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心得:推动“龙学”薪火相传
一本书的研究成为一门学问,“红学”是最著名的例子;《文心雕龙》研究发展成“龙学”,也是一个不多见的例子。《文心雕龙》问世于公元六世纪初,至今已经1500余年。1500年的《文心雕龙》传播和研究史,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前“龙学”时期(20世纪以前),二是20世纪以来的“龙学”史。漫长的前“龙学”时期的《文心雕龙》研......
-
〓 旗子与靶子——《史记》在明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编者按:《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逐渐形成一门学问——“史记学”。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时期是《史记》的传播与初步研究时期,唐代奠定了《史记》在史学史、文学史上的双重地位,宋元明清以来,《史记》的传播范围日益广泛,接受的群体不断扩......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十一):陶渊明、姚崇、韩愈
与子俨等疏陶渊明【原文】告俨、俟、份、佚、佟(1):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2)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4)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5)。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6)。僶俛辞世,使汝等......
-
〓 试解秦俑主帅之谜
内容摘要:秦始皇兵马俑中,不见大军主帅的俑像,论者有不同的说法,但都很难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秦俑大军必有主帅,而且主帅必坐镇军中。本文试图从古籍记载及兵马俑坑的残留遗迹中,对秦俑主帅之谜,寻求出一个合理的解答。秦始皇兵马俑大军之中,不见三军主帅,原因何在,至今尚无定论。论者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这是秦始皇的军队,秦陵......
-
〓 讲武堂:晚清对日斗争的战略失误
甲午海战中的场面(版画) 阿瑟·B·布朗作图为清军山东威海赵北嘴要塞内的重型加农炮。 资料图片上图为甲午战争中的黄海大战。 图右上为北洋舰队将领邓世昌像。 资料图片 编者按 今年,又逢甲午。两个甲子前的1894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亚洲历史上第一次蒸汽机舰队的......
-
〓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一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的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新动向。可以想见,随着人们对于东方文化基本精神的深入了解、把握与改造、吸收、运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构......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
诫子书嵇康【原文】人无志,非人也(1)。但君子用心,有所准行(2),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3)。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4)。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5)。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6)!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
-
〓 先秦儒学的“七长八短”
先秦儒学是儒学的原生态,它像一座宫殿,已经破落但栋梁未朽砖瓦尚在;它像一辆旧车,已经报废却构件优异拆装方便。居住或驾乘?这是个白痴的问题;完全抛弃?这是败家子行为。唯一可取的办法:物尽其用,以构筑新的精神大厦。为此,我们需要对先秦儒学作一次盘点。 借用通俗的说法,我们认为,先秦儒学有“七长八短”: 一长:切......
-
〓 语言论坛:敬畏母语,是语文规范运用的前提
编者按母语是每个人最初学会的语言。然而在社会生活中,很多人对母语的使用还是错误频出。我们特邀《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黄安靖撰文,分析10余年来的语文差错,以在国际母语日刚刚过去之际,再一次提醒我们热爱母语、敬畏母语。自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每年发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至2016年,已连续发布了11次。通过梳理不难发......
-
〓 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中国文化角色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优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如何在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中,认识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性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帮助人类为未来的继续生存做出最佳选择,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本世纪初兴起的新国学运动以及日益高涨的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声,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就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而言,犹如人身......
-
〓 国学漫谈:向韩非学学经营之道
韩非治道学讲的是君主治国之道,但不妨碍我们从经营学的角度解读。广义地说,君主也是一位经营者,他经营着一个国家。一般经营者的经营规模,虽然没法和君主的国家相比,但至少也是一个团队,二者在道理上应该有相通之处。我觉得,经营者可以从治道学中得到三点启迪。一是悟出务实精神。韩非治道学的第一点特色就是务实。在韩非治道学中,道不再......
-
〓 区域社会史:明末与晚清中原寨堡之差异
凌駉可谓生不逢时。他于大明王朝灭亡的前一年(崇祯癸未年)中进士,旋被授兵部职方主事,随李建泰去进行一场注定要失败的征讨。虽然李建泰很快便降于保定,但凌駉却是一个不肯轻易服输的人,他浴血苦战,身负十余创。失败后,辗转至临清,得商人相助,募集乡勇,一举收复这一运河重镇。正当凌駉准备大展宏图之际,形势逆转,清军沿运......
-
〓 姚小鸥:由拼接与书法看真伪——与邢文先生商榷
图一a图一b图一c 图二a 图二a1 图二b 图二c 图二d 图二e 图二f 图二g 图三a 图三b 图三c 图三d 图三e2016年8月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登邢文先生《北大简〈老子〉辨伪》(以下简称《辨伪》)一文。文章从竹简形制和书法两个方面入手论证,指出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韩巍编撰《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
-
〓 治国之要在定规立矩——先秦时期标准思想及其启示
无规矩不成方圆。对治国而言,规矩体现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一系列标准和制度。早在先秦时期,我国标准思想即已萌芽和发展,为秦代乃至后世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国家治理也有一定启发和借鉴作用。先秦时期的标准,是指先秦时期人们为了省时省力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些事项提出规范化的程式和要求,包括律令和习......
-
〓 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
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散见于《论语》各篇,看似杂乱无章、缺乏内在关联,然稍加条贯分析,其实也有其内在逻辑和体系建构可言。细读《论语》我们发现,“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恶”的思想应是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总纲,是我们理解其整个思想架构的锁钥。以下我们将围绕这个总纲,试勾勒出孔子治国理政思想的全貌。读《论语》,孔子告诉我们,为政......
-
〓 解道——两千年前的科学观
在对“老子”的注释方面,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唯物的认识;一是唯心的认识”。持唯物认识的,认为“道”是一种物质,它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持唯心认识的,认为“道”是精神,这种虚寂的东西,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还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认为老子的“道”有二重性,在多数情况下指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某些情况下指精神实体......
-
〓 曹洞宗禾山一支归宗南岳之一证
内容提要:一般认为源于药山的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但事实上药山一门对此并非一致承认。属于药山门下道悟系的禾山直到五代末年及宋初时仍然坚持南岳与荷泽两家并立之说,不承认青原系的地位,这表明药山一支未必出自青原。关键词:禾山;曹洞宗;九峰;南岳;青原一般认为,曹洞宗属于青原一系,这一说法起于晚唐之时,经《祖堂集》大加宣扬之后......
-
〓 前沿综述·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九曲黄河 资料图片 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
-
〓 北方黄册填补空白
众所周知,赋役黄册制度是明代户籍与赋役之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并与明朝统治相始终。可惜的是,数量巨大的明代黄册消失于朝代更迭中。现存的明代黄册文书,多是乡里保存的黄册底籍、草册及抄底等,而明代黄册原件难得一见。已知存世黄册遗存文书,都属于南方地区,北方黄册一件未见。幸运的是,近几年我们在进行公文纸本古籍整理研究的过程中,发......
-
〓 史海钩沉:先秦史官与《周易》
我国古代,“史官”作为“信史”的记录者、编著者与守护者,其职守显得神圣而庄严;而《周易》则常被人们视为“卜筮之书”。近代学者兼诗人朱自清就说:“《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朱自清《经典常谈·周易第二》);《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易》寓于卜筮。”在不少人眼中,作为卜筮之书的《周易》有几分神秘,甚至有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