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僧肇注《道德经》问题——四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中国有很长的注释经典的历史,研究中国经典注释的历史对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都知道,中国经典注释问题和中国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版本学”、“目录学”等等是分不开的。我这篇主要是想通过一个具体问题来看创建中国解释学(与西方解释经典的理论与方法有相当大不同的中国解释学)的种种困难。1......
-
〓 《论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本义辨析
【内容摘要】《论语》中载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一语,后世对其解释纷纭,无论是批评还是维护,都未能说到关键处。本文对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进行考察,然后指出其针对的具体对象以及“女子与小人”所代表的具体类型,指出孔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关 键 词】孔子;女子与小人;嫔妃姬妾;宦竖;两类人【作者简介】毕宝魁,(1952-)......
-
〓 仓颉新论
作者简介:赵守祥,潍坊市政协委员,寿光市政协常委、原寿光市委党史委主任。题记:蒙李学森老(仓颉研究会)多所告约,爰作之。一 中国历史自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后,商朝被确定为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一代王朝。在商之前的夏朝,现在还未发现有当时的系统文字。然从商朝在甲骨文未发现之前也是传说中的王朝,甲骨文发现之后所记载的商王朝帝王世系均......
-
〓 先秦儒家禅让思想的演变
一、禅让史实与禅让观念唐虞之世,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都是通过禅让。不但儒家确信如此,[1]墨家、道家也都承认禅让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墨子》书中说: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岛成。(《尚贤上》)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渔于雷泽,灰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
-
〓 国学漫谈:仁的生态维度
国内外学界之所以长期把儒学简单地视为一种关于人际关系的伦理体系,与对“仁”的片面理解不无关系。诚然,“爱人”是仁的最初的和基本的说明。不过,历史上仁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汉儒提出了“爱人以及物”的解释,使仁具有了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性内涵。宋儒把仁作为人心的德性、天地的“生生之德”,使仁成为万物的本体,实现了仁......
-
〓 新细分市场崛起:日历书出版现状及主要特征
正是出版人的不断探索,才将以前用来查看日期并且逐渐被电子设备淘汰的日历做成了畅销书,开启了一个新的图书细分市场。在由《故宫日历》引发的这一轮日历书热中,有人说2016年市场上的日历书约有50种,也有人说大概有80种;有人认为2016年是日历书出版的元年,也有人担忧未来日历书市场是否会出现崩盘。近几年到底有多少种......
-
〓 方铭:诗道与诗教
习近平主席指出,教师职责第一位的就应该是“传道”,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于诗文之中蕴涵向善之道,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一个悠久的传统。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广大的生命力和辐射力......
-
〓 超越“以史证诗”
陈寅恪有“以史证诗”之法,其门人王永兴归纳此法云:“以宋贤治史之法治诗。”即注意“时间、空间、人事相结合之法”。而用此法证诗的典范之作是《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曾直呼白居易之诗“诚足当诗史”,此笺证稿充分地展示了以史证诗的具体操作过程,及作者对“诗史”的认识。 王永兴说:“古今史家以时间、空间之法考证史实......
-
〓 中国儒学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儒家学说的社会历史意义和展望其未来发展的。如果对儒家学说的内容、形式和社会功能等进行综合的宏观考察,我认为中国儒学有四......
-
〓 看汉学家解诗
有时候看汉学家解诗,会让人产生莫可名状的喜感。莫砺锋先生曾撰专文,指出美国宇文所安关于唐诗研究中存在令人难以接受的“读法”,包括对字句的误读、对诗意的曲解等。如卢照邻《早度分水岭》“徒费周王粟,空弹汉吏冠”,宇文氏把“新沐者必弹冠”即入仕做官,理解成了“去官”之意,意思全反了;又如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
-
〓 中国封建制度略考
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作准绳,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是作如此分段的:夏、商、周为奴隶制社会;自秦始皇始到清朝止为封建制社会。这种分法,以我看来,是无视中国的史实,生搬硬套地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装进中国的历史框架去。本文试图对中国封建制度作一简略考察,期以能还中国封建社会的本来面目。中国的封建制度,起源于何......
-
〓 专家观点:有必要深入搜求民间中医药古籍
前不久,国家图书馆展出了民间藏书家从河南伏牛山村中新发掘出来的一套《本草纲目》,这是我国近数十年来新发现的、民间收藏的唯一一部《本草纲目》金陵本重修本。民间能在现代发现如此珍贵的古籍,说明继续广为搜求散落民间的中医药古籍还有很大的空间。 那么,这次展出的《本草纲目》金陵本重修本,到底有哪些价值和意义呢? ......
-
〓 刘笑敢:老子之智慧与曼德拉精神
将老子与曼德拉联系起来似乎有点奇怪,好像是在耍噱头。其实,这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值得认真思考和探讨。引起这一话题的是一篇题为《为什么我们产生不了曼德拉》的文章。作者说,在民选国家“要赢得本国国民的拥戴,同时能赢得国内政敌的尊敬,再赢得全世界的普遍拥戴”这三条都做到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曼德拉做到了,创造了一个奇迹。......
-
〓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统一
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中国,文化问题一直萦绕于国人的心头。这根源于在经济全球化这个舞台,随着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文化日益成为民族走向世界的突出标志。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一个民族如何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又如何以海纳百川的心胸接受他者文化?如何在文化的交互激荡中既守护住自己的传统又拥有创造的活力?这些问题归结......
-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七):林则徐家书
林则徐家书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是晚清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嘉庆三年(1798),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因家境艰难外出当塾师。十一年(1806)秋,应......
-
〓 郑成功与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创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它是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古老的闽越文化和外来文化而形成的。闽南文化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不仅深深影响着一代代闽南人,并且随着历史上闽南人成批外迁而辐射到他乡异域。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播,人口迁徙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大陆汉族移民向台湾迁移,唐宋即已......
-
〓 杨建民:沈从文别解“悠然见南山”
沈从文写文章,既富有余响,同时斩截。不再费辞,于此便结束。刚读到沈从文这段运用新的文物发现写出的考订文字,着实感佩。这般解读,无论确当与否,都能够给人们足够新鲜的启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使并非陶渊明诗歌的喜好者,这也不算陌生的句子。在学者笔下,它们得到这样的解读:“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
-
〓 第六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日程
9月16日 星期六:报到9月17日星期日时 间会议安排地 点上午9:00—12:00一、9:00—10:00 主持人:赵敏俐 1.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 2.首师大方福全副校长致欢迎词 3.嘉宾讲话: ①卢伟 ②范子烨二、10:00—10:30大会合影三、10:30—12:00 主持人:尹小林 ......
-
〓 技术书法学与简牍辨伪——答姚小鸥先生
北大《老子》简52拼复示意图姚小鸥教授《由拼接与书法看真伪》一文(2016年12月12日《光明日报》第16版)从竹简拼接与“無”字书法的角度,全面否定、质疑本人《北大简〈老子〉辨伪》(简称《辨伪》)的观点与方法,声称“结合秦汉简册制度,逐一对照《辨伪》指责,发现无一能够成立”,并对技术书法学的所谓“理念框架”提出疑问。......
-
〓 国学漫谈:礼仪非儿戏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将中国称为“一个如神圣礼仪般存在的人类社群”。年复年,日复日,礼仪生活交织着种种敬意与温情,在我们这个和谐大邦世代传承。《管子·牧民》:“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其中,“四维”指的是礼、义、廉、耻。“四维”是国家运行的重要支柱,礼绝则国倾,义绝则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