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笔谈:中国古代语言学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宋本《方言》卷首 资料图片顾炎武画像 资料图片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我深深感到,中国古代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历代有语言学家、语言学专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由于多年来重视不够、学习研究不够、对外评介宣传更不够,过去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很少有中国语言学。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文字障碍,他们对中......
-
〓 姚小鸥:由拼接与书法看真伪——与邢文先生商榷
图一a图一b图一c 图二a 图二a1 图二b 图二c 图二d 图二e 图二f 图二g 图三a 图三b 图三c 图三d 图三e2016年8月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登邢文先生《北大简〈老子〉辨伪》(以下简称《辨伪》)一文。文章从竹简形制和书法两个方面入手论证,指出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韩巍编撰《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
〓 治国之要在定规立矩——先秦时期标准思想及其启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治国而言,规矩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标准和制度。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标准思想即已萌芽和发展,为秦代乃至后世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国家治理也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先秦时期的标准,是指先秦时期人们为了省时省力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事项提出规范化的程式和要求,包括律令和习......
-
〓 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篇,看似杂乱无章、缺乏内在关联,然稍加条贯分析,其实也有其内在逻辑和体系建构可言。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恶”的思想应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是我们理解其整个思想架构的锁钥。以下我们将围绕这个总纲,试勾勒出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全貌。读《论语》,孔子告诉我们,为政......
-
〓 特别关注:秦史的宣太后时代
有学者推定秦东陵四号陵园是宣太后的归宿(图为秦东陵四号陵园建筑遗址)秦东陵一号墓出土有“相邦薛君”字样铭文的漆木高足豆“廿一年相邦冉戈”(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相邦魏冉监制的青铜戈)编者按 电视剧《芈月传》热播后,引起广大观众对秦朝历史特别是宣太后时代史事的强烈关注。事实上,这段历史由于相关记载语焉不详,很多历史细节尚......
-
〓 解道——两千年前的科学观
在对“老子”的注释方面,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唯物的认识;一是唯心的认识”。持唯物认识的,认为“道”是一种物质,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持唯心认识的,认为“道”是精神,这种虚寂的东西,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认为老子的“道”有二重性,在多数情况下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某些情况下指精神实体......
-
〓 曹洞宗禾山一支归宗南岳之一证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源于药山的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但事实上药山一门对此并非一致承认。属于药山门下道悟系的禾山直到五代末年及宋初时仍然坚持南岳与荷泽两家并立之说,不承认青原系的地位,这表明药山一支未必出自青原。关键词:禾山;曹洞宗;九峰;南岳;青原一般认为,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这一说法起于晚唐之时,经《祖堂集》大加宣扬之后......
-
〓 北方黄册填补空白
众所周知,赋役黄册制度是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并与明朝统治相始终。可惜的是,数量巨大的明代黄册消失于朝代更迭中。现存的明代黄册文书,多是乡里保存的黄册底籍、草册及抄底等,而明代黄册原件难得一见。已知存世黄册遗存文书,都属于南方地区,北方黄册一件未见。幸运的是,近几年我们在进行公文纸本古籍整理研究的过程中,发......
-
〓 史海钩沉:先秦史官与《周易》
我国古代,“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编著者与守护者,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而《周易》则常被人们视为“卜筮之书”。近代学者兼诗人朱自清就说:“《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易》寓于卜筮。”在不少人眼中,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有几分神秘,甚至有几......
-
〓 道家处世之道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关于处世之道的内容。刘歆指出,人际交往是“人道之本始,纪纲之大要”,有人际交往就会思考如何交往,因而古代众多思想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处世之道。其中,道家以站在世俗之外的心态冷眼旁观,体会俗世种种,滋生出独特的处世智慧。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
-
〓 史海钩沉:走马楼吴简所见孙吴基层女性之地位
三国时期孙吴地区基层社会女性的地位问题,因为史料匮乏,研究成果并不多见。1996年在长沙走马楼街出土了大量的三国吴简。公布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壹]、[贰]、[叁]、[肆]、[柒]、[捌](该书序号及引文中的空格、□等均按照原格式予以保留)中有多种关于女性的记录,为研究孙吴基层社会女性的地位提供了契机。男女性......
-
〓 宋人绝句清赏之二十三
示儿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春,八十五岁的诗人已快要走完他坎坷多艰的人生旅程。就在这弥留之际,诗人写下这首著名的《示儿》诗,表现了这位“一身报国有万死” 的诗人念念不忘中原,念念不忘恢复,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古以来,一些英雄志士......
-
〓 面向世界的儒学:儒家文化的“常道”与“新命”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相“因”继承和“损益”发展有着自觉的意识。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里的“因”可以说就是文化连续性发展的“常道”,而“损益”就是对原有的文化有所减损和增益,以实现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命”。 虽然孔子讲了夏......
-
〓 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一句值得铭记的提点;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是自古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像西方社会那样衍生出了对人格神的宗教崇拜,而是培养出了对群体实践的敬畏之心和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直主导和支配着中国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主流。直至今日,仍然具有强烈......
-
〓 《隋书》中的服饰史料
《隋书》,唐魏徵等奉敕修撰。魏徵(580~643),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馆陶)人,初唐著名政治家,以直言敢谏闻名当世。《隋书》共八十五卷,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首先,它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亲历了灭隋战争,执政之后,经常谈论隋朝......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内容提要】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
〓 元人小令鉴赏之十三
【双调•蟾宫曲】 叹世 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元代统治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缺文化素养、文化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代统治者。作为整体文化水准极为低下的元蒙新贵,他们就无法超越野蛮部落时代的历史视野,对儒......
-
〓 从“制度”到“生活”:运河研究的新维度
近年来,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作为一种水运工程,运河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下的经济措施,然后生发出诸如商业发展、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内容。随着运河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由“从历史视角看运河”转而进入到“从运河视角看历史”的模式中,对运河作更为深入的描述,成为新的研究方向。从宏大叙述的学术视......
-
〓 “全观”“回环”开新路——刘述先先生的哲思与精神
现代新儒家的“三代四群”说是刘述先先生(1934—2016)提出来的,相比而言,第四群的显著特点是置身国际化境遇中从而具有开放的视野。如果说第三群中唐君毅的“花果飘零”说为儒学蒙上了悲观的色彩,那么第四群则将这种境遇转变成儒学发展的优势,使儒学之发展峰回路转,跻身世界文明对话中,获得了新生。刘先生家学深厚,其父喜欢宋明......
-
〓 史林镜鉴:近代上海律师公会的治理经验与启示
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传统以儒家伦理和宗族观念为导向的社会结构逐渐解体。面对日渐松散、开放、流动的社会,如何改变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建构起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商会、同业公会、律师公会等近代社会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这些社会组织在近代社会治安、社会救济、社会动员以及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弥补国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