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记》与中国文明
历史上的华夏民族很可能来自遥远的西亚——“四海之内”最早当指两河流域或阿拉伯半岛的地理状况,而象“神州”、“天子”、“神明华胄”一类的观念亦与希伯来文化若合符节。这支神秘的民族将太阴历、青铜器制作工艺以及一种杂糅祖先崇拜的原始一神教带到了东亚,其迁徙路线由上古寻根文学《穆天子传》可以推知大概。周人集华夏文化之大成,与犹......
-
〓 儒学与科学关系的相斥与相容之争
当前,无论是弘扬优秀儒学文化,还是营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优越文化环境,都亟待正确认识儒学与科学的关系。然而,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在儒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上,片面夸大二者的相斥性,否认二者的相容性,进而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不相容、提倡儒学的复兴是复古守旧和历史的倒退。因此,如果把“儒学从根本上排斥科学”的观点称之为“......
-
〓 后湖黄册悄然现身
三年来,笔者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古籍公文纸背文献整理研究”过程中除发现一批失传几百年的明代册籍文书之外,还发现了一批迥异于现存传本的赋役黄册写本文献。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曾入藏明代南京后湖黄册库的赋役黄册正本。这批黄册文献发现于明末毛氏汲古阁刻公文纸印本《乐府诗集》纸背。该本《乐府诗集》共一百卷,......
-
〓 《五孝传》是陶渊明编的家庭教材吗?
陶渊明曾有诗云: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史上的高尚人物是他的精神支柱,他自己反复歌咏赞叹,也希望下一代能了解这些伟大的先辈,从中吸取精神力量。传统文化历来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之本。为青少年编写这方面基础性的教材和读物,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 一在陶渊明作品的整理结集方面,贡献......
-
〓 “形学”与晚清以来书法观念的转变
【核心提示】“形学”的书法观念一经形成,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即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当一种外在形态普遍流行并为人们充分熟识后,由于审美距离的拉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其他有异于常态的书迹面貌来加以替代。在“馆阁书”之外,最先是清代中叶秦小篆、汉隶风格的盛行,之后是临摹北朝碑版的“碑学”兴起,甲骨文、金文、古隶、汉简、楚文字等也相继......
-
〓 齿岁论
夫,兽之齿者,血精为本,结秀为骨,骨精为齿。一岁至二十五岁,其齿之区臼而有其验也。经云:齿者,乃骨之精粹,如其盛者,虽上下咬平,犹有锋刃而齐者,行力依然,其寿无可考也。但骨气衰败,不三十岁,区具平而无锋刃者,虽能食,亦无其力也。是故,驽骏于此一验耳。华者,血肉为本,香实为肋,英华于角,夫角者,肋力之精粹也。初五年,成一......
-
〓 国学漫谈:容庚与青铜器辨伪
容庚先生(1894—1983年)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1926年被聘为古物陈列所古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定清廷所藏青铜器。其辨伪实践即始于此。1941年《商周彝器通考》的出版标志着其辨伪思想的成熟并形成系统建构。他的辨伪成果代表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青铜器辨伪的最高水平。容庚擅长于文献考据,重资料的排比......
-
〓 《水浒传》主题新探
“主题”一词的含义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关于长篇叙事作品的“主题”的概念,但却有李渔“立主脑”的提法: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悲欢离合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具属衍文......
-
〓 辛弃疾后期行止散考
——经典名篇故地新考之十八
祖国秀美的山川中有两处遗址,与南宋著名的词家和政治家辛弃疾晚年乃至一生关系极大:一是带湖,辛弃疾落职在此闲居了二十二年,辛活了六十六岁,正好占去一生的三分之一,大量的精美诗词皆产生在这一带;另一是京口北固亭。辛弃疾六十五岁时被任命为镇江知府,筹备北伐。京口之命是诗人一生的最后一次振起;围绕北固亭的怀古感慨,则是辛词最后......
