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浅议写意人物画及其笔墨演进
中国写意画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可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独具特色的美术形式。其在表现山水画和花鸟画题材方面尤为技法娴熟、成就卓越。中国写意画特有的对于笔墨的要求,是它有别于世界其它美术形式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优良的传统写意画笔墨的既有程式、既有标准和笔墨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山水、花鸟画的昔日辉煌。然而,始终在......
-
〓 多立皇后与不立皇后——魏晋南北朝皇后制度探微
摘要:多立皇后和不立皇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后制度的两个突出变化。多立皇后是要最大限度地 满足昏君和暴君的淫欲,同时也含有削弱外戚的意图,而不立皇后则主要是防止外戚专权。从效果上看,多立皇后的作用不大,也不符合传统礼仪,因而后世基本消失;不立皇后则作用明显,并由于外戚专权的存在为后世所继承。关键词:多立皇后;不立皇后;......
-
〓 试帖诗之得与失
试帖诗是中国科举时代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高宗永隆年间,也叫“赋得体”,以题前常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试帖诗和八股文一样,都是科举时代读书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以试帖诗来考核、选拔人才,检验不出人才的真正能力,选拔不出真正经世济民的人才。一从文体上看,试帖诗源于唐代律诗,但唐代选择作诗的题目非常宽泛,对诗的内容也没有过......
-
〓 艺坛论道: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传承至今,经过了不同时代的砥砺与淘洗,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因此,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就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画基本理论进行厘清,对中国画的文化之源进行梳理分析,明晰其特质,并......
-
〓 《文心雕龙·辨骚》篇要旨辨正
摘要:《辨骚》篇认为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文学作品是宗经并将其具体化的杰出典范,体现了学习经典和发挥个人的才情以实现艺术独创性的完美结合。因此刘勰使用“骚经”这一《文心雕龙》当中不多见的称谓,给与屈骚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以高度评价,认为它“气往轹古,辞来切今”、“笼罩《雅》、《颂》”,继承并超越了经书。同时屈原作品在......
-
〓 国学漫谈:程朱之间
“程朱”并称古已有之,乃从学派或道统角度而言,而“程朱之间”则对应于二程之后,朱子未起之前的学术时期。当前学界大多关注二程、朱子两端,对程朱之间,则关注不够,研究不深。程朱之间道学的核心论域主要集中在心性论上,且基本在程门后学中展开。在二程之后,朱子未起之前这段时期,主要形成以“四大弟子”、道南学派、湖湘学派、......
-
〓 中国书法简史(十):三国书法
第三章 魏晋书法从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至公元420年,史称魏晋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后又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东汉统治的崩溃,使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坏,面临着重建。一方面,以老子、庄周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一度取代谶纬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会通;另一方面,儒学由于......
-
〓 国学漫谈:“子思作《中庸》”辨疑
两宋以前,“子思作《中庸》”这个说法几乎是一个“定论”,没有人会怀疑。到了宋代,学界兴起了一股疑经之风,“子思作《中庸》”这一经典说法也遭到质疑,历史上很多学者大家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各种辩论,其中由《中庸》几个词语引发的三点论争,非常精彩。 第一点是由孔子之字“仲尼”引出来的。《中庸》第二、三十章曾两次直......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二十
南朝乐府·吴声歌华山畿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一)啼著曙,泪落枕将浮,身沈被流去(之七)相送劳劳渚,长江不应满,是侬泪成许。(之十九)此是“清商曲辞·吴声歌”中《懊侬曲》的变声,一共二十五首。其中第一首“华山畿,君既为侬死”为这组变声曲的本事,起源于一个悲惨但又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
-
〓 贯穿于魏晋南北朝史的诸多发展周期
本期主持:楼劲(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本期主题: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基本特点与新发展近年中古史研究的重要事态之一,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新见迭出和新人辈出,其影响上及秦汉史,下至隋唐史各领域,关系到中国古代前后期转折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考虑其之所以活跃的原因,展望其近期继续发展的态势时,有三个方面或应引起特别注意:......
