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未死精神待后人——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
●鲁迅作品从精神层面对广大读者产生的影响,远大于从纯文学层面对读者的影响,纪念鲁迅的最好方式就是学习鲁迅,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在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各项改革中,应该学习鲁迅对崇高理想的执着追求,在改革的征途中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损己利人”是一种超前性的道德观,不可能人......
-
〓 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重建
内容摘要:“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大讨论十年来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这些努力还没有根本改变中国文论的“失语”状态,因此需要重新检讨中国文论的发展方向。重建中国文论要调整方向,就要回到“失语”的根源——中国文论话语规则上来。中国古代文论固有的两个话语规则:一是以“道”为核心的意义生成和话语言说方式;二是儒家“依经立义”的意义建构......
-
〓 “阳儒阴法”是中国文化的主流
编者按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 多......
-
〓 相马有疾
马有疾者,精神倦怠,头低耳耷,毛焦肷吊,料草迟细,有疾之相。骅骝有疾说须知,形状离常脉部殊。唇昏舌昧无光彩,皮毛焦骚瘦羸输。头低耳耷精神慢,四肢倦怠步行迟。面浮鼻肿双睛闭,腹细腰弓喘息微。食少饮多俱是患,便阴恶冷亦为亏。...
-
〓 成果选萃·岳麓秦简:秦史研究的新视角
岳麓书院藏秦简(以下简称“岳麓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发现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已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对岳麓秦简的整理与研究,其本身就是对秦代历史研究层面的一种拓展,岳麓秦简所提供的崭新资料,也足以给秦代历史研究提供从未有过的全新视角。 岳麓秦简的内容非常丰富,举......
-
〓 “青云”考论
从今天可见的可靠文献记载看,“青云”最早见于屈原《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王逸注:“言日神来下,青云为上衣,白霓为下裳也。日出东方,入西方,故用其方色以为饰也。”青是古人所谓五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东方属木,其色为青,西方属金,其色为白。所以王逸注“青云”......
-
〓 “晕”是指冷月还是指残烛——兼谈高考语文答案的严谨性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第二大题中的诗词鉴赏题型为阅读两首诗回答问题。其中之一是金朝赵秉文的《和韦苏州〈秋斋独宿〉》,此诗如下: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试卷第一题是关于诗中诗人的心境,答案说“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 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第二题是关于第一......
-
〓 敬畏之心与忧患意识
“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这是一句值得铭记的提点;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这是自古有识之士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历史文化不像西方社会那样衍生出了对人格神的宗教崇拜,而是培养出了对群体实践的敬畏之心和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敬畏之心和忧患意识,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直主导和支配着中国历史发展和演进的主流。直至今日,仍然具有强烈......
-
〓 宋至明初的战争与北方人地关系变迁
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既可以推动科技的进步,也会给农业生产和人地关系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宋至明初这300年间,对于中国淮河以北地区来说,战争的破坏作用格外突出,是导致北方经济发展落后于南方的主要原因。据《中国军事史》统计,仅1101年到1400年就发生了600多次战争,其中金、元、明改朝换代的大战乱......
-
〓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然而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而且看破了财产和生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本文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 《西游记》里的南瓜
《西游记》第十一回:十殿阎王同意放唐太宗还阳,太宗非常感激,说,我回阳世,无物可酬谢,唯答瓜果而已。十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太宗说,我一回去即送来。于是,招募到刘全,让他“头顶一对南瓜,袖带黄钱,口噙药物”,到阴司给阎王送南瓜。阎王非常高兴,收下南瓜。憺漪子在回前批云:“一对南瓜,能值几文?”(黄周......
-
〓 让美的力量蓬勃生长
渴望美,需求美,呼唤美,这是人之天性。然而,在现实生活里,我们难免遇到一些“不美”现象的侵袭——空气不够清新,流水不再澄澈,吃进口中的食物不能全然放心,甚至会遭遇不少丑陋之人、卑下之事……因此,很有必要回顾历史长河中哲人们对于美的论述。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英国文学家劳伦斯说:“人......
-
〓 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
内容摘要:《苏仙》的基础性情节是苏女的“不夫而孕”,这是对中国古代“感而孕”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蒲松龄对这一神话的改写,既淡化了神话原有的指向帝王功业的神圣性特征,又区别于后世神仙故事的世俗化特征,而导向一种更具抒情性和深邃思致的文人化叙事特征。对于《苏仙》原型意味和改写向度的理解,是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对《聊斋》叙......
-
〓 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清人的训诂考据之学讲究无征不信、实证不诬,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判断、下结论,显现出了敦朴严谨的学风。为获得大量可用的训诂材料,清儒广开路径,旁求博讨,甚至连古文献中的人名资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据名字之义考求古训、裁正疑误也成为清儒常用的一种训诂考据方法。在清儒看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
-
〓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乡村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民众的生活空间,研究古代乡村社会如何运转,是理解传统社会基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及民众行为方式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对于唐代的乡村研究,学界注意力相对集中于乡村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关系,对于乡村社会内部“权力网络”的关注仍显不足。本文力图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结构变迁、运作模式、节点建置等角度对唐代......
-
〓 日本近期汉学会议信息(2012年11月——2013年5月)
1、「東アジアをむすぶ漢籍文化--敦煌から正倉院、そして金沢文庫へ」国際シンポジウム-1時間:2012年11月2至3日(週五至週六)地點: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講堂(千葉県佐倉市城内町117番地)主辦單位: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內容簡介:議程11月2日10:30【基調報告:東アジアをむすぶ漢籍文化】司会:静永健敦煌と繋がる日本......
-
〓 静坐:修身养德自省增慧
“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此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自然、静谧之境,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静坐”似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向往——王维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
-
〓 元人小令鉴赏之九
【南吕·四块玉】闲适(选二)关汉卿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南备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甚么!关汉卿(约1220──1300),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我们知道的很少,只能从......
-
〓 试论《蒙古—卫拉特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蒙古社会内忧外患,为挽救民族危机,东、西蒙古各部王公台吉于1640年在准噶尔会盟,制定了一部重要的成文法——《蒙古—卫拉特法典》。本文借助法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救亡图存,维护蒙古社会的独立这一视角看《法典》对蒙古社会的法律调控(主要就文本而言)。关键词:《蒙古—卫拉特法典》;蒙古社会;法律调控引......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六
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之一)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四)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折杨柳歌辞》共五首,内容相贯,主要表现北方征人临行之际与其情人相互赠答之词,反映其惜别、乡愁和异地感受。折杨柳是古代送别的习俗,送者、行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