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风家训:轨物范世的生动教材
颜氏家训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回望历史,家风家训既有代代相传的不变基因,又有顺时应势的创新发展,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国家进步中发挥了......
-
〓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一
田家二绝句(选一)张耒门外青流系野船,白杨红槿短篱边。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萧萧八月天。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因体貌丰肥,人称“肥仙”。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祖父任职于福建,父亲中进士后,游宦四方,官至三司检法官。外祖父李宗易官至尚书屯田员外郎,以诗文名世,长于写诗,深受晏殊赏识。......
-
〓 中华文明的原生性和可信性——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红山文化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 铜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商代 “王为般卜”龟甲刻辞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大汶口文化 刻符陶尊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华文明是世界几大古老文明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能不重视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
〓 要重视学术之“器”
林毅夫先生曾指出,最有活力的经济发展将提供最丰富的问题和素材,因此,21世纪将是中国有可能产生经济学大师的世纪。这一论断显然适用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体,并正不断地被学术界用实际行动加以证明:中国内地2008年的SSCI论文数量是1476篇;而2012年,仅SSCI发表量排名前15位的中国内地大学,总量就有250......
-
〓 社会转型与文化重构
《三教图》。图中描绘了佛、儒、道三教创始者共坐树下相谈的场景,为明代画家丁云鹏的想象之作。该图反映了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所秉持的吸收和转化态度。 资料图片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从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转型。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将国人对这一转型的早期认知过程总结为“器物层面——制度层......
-
〓 孝道的情感与外推
孝是人生自然生发的亲情情感。任何个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且,人的幼年与其他动物不同。一匹马或一头羊,一生下来,只要风把它的皮毛一吹干,就可以在草原上奔跑起来。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无时无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才使得子女得于成人。在子女年幼时,父母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
-
〓 明月·大江——苏轼诗词的永恒主题
内容提要:明月、大江是苏轼文学中经常描写的物质意象,它们是作者主观世界的外在显现。分别反映着作者婉约的一面和豪放的一面,寄托着作者极具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历史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试图从苏轼的明月、大江诗词中,来了解苏轼一生曲折起伏的思想,从而多角度地认识这位文学巨匠。关键词:苏轼;明月;大江;婉约;豪放“一门父子三词客......
-
〓 《十三经注疏汇校》第一项成果告成学界名家注目《尚书注疏汇校》
《十三经注疏》是中国经学史上汉唐经学成就的代表,与《二十四史》构成传统典籍的骨干。两年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组织人力物力,要对《十三经注疏》唐宋元明清主要版本进行全面系统的校勘,并吸收历代校勘成果,形成完整记载异文材料为主体的《十三经注疏汇校》。这一工作将为深入研究、释读儒家经典提供重要的文字参考,也为进一......
-
〓 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摘要】古文《尚书》学术界历来定为“伪书”,其中一条重要论据,说古文《尚书》是搜集旧籍引语而编造出来的。通过对古文《尚书》与旧籍引语的比较研究,得出六条反证,说明古文《尚书》决非编自旧籍引语,而是别有来源的真古文献,因而对其学术价值应当重新认识和评价。【关键词】比较研究;真古文献;学术价值;重新......
-
〓 《淮南子》与儒道两家人性论
先秦诸子经过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至秦汉时期逐渐趋于融合。《淮南子》是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转折点上的巨著,上承诸子,下启经学,在各种问题上试图兼容诸子百家之长,综合而成“帝王南面之术”。其人性论是对诸子百家的继承,而主要是儒、道两家,两家人性论既有冲突,也有交融。《淮南子》试图站在道家立场上,对两家人性论进行贯通与......
-
〓 吕澂与熊十力论学函稿评议
一、从蓝吉富先生的悼念吕澂之死谈起近四十年来,大陆的吕澂先生和在台湾的印顺法师,一直被视为在佛学研究上的「双璧」,是成就非凡的两个高峰。但文革後的吕澂先生,相当沈默,可说全然脱离了佛教学术圈而隐居起来。印顺法师在台湾的近二十多年来,虽然也大半过著隐居著述的生活,可是学术的研究环境,较吕澂先生为佳,和社会的沟通讯息也较频......