-
〓 莫砺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意生存
在中华先民的生活中,对诗意的追求是最显著的民族特征之一。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首见于《尚书·尧典》,虽说它不一定真是产生尧舜时代,但它在先秦时代早已深入人心,且绝非仅为儒家一派所独自信奉。《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赵文子之言曰“诗以言志”,《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
-
〓 赵建永:“哈佛三杰”考辨
“哈佛三杰”说形成缘由及过程,已成为中外学术交流史上的一桩公案。近年来吴宓日记、自编年谱等资料的出版,使相关研究得以推进,而陈寅恪和汤用彤哈佛档案、留学手稿等史料的发掘整理,使我们可以在更为深远辽阔的视野里探究“哈佛三杰”说的来龙去脉。时空之因缘际会 关于“哈佛三杰”之说的缘起,学界一般认为当时在哈佛中国......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六)
1、中国研究集刊第56号时间:2013年6月出版单位:大阪:大阪大学中国学会内容简介:【特集一学会时评】先秦~秦汉时代(近藤浩之·西信康)三国六朝~隋唐代(佐野大介)宋~明代(吾妻重二)清~现代(横久保义洋)【特集二中国出土文献研究】上博楚简『举治王天下』の古圣王伝承(汤浅邦弘)清华简『楚居』の划线·墨线の配列(竹田健......
-
〓 相良马总论
马有驽骥,善相者乃能别其类。相有能否,善学者乃能造其微。今夫,或赤,或黄、或黑、或苍,蚁聚、虫集,旅走,丛立,四散惝怳,开合万状。而善相者,掉手飞靡,指毛命物,其质之可取者,牧、畜、攻、教,殆无遗质,自非由外以知内,由粗以及精,又安能始于形器之近,终遂臻于天机之妙哉。今列相法于其后,以俟能者云。【相头】马头欲得高峻如削......
-
〓 成果选萃·岳麓秦简:秦史研究的新视角
岳麓书院藏秦简(以下简称“岳麓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龙岗秦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发现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已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高度关注。对岳麓秦简的整理与研究,其本身就是对秦代历史研究层面的一种拓展,岳麓秦简所提供的崭新资料,也足以给秦代历史研究提供从未有过的全新视角。 岳麓秦简的内容非常丰富,举......
-
〓 齿岁歌
奶牙无宛名啣口,四岁当门顶二牙。四齿并生才五岁,六周肉齿一齐札。七岁边齿才成臼,稍二区圆八岁赊。稍一区方呼九岁,黑尽黄存下尽家。黑区咬破方十岁,十一上齿犯中花。十二十三十四岁,上中四齿尽皆差。上下黑区尽咬破,十五十六正堪夸。下六黄斑中齿白,十七十八定无差。槽骥若咬二十岁,白现黄平不四牙。下白上黄分两样,二十二岁度年华。......
-
〓 文学院系学生古典阅读状况堪忧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文学院学生四年不知学了什么——一篇文章引出的争论及调查2014年前后,作家鲁先圣的一篇关于大学生的文章引起高校内外人士的关注。文章的题目叫《邂逅文学院大学生》,讲了作家与文学院学生交流的一个亲身经历:某日,他在火车上遇到去上海读研的某重点大学文学院的一位女毕业生。于是就问起学生毕业学校里所熟悉的教授,......
-
〓 博明万事为子——子学的性质及在当代的新开展
自《隋书·经籍志》以后,中国传统的典籍或知识体系分经、史、子、集四部,然早在《汉书·艺文志》就已有“诸子略”。虽然晚清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仿照近代西方学制而分七大学科,但还是参考了传统知识分类的体式,将四部之学厘定为独立的学科,保留“子学”而隶属文学科。随后,由于当时学界倡导“子学即哲学”的主张......
-
〓 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由此,中华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觉。这在集中讨论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儒家义利之辨中得到鲜明体现。义利之辨是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受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时至今日,不仅对其完整内涵的阐释不充分,而且将其基本精神归结为义利对立、认为儒家义利之辨提倡“以......
-
〓 “中和”之思:历史脉络与现实考量
内容摘要:在继承前贤思想的基础上,孔子丰富了“中和”思想。之后,朱熹建构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的理论系统,王夫之则重释了“中和”、体用概念的内涵。至此,儒学的“中和”思想已经成熟。同任何哲学范畴一样,“中和”这对范畴也必要落实到现实层面。在现实层面,“中和”表达为“和谐”、“适度”的状态。然而,作为“和谐”、“适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