说,对当下的学界、学术与学人,仍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义宁陈氏在陈寅恪祖父陈宝箴时期进入同光胜流行列。陈宝箴18......
-
〓 著述思想研究: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著述的动机及目的何在,著书立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著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种著述思想的产生、发展、延续,有无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的规律性? 【“文明传统与经典生成”专题】 著述的动机及目的何在,著书立说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著述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如何,对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各种著述......
-
〓 梁令娴与《艺蘅馆词选》
近代是词学史上的极盛时期,词选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这些选本反映了时人的审美旨趣,引领着时代的词学宗尚,与近代词学的发展互促互进,正如龙榆生云:“风气转移,乃在一、二选本之力。”(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因此,各种词选在近代词学史演进中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这其中,梁令娴编选的《艺蘅馆词选》是近代词学史后......
-
〓 秦汉字书《苍颉篇》的流传及其变化
先秦秦汉时期的字书,主要不是后世一般认为的字典,其荦荦大者,实为启蒙教材。这类蒙学类字书,最早或可追溯到周代的《史籀篇》。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且散佚亡失,而《说文解字》中残存的篇中籀文则多为单字,我们已难以考究其具体内容。 秦汉时期蒙学类字书非常流行,或属自创新篇,或为增订旧籍,共有十数种之多。《汉书·艺文志》记载了......
-
〓 文明对话:《老子》德译二百年
如何才能将地域遥远、差异巨大的各种文明联结起来,形成休戚与共的人类文明共同体?从《老子》西传德语世界近两百年的历史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来看,我国传统文化在推动文明碰撞对话、互鉴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每四个德国人手中就有一本《老子》 《老子》外译走出国门始于1750年前后,起初由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后又陆续......
-
〓 中古音学著述与文学诵读
中国文学,是伴随着声音生成而传播的,并通过美妙的声音感染人心。《诗经》中的部分诗,在纳入礼乐制度之前,以唱诵的形式流传着;音韵和谐,节奏铿锵,后人总结有句中双声、叠韵和句末押韵等多种规律。诗进入礼乐制度中,则成了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洪钟雅音呈现出来。“楚辞”本来就是唱诵的,与楚歌关系密切。屈原的《离骚》与祭祖诵诗有......
-
〓 近代诸子学研究及其实践品格
近年来,诸子学尤其是近代诸子学研究逐渐升温,成为哲学、文学和史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思想家的诸子学研究与肇始于乾嘉学派的诸子学一脉相承。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近代开始,梁启超等人便将二者视为“清代学术”的不同阶段,直至当下,学术界一直侧重强调近代诸子学与乾嘉诸子学的传承关系,而对二者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事实上,......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