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编纂思想析论
内容提要:时代的变动和进化史观的传播,致使清末民初的史学进入新史学时期近代史学的确立期。为适应新式学堂蓬勃发展和传播历史知识的需要,一批具有新的编撰体例和指导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开始成为新史学时期绚丽的风景。本文旨在揭示历史教科书在指导思想和编纂方面的特点,希望能引起学界对此关注和研究。关键词:历史教科书;指导思想;进化史......
-
〓 《楚辞》的图像化进程
明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图》(局部) 资料图片编者按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则是近十年的事。文学与绘画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源近而流远,也是自然之理。在文学史和绘画史上,二者的关系又十分复杂。绘画通过造型、色彩、线条、节奏、韵律、光影等,表情达意;而文学则主要通过语言(......
-
〓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二):元代士人画
13世纪初,蒙古在成吉思汗手中兴起于塞北,国势逐渐强盛,灭掉西夏后又于1234年灭金,取得金朝原有的华夏中原之地;忽必烈即位后,又把首都迁往大都(今北京),并于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宋恭帝出降。1279年元军进攻厓山,左丞相陆秀夫背末帝赵昺投海,南宋灭亡。元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
-
〓 孙琴安:经典与名篇
编者按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读者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孙琴安先生的《经典与名篇》一文,围绕“经典”的延伸与发展、经典与名篇的差异、唐宋诗词中为何名篇独多等问题为我们分析了经典与名篇之间的区别。文献与文史研究之间关系密切,这是不容怀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术论文无非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主......
-
〓 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看平衡论的意义
很高兴来参加李继兴同志主持的“平衡论”问题的讨论。关于“平衡论”,我认为,不是讲的静态中的“平衡”,而是讲的动态的中“平衡”;不是讲的绝对意义的“平衡”,而讲的相对意义上的“平衡”;不是讲的确定性的“平衡”,而是讲的不确定性的“平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想,如果“平衡”处于静态中,事物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动态中,事物不......
-
〓 郑林华:“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之本义与引申义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名言:“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可以说,毛泽东对司马迁这句名言的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了,世人对《......
-
〓 凸显中国范式,本土化学术转型引学界热议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更具中国特色、更加本土化的学术研究方向日渐明确。这一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样一个论断——近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高速发展的局面正在告一段落,至少将大大放缓;而人文学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学术、传统文化研究正在从边缘重返主流。这一判断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王学......
-
〓 对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构的思考
一当今不少人都在预言说,二十一世纪是“亚太”的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乃至是“东亚”的世纪,并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汉字圈文化,将成为下一世纪的文化主流等等。对于这些预言的准确性(或者说科学性)究竟如何,我不想妄加评议,因为这是需要由下一世纪的事实去证实的。但我深信,这些预言的出现则绝非偶然,更不是少数东方知识分子的自大......
-
〓 清代学者对《鬼谷子》研究的贡献
《鬼谷子》一书之真伪,自汉以下便成了一桩疑案。伪托之说,几乎已成定论。1984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仍持“文颇奇诡,不类汉以前人所作”之说。《中文大辞典》则强调“鬼谷子事迹不明,此书亦后人伪作。”1979年修订的《辞海》索性删去“鬼谷子”条目。数年前出版的《中国历史辞典·思想史》,也断定其“系后人伪作”,或较含糊地说:......
-
〓 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
-
〓 儒家思想与官僚文化
引言儒家思想对于东亚的中、韩、日三国,以及越南的官僚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就中国来说,自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以後直至清末,两千年间,历代统治者都是公开标榜以儒家理念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指导思想的,同时也是以儒家理念来选拔官僚和培养官僚的。因此,自然而然地儒家理念也就成为官僚们处世理事、判断是非的准则,成了官僚文化......
-
〓 何兆武: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并且直到19世纪中叶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这是为什么?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首先必须和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学。这一条......
-
〓 杨庆中:“和而不同”如何可能?
一 “和而不同”的“和”与“同”究竟何所指,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有一个简明的解释:“‘和’或谐和谓二个或二个以上之相异者之会聚而得其均衡。‘同’或同一谓相等或全无区别。”可知“和”是指多样性,“同”是指单一性。“和而不同”是指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也就是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这是中国古人在反思宇宙......
-
〓 春秋政治精英的人文建树
春秋时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政治精英,这些“在位君子”们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了一个思想活跃,意气风发,新论纷呈的“轴心时代”,留下了丰富而又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遗产。本文这里将专门谈谈其间富有启蒙和突破性意义的哲思,以纪念和致敬于春秋的智者们。吉凶由人 迷信天命鬼神,是三代以来流行的文化传统,以为天地间有个至上......
-
〓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一):总论
第一编总论国学家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家庭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孩提时代思想行为的最初和最持久的灌输者和影响者。这位众多的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所证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子女教育是在家学私塾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完成的。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
-
〓 盛极而衰的乾隆朝美术(组图)
1735年雍正帝驾崩,宝亲王弘历(图1)继位,改元乾隆(图2),在位长达64年(包括太上皇4年训政)。这64年间(1736~1799年),在康、雍两朝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效治理,出现了“太平盛世”的坚固基础之上,经济更加发展,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图3),皇权巩固,内帑富足,国力强大,达到了清代的极盛时期。当然,......
-
〓 黄老思潮的基本纲领
黄老思潮大约起源于战国中期。当时北方齐国稷下学宫的影响很大,儒、法、墨、道等各家都在稷下学宫交流思想,因此,黄老或多或少的吸收了儒,法,墨等各家思想。黄老并不是一家之学,讲述黄老思想,可以从“黄”“老”二字分析开来说,以“黄”“老”来命名,一方面高远了来历,一方面深远了旨趣。黄帝是中国上古第一帝,代表着权威,也......
-
〓 唐代文学研究“鉴往”补阙与“知今”蠡测
内容提要:综观已有研究成果,拓展唐代文学研究空间的必要条件,在于学术史补阙和对未来趋势的宏观性预测。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看,补阙至少应包括历时补充和空白填补两方面。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来蠡测,思维方式突破、格局范式变迁、方法手段现代化、交流合作与个性化并重的合力,将会引导未来研究基本走向。关键词:唐代文学;研究空间;学术史......
-
〓 朱玉麒: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
-
〓 三重文化的形成及其张力结构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而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政策谋略,施展于政治、军事和外交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