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画的评判标准争议百年今未绝
一、中国画的评判标准:百年争议今未绝当代中国画很多都是好看的画,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鉴赏中国画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画。中国画的欣赏是个很大的题目,一百年来围绕这个题目有很多的争议,很难形成共识。如果从中国画论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出没有争议的结论,确立起一个鉴赏标准。但是到了20世纪,由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画出现......
-
〓 沉迹下僚与竞攀高门:唐代中下层官员的生活样态
科举考试自隋朝设立以来,改变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用官的局面。如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言:“自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今)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仕宦与婚姻的双重改变影响了唐代的官员群体,尤其是六品以下的中下层官员群体。正史类、文集类等传统文献多是以达官贵人或社会上层为着眼点,过去的研究多......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
内容摘要:中国西周以前的文化特点是“重鬼尚巫”,经过西周时期“尊天敬德”的转折,重民思想在春秋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一是对由“近鬼神”到“近人事”的天人关系的认识的变化,二是产生由“德以事神”和“恭行天之罚”到“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人们的思想一步一步......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坛:以儒家元典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儒家元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
-
〓 学术视野中的乡村民间信仰
在传统中国乡村社会中,村落、市镇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村镇内部、村镇之间以及村镇与外部更大区域间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互动与整合。对此学界早有关注,并提出了若干理论范式加以解释,其中较为重要的包括施坚雅的市场体系理论、弗里德曼的宗族模式以及杜赞奇所提出的“权力的文化网络”模式等,......
-
〓 荀子与韩非子人性论辨析
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人性论思想的形成阶段。诸子百家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性论主张。荀子是“性恶论”的典型代表,而由于韩非子与荀子的师承关系,学界普遍认为韩非子是荀子人性论思想的继承者,甚至比荀子的性恶主张更极端。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韩非子虽就学于儒家的荀子,但却另辟蹊径成为法家,就其人性思想的基本立场......
-
〓 钱钟书宋诗研究对治学的启示
《宋诗选注》是集中展现钱钟书宋诗研究成就的代表作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问海涵地负,莫究涯涘,有“钱学”之专称。钱先生治学强调“打通”古今中外、新旧雅俗,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体现得最为充分。其中,宋诗研究丰富多彩,展示出“钱氏宋诗学”博通精思的特点。 ......
-
〓 《四库提要·尚书古文疏证》
国朝阎若璩撰。若璩字百诗,太原人,徙居山阳。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古文《尚书》较今文多十六篇,晋魏以来绝无师说,故左氏所引,杜预皆注曰逸《书》。东晋之初,其书始出,乃增多二十五篇。初犹与今文并立,自陆德明据以作《释文》,孔颖达据以作《正义》,遂与伏生二十九篇混合为一。唐以来虽疑经惑古如刘知几之流,亦以《尚书》一家列之《......
-
〓 傅刚:先秦文献的传世
先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先秦文献因时期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征。夏商年代邈远,仅据《尚书》以及尚有争论的《诗经》中的《商颂》,或可略见一二。至于西周以至战国末,又可分西周、春秋及战国三个时期,各时期不同,其文献特征亦不同。对于先秦文献的传世与传播,本文仅作略谈。先秦文献传于后世者,可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略见大概。至于先秦......
-
〓 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水运工程,运河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下的经济措施,然后生发出诸如商业发展、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内容。随着运河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由“从历史视角看运河”转而进入到“从运河视角看历史”的模式中,对运河作更为深入的描述,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从宏大叙述的学术视......
-
〓 “全观”“回环”开新路——刘述先先生的哲思与精神
现代新儒家的“三代四群”说是刘述先先生(1934—2016)提出来的,相比而言,第四群的显著特点是置身国际化境遇中从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如果说第三群中唐君毅的“花果飘零”说为儒学蒙上了悲观的色彩,那么第四群则将这种境遇转变成儒学发展的优势,使儒学之发展峰回路转,跻身世界文明对话中,获得了新生。刘先生家学深厚,其父喜欢宋明......
-
〓 近代苏州戏剧的新变
自明代中后期至近代上海开埠,苏州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文化的发达,直接促进了苏州戏剧创作和演出的繁荣。明清两代,在苏州诞生的昆剧风靡海内,出现了众多的创作者和演员。然而,时至近代,由于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特别是毗邻的上海迅速崛起并日渐在各方面超越苏州,作为昔日昆剧中心的苏州地位边缘化日益明显,......
-
〓 谢金良: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际上,中国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蕴涵着无数中华贤哲几千年来的辛劳与智慧。因此,研究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当下显得尤为必要。而正确理解中国文化发展和研究的......
-
〓 铜鎏金嵌宝石天鸡摆件
清乾隆,铜鎏金嵌宝石天鸡摆件 (一对),高19.5cm据《周礼》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其就作为重要礼器用于祭祀,但这类器型经过宋代的复古,直到明清时期才真正发展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故宫所藏的“清乾隆掐丝珐琅天鸡尊”,器型为一天鸡作立身翘首状,背负螭耳尊,足登镂空双轮,长尾下垂,内侧立一铜镀金小天鸡。天鸡是瑞兽,天鸡负尊......
-
〓 曲水缘何能赋诗?——兼及山水诗的形成
一说起中古时期的“曲水赋诗”,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个与特定环境相关的文化现象,即先秦的“登高赋诗”传统。“登高赋诗”本来是指春秋时期的诸侯卿大夫在交接邻国时,登上高高的台阶、升堂入室开展外事活动的过程中,援引《诗经》诗句以应对酬酢、伸发志意、展示才学的一种特定礼仪,《诗经》毛《传》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可见“赋诗......
-
〓 从孝道到德治:读《论语·为政》札记
按儒家经典《大学》所揭示的“家国一体”论的基本逻辑,“修身为本”的终极宗旨,乃是“治国,平天下”。因此,《论语》在“学而以修身”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了提出并履践“为政之道”的环节,缘是之故,《为政》篇遂紧接《学而》篇,而成为《论语》的第二篇。 《为政》篇共有二十四章。其主旨就是“为政”。这中间,直接阐说......
-
〓 传统文化:滋养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中国梦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形象表达,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征途。中国梦不能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实践。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代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多种形式传达着对理想社会与人生的追求,它们是当代中国梦的深厚土壤。 史前时期,流传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
-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论
摘要:史书《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历来为《三国演义》研究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实证性研究,提出三点见解:(一)《三国志》是《三国演义》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二)《三国志》并未为《三国演义》提供叙事结构框架,承担这一任务的,主要是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三)不宜简单地说《三国演义》是“演”《三国志》之“义”。关键......
-
〓 《千字文》的创作与流传——有关中国文学史的点滴断想
南朝梁代周兴嗣所撰的《千字文》,曾经是家喻户晓的蒙学读本,而今却基本退于社会大众视野之外,个中原委,似乎值得思考。兹就理解所及,就教于方家,不敢以学术研究自诩云耳。 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今河南项城)人,世居姑孰(今商丘市谷熟集),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521年),是梁朝武帝时代的文学名臣。《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