-
〓 人类文化结构中的中国文化角色
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优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百年之久。如何在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中,认识东西方文化的角色、性质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以帮助人类为未来的继续生存做出最佳选择,这是一个新的命题。本世纪初兴起的新国学运动以及日益高涨的中华文化复兴的呼声,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就人类文化的整体结构而言,犹如人身......
-
〓 国学漫谈:向韩非学学经营之道
韩非治道学讲的是君主治国之道,但不妨碍我们从经营学的角度解读。广义地说,君主也是一位经营者,他经营着一个国家。一般经营者的经营规模,虽然没法和君主的国家相比,但至少也是一个团队,二者在道理上应该有相通之处。我觉得,经营者可以从治道学中得到三点启迪。一是悟出务实精神。韩非治道学的第一点特色就是务实。在韩非治道学中,道不再......
-
〓 国学讲演厅:中医里面的国学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正如习近平主席2010年6月20日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的讲话所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文化充分体......
-
〓 深度关注:让高校学人“静下心来做学问”
CFP 编者按 学者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不仅是社会对学者群体的观感,也是学者本人的切肤之痛。是什么让他们难以静心做学问?是个体的学术情操不够,还是社会发展特殊阶段所致?作者从调查入手,从体制原因管窥其中究竟,给人带来许多启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者也是人,与其谴责个体,不如从束缚他们的环境着手,解放个体,......
-
〓 《列子》考论
【内容摘要】人多以考据来论《列子》之真伪,然亦众说纷纭混乱难辨。我以为,人之思想乃发于心,其深浅如何非人力所能为,观思想即是观其人,其思真则其人真,其思假则其人假,此不能蒙混于人。且人之思想有来龙亦有去脉,前世与后代,其中亦有痕迹可寻。故以思想考《列子》胜于考据。《列子》一书其思不伪,而其故事则较为纷杂。就其思想而言,......
-
〓 朱熹楚辞研究的转型意义
在楚辞学史上,洪兴祖的《楚辞补注》继承汉唐以来楚辞学的研究路径,注重对文字、音韵的诠释,而朱熹的《楚辞集注》则把重点放在义理的阐发上,开辟了一条研究的新路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楚辞集注》“大旨在以灵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旧之悲耳,固不必于笺释音叶之间规规争其得失矣”,这个总结是准确的。朱熹楚辞学......
-
〓 国学漫谈:“白马非马”正名
“白马非马”是战国时期名家诸子所普遍讨论的辩题,这就是苏秦所说:“形名之家皆曰‘白马非马’也。”(《战国策·赵策二》)名家大师公孙龙对这一辩题尤其擅长,甚至达到“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庄子·秋水》)、“人不能屈”(《新论·离事》)的境界。但是对于公孙龙甚至整个名家如此重要的一个辩题,历来却酷评如潮。正如谭戒甫所说......
-
〓 从《红楼梦》看康乾时期的戏曲文化绪论
【作者简介】王潞伟,男,汉族,1983年10月出生,山西省长治市郊区人,现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12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一、选题的动机与目的《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称为清代的社会百科全书。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流传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美言[1]。鲁迅先生言及《红楼梦》:“单......
-
〓 从反思文革史学走向反思改革史学——对若干史学关系再平衡的思考
告别“以论带史”,走向“史料即史学”,告别“古为今用”,走向“为历史而历史”,告别“宏大叙事”,走向无关宏旨的“琐碎史学”,告别“自言自语”,走向“日常生活史”,这诸种倾向叠加在一起,导致近30年来的史学研究日益国学化、汉学化、实证化、碎片化,所以,在笔者看来,对史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必须进行一次再调整、再斟酌,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