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域外汉籍研究打破国别局限
“近年来,域外汉籍的回归、资料的丰富和获取便利,成为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前提。”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院长胡玉冰向记者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交往日益频繁,学术观念不断进步,域外汉籍逐渐成为各国学者尤其是中国学者关注的焦点。近两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新动向,研究视野正从国别研究走向亚洲乃至全球。域外汉籍......
-
〓 “五谷丰登”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必要条件
一、问题的提出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明”?一种概念将文明和文化等同,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所有成就,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有一种概念将文明与野蛮相对,文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文明阶段是从野蛮阶段转化过来的;再有一种概念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这些概念多是理论性的,很难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
〓 内藤湖南对中国古代史注的误断
【内容摘要】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其《中国史学史》一书中对中国古代史注提出了许多见解,但是许多认识如史注在目录著作中的地位、刘知几的史注观、史注与史评的关系、史书自注的肇始及史书他注的终结等问题与史注发展的实际不一致,很有必要予以澄清。【关键词】内藤湖南;史注;误断【作者简介】刘治立(1965—),男,河南洛阳人,陇东学院......
-
〓 概念史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摘要】“概念史”是伴随“语言学转向”而在德国兴起的一种史学类型和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将概念史手法引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方法探讨和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东亚近代知识考古、数据库研究方法、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近代新名词研究、近代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研究等不同的研究路径。但总体而言,概念史......
-
〓 考古学家刘庆柱:考古学的真实境界
【核心提示】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突出“透物见人”理念。考古学是“人学”,是研究与“人”相关的科学,离开人,考古学没有任何意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三大考古发现,引发了中国传统史学的革命性变化。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出现,有力推动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变,使从“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
-
〓 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
——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受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托,由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由天津市地理学会、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协办的“华北历史地理与中国社会变迁——2012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9月22~23日在天津师范大学图书信息中心举行。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主要有中国历史......
-
〓 “柏林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云客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20世纪下半叶以来,联邦德国(原西德以及统一德国)的社会史学派涌现出了许多扬名国际史学界的历史学家,其中被誉为“柏林共和国的历史学家”的海因里希.奥古斯特.云客乐(Heinrich August Winkler)是近些年来特别引入瞩目的一位。云客乐于1938年出生在德国东普鲁士的科尼斯堡(......
-
〓 述往知来:历史与现实交汇下的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年会纪要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430072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于2012年9月14日—20日在武汉大学和三峡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印度等地的18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收到论文120余篇。与会学者涵盖了中国经济史......
-
〓 侯外庐的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
【内容摘要】侯外庐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涉及的问题包括封建社会确立的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的起讫时间、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演变与解体以及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等。他指出,体系化的制度形式——法典是判断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依据,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虽然前后期土地经营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国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
〓 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
本报讯(记者王春燕)1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在京举行,论坛发布了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分别是:江苏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山东沂水县纪王崮春秋墓、河北邺城遗址东魏北齐佛寺遗迹和佛教造像埋藏坑、贵州遵义市海龙囤遗址。顺山集文化遗存为淮河下游目前所知年......
-
〓 中国举办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
摘要:独家网团队应邀全程报道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对多位国内外学者做了专访,相关专题节目将以文字、图片和视频方式陆续推出,敬请关注!11月29日至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和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在京联合召开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次隆重集......
-
〓 2012年考古学综述
——2012年终特刊:历史学之四
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
-
〓 “韩中第四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1年11月12-16日,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与韩国宋辽金元史学界联合举办的“韩中第四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首尔韩国外国语大学和中央大学召开。来自中韩两国宋辽夏金元史界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31篇。与会学者围绕宋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家族、妇女问题、文献整理与......
-
〓 中国经济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单
中国经济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 (按姓氏笔画排序)名誉会长:王洛林 郑学檬 经君健 赵德馨 董志凯顾 问: 陈支平 李伯重 武 力 韩 毅 会 长:刘兰兮副 会 长:陈 锋 陈争平 李 毅 郑有贵秘 书 长:魏明孔副秘书长:车维......
-
〓 学林巨擘张政烺:被称为“活字典”
【核心提示】张政烺博大精深的学识与他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早在当年在北大攻读本科期间,他就遨游书海,及至进入“中研院”史语所,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工作的需要,他几乎看完了史语所的全部藏书,有的甚至能够背诵。此后也手不释卷,有“活字典”之称。郭沫若曾不无感叹地说:“这个人学问真好,比我看过的书还多。”“以牛的勤恳、踏实的精神......
-
〓 西方地震知识在华早期传播与中国现代地震学的兴起
中国自古以来即留下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地震记载,古人朴素的地震认识也不乏自身特有的思想智慧。张衡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更成为中外地震认知史上不朽的事件。但近现代意义上的地震学却最先诞生于西方。17世纪至20世纪之前,西方的地震学虽然还遗留着许多中世纪的印记,但却逐步走到了中国的前面。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7世纪初期,因欧洲天主教......
-
〓 尼耳斯·玻尔与中国
玻尔《尼耳斯·玻尔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尼耳斯·玻尔(Niles Bohr,1885-1962)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1913年所创立的原子结构理论奠定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础,发展了量子论,并因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于1921年创办的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培养了大量杰出的量子物理学......
-
〓 人文情怀、社会责任和史念海先生的历史观
——“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之一
本文是作者为《史念海全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所作序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者按:史念海先生(1912-2001),字筱苏,山西省平陆县人。终身治学,以历史地理研究、《河山集》(1-9集)等论著享誉海内外学界,诚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地理学的代表人物。陕西师范大学乃先生著书立说、培养专业人才、关心国计民生的地方......
-
〓 近代中国研究的“后现代视野”概论
自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一股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史学思潮开始渗透到大陆的中国史研究领域,尤其是在青年学者群中似渐有流行之势。面对这一挑战,史学界的态度分歧而多样:有人把它当做是仅仅出现在现代西方社会的思想新潮或时髦花样,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社会无甚关联,因而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另有人或则出于对后现代历......
-
〓 吴景超的两汉史研究
吴景超(1901-1968年)是一个活跃在20世纪20至50年代社会学界和公共思想界的著名学者,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对汉代历史情有独钟并作出独特贡献的社会学家。有影响的两汉史研究学者据同级同寝室的同学梁实秋描述,早在清华学校求学时期,吴景超“好读史迁,故大家称呼之为太史公”。1928年夏吴景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