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清人的训诂考据之学讲究无征不信、实证不诬,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判断、下结论,显现出了敦朴严谨的学风。为获得大量可用的训诂材料,清儒广开路径,旁求博讨,甚至连古文献中的人名资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据名字之义考求古训、裁正疑误也成为清儒常用的一种训诂考据方法。在清儒看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
-
〓 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
提要:“以文驭武”及“重文轻武”是宋朝历史上突出的政治现象,即使是在最高军事决策组织的枢密院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表现。本文从统计、分析北宋时期枢密院长贰出身情况入手,全面考察了其长贰由武将向文臣过渡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了“以文驭武”方针在当时枢密院机构中的具体表现及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关键词:北宋;枢密院......
-
〓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抗战:下大力气推进抗日战争史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这一论断极其深刻,是对法西斯主义的鞭挞、对日本军国主义的鞭挞、对所有黑暗势力和反动势力的鞭挞,代表了正义的声音、历史的声音,代表了对非正义战争的唾弃、对......
-
〓 静坐:修身养德自省增慧
“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此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自然、静谧之境,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静坐”似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向往——王维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
-
〓 国学动态:阳明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自从王阳明创立并传播良知学后,“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明史·儒林传》)。阳明后学中有成就者如过江之鲫,盛况空前,成为明代中后期儒学发展的主流。阳明后学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阳明后学是指与王阳明有明确师承关系的弟子,覃及再传、三传等,具体而言,主要指列入《明儒学案》的浙中王门十七人、江右王门二十人、南中王门九人、......
-
〓 元人小令鉴赏之九
【南吕·四块玉】闲适(选二)关汉卿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备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关汉卿(约1220──1300),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的很少,只能从......
-
〓 试论《蒙古—卫拉特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蒙古社会内忧外患,为挽救民族危机,东、西蒙古各部王公台吉于1640年在准噶尔会盟,制定了一部重要的成文法——《蒙古—卫拉特法典》。本文借助法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救亡图存,维护蒙古社会的独立这一视角看《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主要就文本而言)。关键词:《蒙古—卫拉特法典》;蒙古社会;法律调控引......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六
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之一)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四)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折杨柳歌辞》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表现北方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反映其惜别、乡愁和异地感受。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
-
〓 国学博士论坛:《忠信之道》“此”与《招魂》“些”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 李天虹 通讯评委:吉林大学教授 冯胜君 武汉大学教授 陈 伟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简3—5云: 大久而不渝,忠之至也。而者□,信之至也。至忠亡讹,至信不背,夫此之谓此。大忠不说,大信不期。不说而足养者,地也。不期而可要者,天也。配天地也者,忠信之谓此。口惠而实弗从......
-
〓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四
临平道中道潜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蜒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江南的风物之美,不但令人向往,也是中国人的骄傲。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于用“江南”作参照物,来衡量人对大自然的变革的力量和成效,所以“北国江南”、“塞上江南”等名称,也就应运而生。然而,江南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或者说,江南之所以为江南,其景物特征到......
-
〓 钱宗武:《书》学大道必兴中华
《史通》云:“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精此书,次览群籍。”此论多为历代学者共识。故汉唐以来,上自庙堂,下至闾里,人莫不习。解之为史鉴,援之以赞治,释之为训诫,授之为教化,引之以立论,《书》之大经大史地位,莫可比肩。当下,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书》学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尚书》的现代诠释显现出巨大的......
-
〓 浅谈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
国学【作者简介】赵永刚,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学国学国学国学李晶晶,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国学接触古典诗歌,我们会发现有一类诗句,诸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荀鹤的“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时”等,都......
-
〓 国学博士论坛:近代中国佛学学派的兴起
姚彬彬,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2010级博士生,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从宗派佛教到学派佛教——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佛学的转型》。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 麻天祥 通讯评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风雷 北京大学教授李四龙 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提出:“晚清思想......
-
〓 争鸣与商榷:“四大名砚”考辨
清代松花砚 资料图片清代端砚 资料图片编者按:作为我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既是实用之器,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论是收藏界、鉴赏界、砚雕界,还是学术界,都盛行“四大名砚”之说,且往往因何为“四大名砚”而论争不已。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收藏经验与文献考证指出,“四大名砚”的说法,似乎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但事实上,古代对各种砚台或......
-
〓 刘道玉: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大学
编者按: 本版5月8日刊登的文章《学术,“近亲繁殖”还是“远缘杂交”?》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反馈读后感受。今日本版择选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所撰文章,以使读者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教师是大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会有什么样水准的大学。我国当今教师队伍的状况如何,存在哪......
-
〓 疑古与考信——钱穆评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首的古史辨派所掀起的疑古思潮,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潮。徐旭生先生指出:“近三十余年(大约自1917年蔡元培长北京大学时起至1949年全国解放时止)疑古学派几乎笼罩了全中国的历史界,可是他的大本营却在《古史辨》及其周围。”自1923年顾颉刚先生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古史层......
-
〓 中国“市辖区”名称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本专题将我国市辖区名称现存的问题归纳为三类:“市辖区只有通名而无专名”、“市辖区地名特征不明显”、“市辖区重名问题突出”,认为市辖区名称无论通名还是专名均亟待规范,并以上海市为例建议适当时候应予更名。关键词:市辖区;名称;改名中国的“市辖区”概念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城市型政区发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市辖区”......
-
〓 读史札记:“刻薄”“少恩”非商君
在多数人看来,先秦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商鞅是“刻薄”“少恩”的典型。这一说法或许源于《史记·商君列传》:“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时隔两千年,再读这段评说,窃以为太史公对商鞅过于苛责。......
-
〓 东方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一近年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出现了一个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的热潮。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检讨欧洲(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时,开始了对东方文化的历史贡献及其现代意义的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新动向。可以想见,随着人们对于东方文化基本精神的深入了解、把握与改造、吸收、运用,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构......
-
〓 陈炎:问题与思路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发生在西欧的基督教改革原本是出自信仰动机,但新教伦理所表现出的现世的禁欲精神、努力的劳动观念、理性的生活方式却无意中暗合了经商逐利的市场行为,从而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而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