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禅悟的认识论意义
佛教以悟为修行的根本目的,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坛经》)[1],充分道出了悟的重要性。悟,指生起真智,扫却迷妄,断除烦恼,证得佛法的真理。其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从开悟方面讲,是指能证的智慧,如菩提(bodhi)等;而从证悟方面讲,是指所证的真理,如涅槃(nirvāna)等。通常则是合两者......
-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中需正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必然面临着一个同中国本土文化相遇和融合的问题,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联系,构成了其中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传统在事实上早已发生了融合,但迄今尚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研究的前面。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上的中国化进程......
-
〓 国学思潮再度升温的思考
——从段玉裁“二十一经”概念到季羡林“大国学”视野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国学热”已经以各种形式兴起,但究竟什么是国学,它的概念源流、内容是什么,新的“国学热”究竟产生于何种思潮与背景,还值得探究和深思。早在清末,段玉裁先生已有“二十一经”的文化构想;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国学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理性的回归与认同;近日,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
-
〓 台湾唐代文学研究论文要目索引(1949—2000)
通论(黄文吉)唐代的文学革命,黄锦堂,建设,10卷8期,页29-31,1962年1月唐代文学,刘中龢,新文艺,196期,页14-28,1972年7月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傅乐成,国立编译馆馆刊,1卷4期,页1-22,1972年12月;中国文化论文选,页313-352,1979年9月唐代文学的认识,刘中龢,青溪,100期,......
-
〓 国学漫谈:从“见在”到“现成”
阳明学以“致良知”为宗旨,弟子们在阳明之后分化为“现成派”“归寂派”和“修证派”,其中“现成派”处于论辩的中心位置,成为明后期最有影响力的一脉。“现成派”中以浙中王龙溪和泰州王心斋的学说最富活力,黄宗羲评价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明儒学案》,第703页)。王阳明的“良知”......
-
〓 语文教育如何实现实质性突破——从国外作文题看我国教学与考试
日前,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语文分值中考由120分提高到150分,高考由150分提高到180分,如此力度前所未有,可见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 其实,改革方案的出台,提高的肯定不仅仅是分数。分数提高,意味着考试时间必须延长、试题容量必然加大,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要求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也意味着对语文教育......
-
〓 隋炀帝最后的日子
隋炀帝像《隋炀帝艳史》插图 编者按 日前扬州市发现两座残存的隋末唐初砖室墓,其中西侧墓中因出土了带有“隋故炀帝墓志”铭文的墓志以及鎏金铜辅首、金镶玉腰带等文物,故被考古专家初步认定为隋炀帝之墓,而该墓规模较小、帝陵是否应有墓志铭等问题也引起一些专家的质疑。力挺与质疑的讨论和争鸣引发了学界内外的广泛关注,加之......
-
〓 末田地与付法传承
末田地,又作摩田提,为梵文Madhyantika的音译,他是罽宾佛教的开创者,也是北印度佛教和有部的早期大师,因此在印度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许多史料中,他被列为持法者之一,在阿难之后,商那和修之前,但也有些史传把他列为旁传,未计入付法传承之中,然对他的地位和贡献并无异议。在绝大多数史传中,末田地被视为阿难的弟子,......
-
〓 清人的“词史”意识及晚清爱国词述略
【内容提要】晚清以来,词这种文学体裁获得了新的发展。在常州词派诸人的崇扬之下,词学理论更加系统,格调日趋高雅,内容也极其丰富。晚清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内乱频仍,外敌入侵,民族危亡被人们广泛关注,许多人借助词来反映社会现实,使词的内容更为广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词史”。这些作品也始终贯串着一个主旋律,那就是爱......
-
〓 国学漫谈:别把阳明心学理解偏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链条之中,作为一种思想形态的阳明心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最后一个环节。它以儒家学说为根荄,整合了包括佛教、道家(道教)在内的不同思想形态的合理内涵以及宋代以来理学思想之精义,完成了以“良知”为根本理念的思想体系架构,体现出极为宏阔的理论涵容度与相当精致的思想结构。它要求把人人本具的“良知”落实于个体......
