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史札记:朱子与《四书集注》文化经典地位的确立
朱熹像从世界范围看,大的文化类型都有文化经典。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以四书五经为代表,也包括《老子》《庄子》《墨子》以及佛教典籍等。《五经》是儒学重要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初始原典。孔子总结夏、商、周以来的历史,并收集有文字以来的各类典籍,增删《诗》《书》《礼》《周易》《春秋》《乐》,形成儒学经典文本。到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
-
〓 “仁缘何贪”:朱熹对“贪”的认识
朱熹(1130年—1200年)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朱熹被朝廷任命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上任第二年即连上六道奏折,弹劾时任台州太守唐仲友“贪污淫虐”“偷盗官钱”等数条罪状。最终,虽因其亲家——当朝宰相王淮的庇护等因素,此案仅以唐仲友去官回乡终结,但成了历史上一桩较著名的公案。虽然历来都不乏对朱熹此案之动机的质疑者......
-
〓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内容提要:中国封建时代长期存在着一种宰辅制度,人们通常把这种宰辅制度称作宰相制度。宰相制度主要通过“丞相”这一关键官职来运行,丞相又称宰相。宰相制度伴随着封建皇权的调整、演变几经变化,封建时代的每一次重大政治制度调整,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宰相制度的演变发展。本篇通过对宰相制度演变过程作简洁明了的阐述,概括其中的深刻背景及意......
-
〓 国学漫谈:向韩非学学经营之道
韩非治道学讲的是君主治国之道,但不妨碍我们从经营学的角度解读。广义地说,君主也是一位经营者,他经营着一个国家。一般经营者的经营规模,虽然没法和君主的国家相比,但至少也是一个团队,二者在道理上应该有相通之处。我觉得,经营者可以从治道学中得到三点启迪。一是悟出务实精神。韩非治道学的第一点特色就是务实。在韩非治道学中,道不再......
-
〓 宋明理学论域中的“颜子之乐”
【内容提要】本文从辨析“孔颜之乐”、“孔子之乐”和“颜子之乐”的不同内涵入手,提出相对于“孔子之乐”,“颜子之乐”在宋明理学学为圣人的理论论域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对理学家的求学和人生也具有重要的激励意义,周敦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提出颜乐论题的,后世的宋明理学家对于颜乐论题的诠释也主要是基于《论语》中的“贤哉回也”章。基于这......
-
〓 试论《舟过安仁》地点不在湖南
作者简介:焦培民,男,1969年生,河南沈丘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有一篇小学课文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教材对“安仁”注释为:“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1]我们发现这条注释可能有误......
-
〓 中国路径:“皇祖有训”的发生学源头
远至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国家夏代王朝,先贤已对民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夏康的弟弟劝说其兄所作的诗歌。其意是说,民众是国家的根基,要求夏康在治理国家中,必须敬民、重民、爱民、修善德行,敬重民众的力量,根......
-
〓 夸张与点染:解读豪放与婉约华丽转场的数字密钥
略举几例,即可见出宋词名家对数字点染与数字夸张的钟爱。当他们词风华丽转场时,数字点染与数字夸张常成为他们笔下出奇制胜的神秘武器。因而探究这些数字的修辞功用就成为解读词中数字密码的重要密钥。夸张是一种常用修辞,即通过想象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点染原是一种绘画技法,后被移作填词。清刘......
-
〓 影视史学:亲近公众的史学新领域
从史学史的角度看,史学大体可以分为“精英史学”和“大众史学”(或公众史学)。自古以来,“精英史学”一般为当权者所驾驭,如传统史学着力要表现的是政治事件和显要人物,传统的书写史学正是为这一宗旨服务的;“大众史学”多以口舌相传的形式流行于坊间,以中国古代的大众史学而论,那些视觉感极强的画像、碑铭、壁画、服饰,那些声情并茂的......
-
〓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神话传说、仪式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据鹤峰知州毛俊德《文告》记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细故,背夫逃回......
-
〓 镜·灯·路——论美的神圣性
美的神圣性是对人而言的。在西方,最初提到美的神圣性的是将人比作“小宇宙”的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说:“凡是期望灵魂的善的人,是追求某种神圣的东西,而寻求肉体快乐的人则只有一种容易幻灭的好处。”又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美的神圣性是人的需要的产物,如果人没有一颗“善”的心灵,就不存在美的神圣性问题,也就没有......
-
〓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一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渊源流长,而在佛教方面的交流则自隋唐以来未尝间断过。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日两国的国情分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在两国的文化、佛教交流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据一些史书的记述,日本最初接触到佛教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初。相传在继体天皇十六年(522)时,中国梁朝人司马达等至日本,“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
-
〓 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探微
摘要: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后制度的两个突出变化。多立皇后是要最大限度地 满足昏君和暴君的淫欲,同时也含有削弱外戚的意图,而不立皇后则主要是防止外戚专权。从效果上看,多立皇后的作用不大,也不符合传统礼仪,因而后世基本消失;不立皇后则作用明显,并由于外戚专权的存在为后世所继承。关键词:多立皇后;不立皇后;......
-
〓 试帖诗之得与失
试帖诗是中国科举时代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高宗永隆年间,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试帖诗和八股文一样,都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以试帖诗来考核、选拔人才,检验不出人才的真正能力,选拔不出真正经世济民的人才。一从文体上看,试帖诗源于唐代律诗,但唐代选择作诗的题目非常宽泛,对诗的内容也没有过......
-
〓 艺坛论道: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传承至今,经过了不同时代的砥砺与淘洗,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因此,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就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画基本理论进行厘清,对中国画的文化之源进行梳理分析,明晰其特质,并......
-
〓 国学漫谈:程朱之间
“程朱”并称古已有之,乃从学派或道统角度而言,而“程朱之间”则对应于二程之后,朱子未起之前的学术时期。当前学界大多关注二程、朱子两端,对程朱之间,则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程朱之间道学的核心论域主要集中在心性论上,且基本在程门后学中展开。在二程之后,朱子未起之前这段时期,主要形成以“四大弟子”、道南学派、湖湘学派、......
-
〓 国学漫谈:“子思作《中庸》”辨疑
两宋以前,“子思作《中庸》”这个说法几乎是一个“定论”,没有人会怀疑。到了宋代,学界兴起了一股疑经之风,“子思作《中庸》”这一经典说法也遭到质疑,历史上很多学者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辩论,其中由《中庸》几个词语引发的三点论争,非常精彩。 第一点是由孔子之字“仲尼”引出来的。《中庸》第二、三十章曾两次直......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
南朝乐府·吴声歌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一)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之七)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之十九)此是“清商曲辞·吴声歌”中《懊侬曲》的变声,一共二十五首。其中第一首“华山畿,君既为侬死”为这组变声曲的本事,起源于一个悲惨但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
-
〓 贯穿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诸多发展周期
本期主持:楼劲(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本期主题: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基本特点与新发展近年中古史研究的重要事态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新见迭出和新人辈出,其影响上及秦汉史,下至隋唐史各领域,关系到中国古代前后期转折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考虑其之所以活跃的原因,展望其近期继续发展的态势时,有三个方面或应引起特别注意:......
-
〓 赵建永:“哈佛三杰”考辨
“哈佛三杰”说形成缘由及过程,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桩公案。近年来吴宓日记、自编年谱等资料的出版,使相关研究得以推进,而陈寅恪和汤用彤哈佛档案、留学手稿等史料的发掘整理,使我们可以在更为深远辽阔的视野里探究“哈佛三杰”说的来龙去脉。时空之因缘际会 关于“哈佛三杰”之说的缘起,学界一般认为当时在哈佛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