-
〓 “辩证之美”与“散点透视”——北大简《老子》再辨伪
南京大学李开教授《关于北大简〈老子〉的辨伪》的商榷文章,就竹简辨伪与汉字书法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值得注意的意见。现就商榷中提出的三方面问题,试作回应与澄清如下。 简长与竹简形制辨伪李开先生正确地指出郭店楚墓竹简多长短不一的现象,对我《北大简〈老子〉辨伪》一文的形制辨伪之说,作出了必要补充。作伪与辨伪,向来有着多种层......
-
〓 从诸葛亮的隐士心态看三顾茅庐
【内容摘要】一般认为诸葛亮是一位积极入世的儒家士大夫形象,但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明显具有疏离政治的隐士心态,认识了这一点,有关“三顾茅庐”的一些争议与困惑便可基本得到澄清。【关 键 词】诸葛亮;隐士;三顾茅庐【作者简介】王猛,文学博士,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三顾茅庐”成为礼贤下士的代名词,实与《三国演义》的敷衍之功有......
-
〓 国学系列公开课·稷下学宫:文明史上的奇观
战国时代,齐国统治者在都城临淄创设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是战国时代的思想文化中心;是诸子百家争鸣,促进各派融合、发展,培育、创生新学派的文化沃土;是博士制度的先声,学术大师的摇篮;它兼容并包、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珍贵精神文化遗产。前空往劫 ......
-
〓 钱钟书宋诗研究对治学的启示
《宋诗选注》是集中展现钱钟书宋诗研究成就的代表作 钱钟书先生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问海涵地负,莫究涯涘,有“钱学”之专称。钱先生治学强调“打通”古今中外、新旧雅俗,所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体现得最为充分。其中,宋诗研究丰富多彩,展示出“钱氏宋诗学”博通精思的特点。 ......
-
〓 天下人格与天地人格
追溯原始宗教及夏商文化就可发现,华夏民族经历了一个祭祀帝神的漫长时期,而借此肃穆的祭祀礼仪活动,最终不仅没有委身于观念中的帝神,反而积极培塑了自己的心灵品质和精神体验,使得中国近3000年以来构建人格中心的传统文化成为可能。 “人格”一词在西方文化体系中,不论是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表演,还是近现代的心理疗治,......
-
〓 论版本研究对古籍数字化的学术支撑
古籍数字化就是基于保护和利用古籍的目的,运用计算机技术将古籍文献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及加工,是当前古籍整理与研究的一项重大工作,它不仅可以方便学者检索、使用古籍,而且对于......
-
〓 诗三百与孔子删诗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 努力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学
【特别关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既高屋建瓴地指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发展的光辉前景,也指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克服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足的途径和办法,给予广大哲学社会......
-
〓 从《藏书》的成书谈李贽的历史观——兼评《藏书》成书的得失
内容提要:《藏书》六十八卷,明李贽著。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藏书》的成书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也兼采了一些实录、野史、笔记、传奇等,录选并评述自春秋至元亡的约八百位历史人物。李贽按照自己的观点把这些历史人物加以分类,对一些类写了总论,对一些人物、事件和言论写了专论或简短评语。本文拟就通过将《藏书》与相关史籍作对照研......
-
〓 由《墨子》引书看墨子的文献学思想
一、《墨子》引书特点分析清汪中在《述学·墨子后序》中说:“墨子质实,未尝援人以自重。其则古者,称先王,言尧舜禹汤文武者六,言禹汤文武者四,言文王者三,而未尝专及禹。墨子固非儒,而不非周也,又不言其学出于禹也 ……唯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倍谲不同,自谓别墨,然后托于禹以尊其术,而淮南著之书尔……墨子者,盖学焉而自为其道也......
-
〓 “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
CFP “慕课”发端于美国,是英文MOOCs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中,“M”代表 Massive(大规模),指的是课程注册人数多,最多一门人数达16万;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指的是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指的是时间空间灵活,7×......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