-
〓 郑任钊:顾炎武的春秋学
顾炎武自称“五十以后,笃志经史”(《亭林文集·与人书二十五》)。顾炎武五十岁那年,也就是1662年,发生了很多事。南明永历皇帝遇害,郑成功病逝,李定国病逝,鲁王朱以海病逝,明朝复兴几无可望。于是,顾炎武全身心投入到经史研究当中,以求发明大义,明道救世。他一再强调所著《日知录》是为后之兴王所准备的:“若其所欲明学......
-
〓 顾农:隋炀帝与《文选》学
隋炀帝是一个大大挨骂的亡国之君,《文选》学是一门千古不衰的显学,两者之间似无关系;而其实不然。 《文选》学实即起步于隋炀帝时代。这里一个重要的背景是萧梁皇室中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一支的后裔在隋代颇为活跃。萧统英年早逝后,梁武帝萧衍(464~549)没有立皇太孙为接班人,而是安排萧统的弟弟萧纲(5......
-
〓 由“知天命”析探孔子前后期体用之差异
一、前言众所皆知,思想型态之良窳,实乃系乎民族命脉之衰兴。是故,从古至今庙堂者所力倡之孔氏学说,其论述于现时然否表里一致,是否仅存其形而漫涣其神,均有赖吾辈以“格物致知”之信念;行「审问、慎思、明辨」之行笃确切,方能于黝暗之世举光明之炜。孔氏之世距今已然二千余年。若问:吾人要如何方能竭泽穷通究其学思深义?则应之曰:求真......
-
〓 治大国如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后世对此多有解释:《诗经·桧·匪风》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宋徽宗注说:“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此中智慧,千古流传,值得借鉴。 郭德福 作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管理向......
-
〓 争鸣与商榷:曾巩《局事帖》认识误区盲区的几点正补
曾巩《局事帖》向汮启之一李若川启中国书法名作曾巩《局事帖》在嘉德春拍会上以2点07亿成交,引发了诸多关注,也显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文化魅力。而早在2009年第二次拍出上亿天价赚足人们眼球时,《局事帖》便开始吸引学者研究涉帖相关问题,徐邦达先生《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刘琰之《曾巩......
-
〓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
内容摘要:中国西周以前的文化特点是“重鬼尚巫”,经过西周时期“尊天敬德”的转折,重民思想在春秋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一是对由“近鬼神”到“近人事”的天人关系的认识的变化,二是产生由“德以事神”和“恭行天之罚”到“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人们的思想一步一步......
-
〓 史林镜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官办社会救助的市场化取向
社会救助具有较鲜明的时代指向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施救理念由传统社会的“重养轻教”向近代社会“教养兼施、工读并重”的转变,北京社会救助实践发生了迥异于传统的变化,确立了“慈善救济之根本解决与谋本市民生之新基础,非以平市工业化不可,而欲达此目标,非以力助推销为奖励不为......
-
〓 《论语》五章新说——兼及注解《论语》之方法
【内容提要】字义、文法及句读分析、义理衡量、史实考证,自古及今都是注解《论语》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君子道者三”、“原壤夷俟”、“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5章的涵义做了全新的诠释。【关键词】论语;君子;泰伯;道;原壤;老而不死;难养;注解【作者单位】北京市社科......
-
〓 《仪礼》中的服饰史料
《仪礼》原名《礼》,系记载古代礼制的著作,今本通行十七篇。汉人以其所讲为士所必习的礼节,称为《士礼》;相对《礼记》而言,又叫《礼经》;晋人认为其所讲的并非礼的意义,而是具体的礼节形式,故称之为《仪礼》,与《礼记》、《周礼》合称“三礼”。历朝礼典的制定,大多以《仪礼》为重要依据,对后世社会生活影响至深。《仪礼》主要记载周......
-
〓 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
描绘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贸易场景的敦煌壁画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中国瓷器克孜尔石窟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今年6月22日批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空间跨度约5000公里,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2344......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