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结合继续夯实中国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关注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在域外新知介绍、跨学科研究等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同时,这一年,地下考古、文献资料、海外鲜见资料的发掘与梳理,都较往年有较大增长。这是历史学认识论、方法论高度自觉性的体现,说明中国历史学逐渐汇入世界学术发展潮流,并推动国际历史学不断纳入与充实“中国视角与经验”。回望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会继续为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而不懈努力。
【核心提示】2012年的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国家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形势下,在世界史学工作者锐意进取、共同努力下,成绩斐然。当然,世界史研究仍然存在研究力量不均衡、研究话题分散、研究水平不等、难以形成对话等诸多问题。
2012年,在世界史提升为一级学科的新形势下,中国世界史研究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理论探索、史料考证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步,涌现出若干学术热点和亮点。
学科建设问题持续“发酵”
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后,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中国世界史学科建设的讨论中来。2012年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持续“发酵”。张椿年认为,建设发展世界史学科首先要明确学科的目标和任务,全面规划本学科的研究布局,还要从学术造诣、研究能力、思想和学风等各方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胡德坤建议世界史学科要在“大、特、深、广、宽”五个方面下功夫,才能充分发挥世界史的传承历史文化和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还有学者从方法论的角度倡导取法欧美史学界“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拓展和丰富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
全球史观不断拓展深化
自从全球史观引介到中国以来,在刘新成等学者的推动下,这一理论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内地主要史学期刊以“全球史”或“全球视野”为篇名或者以“全球史观”为研究理论框架的史学论文逐年增加。刘新成从宏观角度对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的生根发展进行了总结性回顾,认为中国学者对“全球史观”的解读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如果能结合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全球史观”在中国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另外,“全球史观”还影响了中国史的研究路向。有些研究者开始探索在全球史视野下去破解环境史的天人关系主题。
史料优先已成学术新风尚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原始文献和档案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表明中国世界史研究已经有了显著进步。2012年,史料优先的研究取向已经成为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新风尚。无论是世界史的各个时段的研究,还是国别史、专门史研究,原始材料采用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学术研究是否“入流”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原始史料的求证,一方面,传统研究课题得到进一步细致和深化,如晏绍祥对雅典民主政治危机与民主信仰重塑的再诠释;另一方面,利用不断挖掘整理出来的新文献档案,实现了世界史研究的新突破。如本年度的冷战史研究利用不断解密的多国化、多边化文献档案,逐渐填补着残缺的历史拼图。
此外,本年度世界史研究中有关社会史的研究汇集了诸多学术力量,研究主题涉及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习俗、伦理等方面。同时,在经济史方面,英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劳资关系和财政体制、15—16世纪的欧洲集市、近代俄国的经济发展、重商主义等问题的研究有所深化。不容忽视的是,2012年世界史学工作者对东亚国家的现代性问题、东南亚菲律宾等国的历史沿革给予了较多关注,回应的是该地区的现实问题。
总之,2012年的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国家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形势下,在世界史学工作者锐意进取、共同努力下,成绩斐然。当然,世界史研究仍然存在研究力量不均衡、研究话题分散、研究水平不等、难以形成对话等诸多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