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策建议: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传播策略
CFP文化多元共存是当下世界的基本样态。应该看到,文化多元共存是走出冷战思维之后世界和平交往的进步,更是各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为了在世界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各个国家都努力探索,运用各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文化,扩大本国的文化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
-
〓 国学思潮再度升温的思考
——从段玉裁“二十一经”概念到季羡林“大国学”视野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国学热”已经以各种形式兴起,但究竟什么是国学,它的概念源流、内容是什么,新的“国学热”究竟产生于何种思潮与背景,还值得探究和深思。早在清末,段玉裁先生已有“二十一经”的文化构想;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国学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理性的回归与认同;近日,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
-
〓 中国相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国”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龙大汶口遗址出土红陶兽形壶凌家滩遗址出土玉人牛河梁遗址出土女神头像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曾在《论中国文明起源》中精辟地指出:“谈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第一步是决定‘文明’该如何界说,下一步便要决定什么是‘中国’文明。”提示我们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不能只执着于什么是文明,也应关注什么是“中国”——这......
-
〓 由汉画看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简介:刘辉,男,1965年生于安徽萧县农村,初中文化。自2004年起,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书画》、《中华文化画报》、《人民政协报》、《四川文物》、《徐州工程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寻根》、《收藏参考》等报刊,先后发表了20余篇长、短汉画研究文章。2006年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由国学大师冯其......
-
〓 李白笔下的胡姬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西域的胡商(商胡)、胡僧及胡姬争相涌入长安,从事贸易、宗教、文化等活动,其中胡姬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鲜明生动。当时生活在长安的李白就在诗中多次写到胡姬,表达不加掩饰的好感: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三首》其二)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细雨春风花落时,挥......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一
南朝乐府·吴声歌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桕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只一晓!《读曲歌》是南朝乐府“吴声歌”中的一种。关于《读曲歌》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宋书·乐志》认为:“读曲歌者,民间为彭城王(刘)义康所作也。其歌云:‘死罪刘领军(领军将军刘湛),误杀刘第四(刘义康排行老四)”。陈代朝释智将则是另一种说法:“读曲歌者,......
-
〓 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
绵延不绝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积淀传承中,发挥了无可替代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作用。但自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它深厚植根的社会土壤开始发生变化,及至完全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中华传统文化遂进入了一段曲折坎坷、命运多舛的艰难尴尬境地。其间,无论是推崇厚爱、传承努力、转型奋争,还是贬损否定、恨怨斥责、弃如敝履,都已转化......
-
〓 为什么要开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
前不久,我在一位朋友的微信上看到这样的一段引文,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她的观点,这就是佛教。”注明引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我没来得及去查证这段引文是否真实,但这样的引注方式很不合乎我们现在非常讲究的学术规范,因为它既没有注明这部文集的版本和出版年月、地点......
-
〓 王学典:儒学复兴,必须与自由主义对话
如同大家都已感受到的,最近思想文化领域的确出现了一些趋势性的变化。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文化气候、学术气候正在发生深刻变迁,整个舆论环境正在被重构。换句话说,风向变了,原来刮西风,现在变成东风了,原来刮南风,现在刮北风了。而眼下我们正处在这个重大变迁发生的过程之初。一、整个中国正在朝着更加本土化的方向发展这个变迁是怎样发......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八
汉魏乐府·相和歌辞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这首《相和歌·瑟调曲》可以和同为相和歌的《饮马长城窟行》相对读。《饮马长城窟行》是写一位闺妇对远方亲人的相思,《艳歌行》则是......
-
〓 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一):总论
第一编总论国学家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家庭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孩提时代思想行为的最初和最持久的灌输者和影响者。这位众多的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所证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子女教育是在家学私塾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完成的。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
-
〓 以传统为本体以西学为方法——由“士绅”“名流”“精英”称谓谈起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社会稳定延续之自发社会根源研究的深入,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士”,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所谓“士绅”“绅衿”“乡绅”等阶层越来越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译著及论著中,因研究者或译者的不同理解,这一阶层被冠以“绅士”“士绅”“乡绅”“名流”“精英”等不同的称谓,并经常混用,对其层次的划分与定位......
-
〓 国学争鸣:文学自觉不能提得太早
我们认为,文学自觉不宜提得太早,因为文学的自觉首先需要人的自觉。中国文学的全面自觉,只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完成。具体理由如下: 一、生命意识的增强。中国人对自身个体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西周到两汉,一些走在时代前面的思想者,如屈原、司马迁等,对于个体的生命价值有初步的确认和强烈的......
-
〓 修身之体与身体美学
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勃兴,是本世纪以来的学术热点之一。但身体问题成为中国美学的核心关切,却有一个延展千年的文化线索。实际上,在古典中国的文化语境里,无论是庄老玄谈,还是儒家体系,身体始终是一个在场的存在。身体是老子一切哲学思考的起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道德经》里的这个判断,显然是将身体当作......
-
〓 国学争鸣:“自觉”是魏晋文学的特征
鲁迅论“魏晋文学自觉”,指出其关键乃世情的变化促使思想的新变,遂引起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其优点是自尊、自我觉醒,其缺点则是消极避世。曹操提倡通脱,打破东汉经学之桎梏以及党锢清流末派的固执,嵇康、阮籍之“师心”“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到东晋,风......
-
〓 国学漫谈:礼学与理学
礼学与理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主流,是我们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理念,影响非常之大。 要谈礼学与理学,我们先从最基本的人性谈起。所谓“食、色,性也”,这意味着,人一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一是为了繁衍自己的后代。谈“食”好说,它不牵扯别人,是一种个体行为。我们就重点谈“色”,这里边就要分成四个......
-
〓 大家手笔·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成人”教育理念源于孔子。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 公绰之不欲, 卞庄子之勇, 冉求......
-
〓 抬头不见低头见
通用俗语中,“低头不见抬头见”(说法一)与“抬头不见低头见”(说法二)只是“抬头”和“低头”的序位不同,都表示“人们见面机会很多或不可避免”的意思。异形同意的俗语很常见,以往较少注意到不同俗语形式之间的差异。 当今完善的大型语料库和检索手段为辨异比较提供了极大方便。我们利用读秀网查阅22部较常见的俗语或惯......
-
〓 诗经学公案再认识
《诗经》研究领域存在一些长期未能解决的学术悬案,这些公案直接关涉到诗经学的根基,但传世文献本身已无力解决,若想有所推进,唯有把眼光转向出土文献。“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为“三百五篇”。但是到了唐代,孔颖达编纂《诗经正义》时,开始对该学说提出质疑,其核心理......
-
〓 张岂之:侯外庐先生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特色与贡献
侯外庐先生 侯外庐(1903—1987)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国思想史家、教育家,与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诸学者并称为史学界“五老”。侯外庐先生将中国思想史置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创了享誉学林的侯外庐学派,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侯外庐论中国历史的独特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