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学的当代使命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才能使儒学与新时代同行。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人类高度的原则,注重顶层......
-
〓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
-
〓 李梦阳的杜甫情结
唐代以后,有一批文人极具古人情结,如李白之于司马相如,苏轼之于陶渊明等。考察明代诗歌,不难发现,大部分诗人喜追步杜甫,李梦阳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推崇少陵,而且有强烈的杜甫情结。李梦阳在弘治中至正德间,力主复古,积极提倡向盛唐诗学习,尤其尊崇杜甫。在创作上,他积极主张从杜诗中汲取养料。此外,还曾选批过杜诗,周采泉《杜集书......
-
〓 读史札记·“戒奢从简”:宋代饮食风气与节俭观念的提倡
宋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包括粮食、蔬果、肉类等在内的各种饮食物资相对丰富,加之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日益勃兴,饮食文化交流渐趋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这一时期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奢侈浪费现象:日常饮食生活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常态,饮食制作过于求精求新,贪......
-
〓 艺境观象:元宵灯火照楼台
春节过后,盼着,盼着,寓意月圆人团圆的元宵节便临近了。“元宵佳节同欢乐,处处感然无尽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就有热烈喜庆的燃灯赏灯、舞灯观灯等习俗,因此又被称为“灯节”。古今绘画作品中,也不乏对这一美好民俗的生动描绘。1、月华灯彩近瑶池关于元宵节燃灯赏灯习俗的起源,学界颇多争论。有人......
-
〓 欧、苏风神与金代四六文创作
金代四六研究,既要面对元承宋统而排斥辽、金的偏颇史观,也难摆脱反骈重散的文章价值理念,故迄今涉足者殊少。清人谓“自靖康之难,中国文章载籍,捆载入金源,一时豪俊,遂得所师承”,复云“金之奄有中原,条教诏令,肃然丕振,故当大定以后,其文章雄健,直继北宋诸贤”,皆非虚语。事实上,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的确为金源文坛的兴盛提供了可......
-
〓 君子儒的期待——孔子与子夏关系新说
君子儒的概念是孔子提出来的。 《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历代注家都认为这是夫子对子夏的批评。在这种解读里,儒被理解为学者、儒生;君子与小人则被理解为蕴含褒贬的道德概念,分别述指明道与矜名、为己与为人、好义与好利等行为或价值取向诸相应内容。程树德认为诸说“过贬子夏”,方法则是将这里......
-
〓 传记视阈下的汉末魏晋南北朝乡贤与乡村治理
乡贤,指那些长期居住在乡村、不应察举与征辟或者在出仕以前或辞官以后不担任朝廷官职且以道德文章为乡人所推崇敬重者。汉末魏晋南北朝,王朝更迭频繁,国家政权的权力往往无法抵达社会的末端——乡村,造成乡村治理的缺失。在此种情况下,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乡村道德伦理的恢复和建设方面,体现得尤为显著。汉末......
-
〓 郭说《百花王诗》源流与主旨探微
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名花。早在唐代,牡丹就获得“国色天香”之誉,被尊为“花王”。朝鲜半岛紧邻中国,与中国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至迟在南宋时期,盛行于中国的游赏及题咏牡丹的风气,已为朝鲜士大夫文人所关注和仿效。比如朝鲜高丽时代李奎报(1168—1241年)曾与当时文人唱和创作牡丹诗多达百余首。这些诗总体上步趋......
-
〓 弘扬黄河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研究阐发黄河文化的内涵精髓,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增强文化自信自立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必然要求。1.传承弘扬黄......
-
〓 沈约的文学主张与齐梁诗风新变
沈约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一代辞宗”(《南史·任昉传》)。他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写作,在新体诗的形成与齐梁诗风的转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沈约的文学主张 沈约的文学主张,主要可概括为三方面,现论之如下。 其一,文章“三易”说。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有“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
-
〓 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笔记著述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代到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据廖可斌先生统计,清代笔记现存5000余种),足见其分量。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重估古代各时段笔记的独特价值,就成为学者们日......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再思考
历史悠久、传承有序、体量庞大、种类繁复、文化精湛、特色鲜明,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性价值和特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行、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设立、重大传统节日实行节假日合一制度等,就是我国非遗保护中影响最为深刻的制度设计和调整。2022年12月,“中国传......
-
〓 礼乐相成与中和之美
儒家元典“六经总以礼为本”,其诸多既可分拆使用又可连缀成词的两两相对相合、相辅相成的“礼”与“乐”,“仁”与“义”,“义”与“理”,“诚”与“敬”,“孝”与“悌”,“中”与“和”,“和”与“合”,“性”与“情”等核心文化关键词,仍是当今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学者研究的重要范畴、命题与概念。礼乐文化......
-
〓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庭教育的重要滋养
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审议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实......
-
〓 高校博物馆,不作花瓶作课堂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交流平台与窗口,但由于以往高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认识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影响了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如何改变高校博物馆“花瓶式”的尴尬境地并充分发挥其“大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功能,这是高等院校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专业教育功能。各高校博物馆多是在......
-
〓 重思中国传统学问中的本体问题
今日中国学界盛行的“本体”一词,其西方源头是哲学范畴ousia/substance,梁启超、张君劢、郭沫若、汤用彤、熊十力等学者早在民国时期已将之应用于解说中国传统学问,今日广泛流行。然而这样做的可行性一直存在疑问。一方面,西方哲学中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概念是求知、求是的产物,其特征是寻找对......
-
〓 《虞山诗约》与虞山诗派的确立
虞山诗派为清代重要地域文学流派,对清代诗学影响深远。虞山诗派产生于明清易代之际,是明清诗学转变的大关捩。对其开派,人们多据明末清初曹溶的《杂忆平生诗友十四绝句》其九“情芽本易惹闲愁,剪翠雕红未肯休。别体江湖成日下,西昆翻讶少风流”诗自注:“虞山诗派,沿袭不已。”后来乾隆年间沈德潜编钦定《国朝诗别裁集》,亦沿用“虞山......
-
〓 早期中国文学中的极美与极丑
美与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艺术品鉴中都广泛使用的一对概念。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种,文学自然是以美为尚的,俊美的人物,精美的器物,赏心悦目的风物景观,凡此种种历来是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不过,触发审美愉悦的机制是复杂的,有时候,对一些丑陋怪奇的事物的精妙描写,同样也可让人在惊心骇目之后欢喜赞叹,审丑本身即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
-
〓 热点观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近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广泛关注,这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包括中国茶文化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走向世界。无论是在国际性会议、赛会活动举办进程中,还是在中国文艺作品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都在不断彰显。不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